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15日电(记者何欣荣 王淑娟)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6%。平稳运行的态势,直接回应了之前流行的各种“看空论”、“熊市论”。下半年随着一些重点项目的展开和改革红利的释放,中国经济有能力完成年度预期增长目标,为转型升级创造必要空间。
一季度7.7%,二季度7.5%。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延续了自2011年来的放缓态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经济增速适度回落,是中国潜在生产率下降的客观反映,也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有关。同时,是中央主动调控的结果。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上半年的“调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挤水分。今年一季度,外贸的高速增长引发各方关注。通过打击套利贸易等行为,虚高的外贸数据显现“原形”,6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下降2%。遭遇挤水分的不仅有出口,还有消费。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一些地方的高档餐饮消费下降了70%。
去杠杆。今年年中爆发的“钱荒”是一个警示,大量的信贷资源流向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行业,积累了不小的金融风险。“去杠杆”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这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去产能。近年来,中国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以及风电设备、光伏等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日益严重。为了化解这种现象,今年中央坚持不用刺激政策,并强化环保指标,将一部分落后产能逐渐淘汰出局。
主动调控造成的经济增速下滑,虽然会带来短期阵痛,但长期看却是有益的。目前,不但政府对于经济增长放缓的容忍度提高,市场各方也在适应这一过程。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后,上证指数呈现上涨态势。
经济增速下滑,对于政府来说,感受最明显的是财政。对于居民来说,感受最明显的无疑是就业和收入。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732万人,相比去年同期的694万人继续增加。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全国100多个城市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7,处于总体平衡的状态。
虽然从总量来看,中国的就业没有出现大问题,但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开始显现,最为典型的是大学生就业。上海统计局的一份调查显示,截至5月中旬,有38.9%的受访高校应届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7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最高。
与就业挂钩的还有居民收入。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6.5%,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
面对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下滑的现象,一位地方发改委人士告诉记者,主要是由于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不好,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速出现回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就业指标往往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一些企业效益下滑,但并没有裁员,但员工的收入大大减少了。一旦经济继续下滑,超出企业极限值,失业问题就会浮现出来。”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转型升级。经济增速过高,转型没动力。经济增速太低,转型无空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表示,宏观调控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
我国经济增长的“下限”在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但不论是哪一数字,相比以往的“保八”,中国经济的腾挪空间都明显加大了。各类市场机构虽然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今年中国经济仍将增长7.5%左右,“硬着陆”风险不大。
长久而言,中国经济需要改革红利的释放。这包括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振居民消费能力;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激发企业投资活力等。这些改革措施,将确保中国经济运行在平稳健康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