宏观调控九大新视角 解构经济政策新理念

2013年07月24日 07:48  中国经济网 微博

  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特别是二季度GDP数据达到了7.5%,正好落在了年度调控的下限上,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7月9日主持召开了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7月16日又主持召开了经济形势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在两次座谈会上,克强总理就经济形势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合理区间、上限、下限等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新理念,结合上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可以归纳出九大新视角来全方位解读经济政策的新内涵。

  视角1:改革红利论 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红利,是从人口红利中衍生出来的用语,广义上讲,我国的“改革红利”是指国家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全部有益成果的总和。对于一个人均GDP水平在全球排名接近90名、城市化率水平只有50%多一点的经济体而言,未来发展的理论空间还是很大,需要做的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率,改革一切有碍于这一发展目标的旧结构旧制度,给经济和社会前进带来巨大的“改革红利”。

  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都离不开改革。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后,就从转变职能入手推进改革,通过深化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截至今年5月底,国务院已宣布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等事项,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来促进经济增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无疑是一大亮点。在一些地区,有相当数目的基础设施项目缩短了审批时间,有最多减少18个月的,还有最少也缩短了8个月的,这对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资本,推动经济稳增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百姓已经尝到了改革的甜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唯有继续改革,才能走出“攻坚区”和“深水区”。在新一轮改革热潮中,处理好全面与重点、速度与质量、效率与公平等重大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历史性突破,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才能早日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视角2:合理区间论 引导市场和社会形成稳定预期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当经济运行逼近下限时,宏观政策将侧重稳增长;当经济运行逼近上限时,宏观政策将侧重防通胀。稳增长为调结构提供了空间和基础,调结构将奠定长期稳增长的基石。另外,还要注意“上、下限”指标值不会一成不变,但在一段时间内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市场和社会就会形成稳定预期。事实上,决策层“让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政策意图,不仅是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打下坚实基础,也是为我国经济更好的转型升级和推进各项改革创造条件。

  视角3:转型主导论 标注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

  当前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是调整经济结构。

  转方式、调结构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不是单纯地压缩过剩产能。例如,现在有一些进城农民工因无法在城市落户,而不敢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如果能给他们解决户口,将极大刺激消费。又如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将推进农业现代化,释放内需潜力。扩大内需就是最大的调结构、转方式。扩大内需的同时,还需要稳定和拓展外需。现在进口也在下降,而进口下的多就预示着将来出口还会下的多,所以国家也要努力稳定进口。

  把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是区域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目前,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9000美元,但西部地区才有4000多美元,贵州更是只有两三千美元。没有西部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这本身也是大的结构调整。实践证明,顺应经济规律,打破条块格局,推动区域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本身就能充分拉动和创造国内有效需求,激发内需活力。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虽然上半年我国GDP增速小幅微降,但却明确了我国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取得实质进展的积极信号,特别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力量。

  视角4:创新驱动论 定义调结构的重要内涵

  创新驱动型经济是指那些从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目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拐点,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其自身的生产方式要发生质变。这个变化中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就是从短缺经济下的粗放型要素驱动增长,转入到以创新驱动、精细化管理、资源集聚整合、企业兼并重组为主的新阶段。

  现代有很多企业已加强了创新驱动,比如机械企业在液压设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市场困难的时候,企业增加研发费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也取得了好的效果。还有的企业通过引进国外技术、然后再消化、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总体来说,研发费用的上升、科技对经济贡献率的上升,都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视角5:开放倒逼论 打破旧格局变被动为主动

  以开放促改革是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关键所在。三十年来,我们不仅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国内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国际接轨,推进改革不断深化。改革需要动力,但形成改革动力绝非易事。历史经验也表明,当我们开放有大的突破时,改革动力就会增强;当开放遇到波折时,改革动力就会减弱。中国当年加入世贸组织时,也有很多担心,但事实证明,通过开放能倒逼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激发企业活力,从而赢得话语权、主动权。

  不久前,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往华盛顿,和美国财长雅各布?卢共同主持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该对话一大亮点就是中美双方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为基础,推动双边投资协定进入实质性谈判。不可否认,此协定将给我国垄断性国企带来更多冲击,而这正是倒逼国内经济改革的最大动力。在某些领域国内垄断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但利益既得者不可能主动出让利益,这就需要国际规则来倒逼改革开放,从而降低民企准入市场门槛,参与公平竞争。

  视角6:持续释放论 保持政策连贯性降低政策依赖性

  近半年来,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出现了一定的新变化,调控框架和调控思路的创新所带来的改革红利正在持续释放,这对于稳定预期、稳定信心将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而稳定的政策环境将释放正确的市场信号,也为市场主体研判经济形势提供可靠依据,从而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政府宏观调控不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让市场对政策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进而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后劲,以促进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对于GDP7.5%的下限选择原本也体现了政策的连贯性和调控力量的持续释放。经济增长从两位数到2012年的7.8%,再平稳过渡到今年的7.5%,也是为了保持发展的稳定性,避免出现大的波动。

  视角7:内生动力论 扩大内需培养消费新热点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一般来源于扩大内需拉动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宏观经济学上有个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说:就是消费、投资、出口。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说是政府主导下的投资与出口,对消费重视程度不够。但现在看来,即使是有效的宏观政策,最多也只是刺激经济增长的诱导因素,本身并不构成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而从资源禀赋和市场空间来看,尽管中国的人口、劳动力资源、市场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可能性和空间,但却很难自动孕育出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中小城市,调整城乡结构,把城镇化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提高劳动所得的比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积极鼓励创业,扶持中小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老百姓的财富,从投资依赖转向消费支撑,构建消费支撑型发展模式,扩大内需,经济增长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视角8:“利”“力”叠加 合力推进调结构转方式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到了一个关键节点,无论是推动增长还是加快转型,都迫切需要新的动力,提供这一动力的唯有改革。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将改革的“红利”与市场的“活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结合,走出一条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利”“力”叠加的新增长之路。

  例如,在目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营改增”就具有标本意义,减少重复征税、促进产业转型、倒逼财税改革等一系列积极效应,也使得其推进的速度“能多快有多快”。正如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2013年经济体制改革部署时明确提出:“要把已经看准、具备条件、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项目抓紧推出,干一件成一件,不断释放改革的制度红利,激发社会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调结构、促改革的一大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市场活力在经济运行中不断涌现,把政府该放的权力坚决放掉。通过“利”与“力”的结合,无疑将给宏观调控创造一个适宜的宽松环境,使企业作为结构调整主体的作用发挥得更好;将使市场机制、市场压力作为结构调整的动力发挥得更好,也必将会对中国经济升级发展起到更大的拉动作用。

  视角9:新引擎论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中国根据当前的世情国情,在进行一系列重大战略调整,在此过程中,如何激活中国经济的引擎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一论断为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不少官员、专家、学者论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改革、实体经济、城镇化、扩大内需和提高开放水平等等,这些关键词是相互关联的:改革是前提、是基础,发展模式不改变,结构不调整,金融改革不深化,改革不落在实处,产业便难言活力,便很难找到新的增长点。不论是服务业、公共产品,还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都需要市场培育,而不是政府指定。以服务业为例,我国服务业市场供给严重不足,跟同等发展国家水平差了10个百分点以上,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差得很远,无论是基本公共服务,还是非基本公共服务,都有“短板”,稳增长、调结构的潜力很大,只要逐步放开政策限制,服务业发展空间很大,有望成为扩大内需的新引擎。此外,城镇化也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探索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新型城镇化将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主要抓手,将能充分发挥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的重要作用。

  从上述九个新视角,我们可以更立体地理解近期经济政策的大框架,更便于我们把握宏观经济调控的脉络和要点。当然,要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仅有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各个环节的实际努力,国务院所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改革措施,关键还是要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将好的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

  相关阅读:

  权威解读当前经济形势系列报道(1)——“合理区间论”引领经济列车又稳又快运行

  权威解读当前经济形势系列报道(2)——上半年经济工作亮点频现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央:正部级官员办公室禁超54平米
  • 体育国足战韩国郑智或踢中卫 巴萨宣布新主帅
  • 娱乐李天一律师法院调查案中案被指误导舆论
  • 财经财政部专家:房产税改革一举多得势在必行
  • 科技苹果公司第三财季净利同比降22%
  • 博客李天一律师:曝光卖淫敲诈“案中案”
  • 读书李敖揭内幕:国民党"军中乐园"的营妓
  • 教育少数高考状元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遭拒
  • 苏鑫:底特律破产会在中国重演吗
  • 安邦智库:中国经济底线的意义
  • 管清友:李克强的经济策
  • 罗天昊:中国必须实现城乡共荣
  • 倪金节:什么是李克强经济学的方法论
  • 叶檀:上海重返金融黄金时代?
  • 钮文新:央行又藏了一个重要数据
  • 李山泉:埃及问题实质是经济危机
  • 张卫星:改革怎么总从欺负老百姓开始
  • 易鹏:底特律破产对中国城镇化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