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观点:PPI连续16个月为负存通缩风险,货币政策将持稳
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7月9日讯,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7月9日)公布的6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2.7%,其中食品价格上升4.9%;同时6月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为-2.7%,为连续16个月负值。6月CPI环比持平,PPI环比下降-0.6%。
以下是接受大智慧通讯社采访的分析师观点: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
6月CPI数据基本符合预期,但PPI数据低于预期。CPI数据出现上涨,主要还是基数问题和翘尾因素导致,当然CPI的波动明显离不开食品价格中的肉类价格变动。而PPI收窄跌幅不及预期的-2.2%左右。
PPI同比下跌2.7%显示我国经济增速疲软,总需求不足,还有出口投资等方面都表现差强人意,导致我国工业生产继续受到拖累。另外由于前几年积累的大量过剩产能,两头挤压,最终使得PPI的反弹乏力。PPI持续为负,因此我国存在通缩的风险。
食品价格涨跌是造成CPI波动的主要因素,而扣除食品和能源之外的核心CPI数据波动幅度并不大,在产能过剩和经济疲软的情况下,CPI不大可能出现明显的升幅。
外界将PPI持续低迷理解为转型阵痛,这个观点存在一些争议。其实转型和增长并不冲突,可以兼顾,在增长中也可以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
物价两极分化,6月CPI为2.7%,PPI为-2.7%。CPI反弹主因是基数效应和翘尾因素;近期菜价逐渐企稳,加上猪价反弹,预测7月CPI回升至2.8%。6月PPI如期下降2.7%,预测7月PPI回升至-2.1%,但年内仍无望转正。CPI虽有反弹,但PPI持续下跌,从两者加权看整体通缩压力仍在,判断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难松难紧。
由于经济表现不佳,估计CPI通胀仍可控,明显上涨的可能性有限。而CPI有劳动力重估的影响,PPI主要是投资过剩去杠杆,这种状况呈现了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现状,是转型阵痛带来的结果。
浙商证券研究所高级宏观研究员郭磊:
在目前经济状况下,CPI数据基本可控,处在预期的范围之内。对于PPI数据的企稳是有预期的,但是整体收窄的幅度小于之前预期的-2.2%左右的水平。大宗商品同比4月份见底,但正常规律看,传导之后估计PPI会在6-7月份见底,逐步收窄应该是确定的趋势。
估计到年底PPI转正的机会仍然不大,数据正负关系不大,关键是看方向,可以预期PPI将逐步收窄。估计7月CPI和PPI数据都可能出现逐步回升的走势。
对于货币政策,估计年内调整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新一届政府的政策基本浮出水面,主要是(货币)总量稳定,之前高层做调研的时候也明确指出,不会因为经济的下滑而扩大货币供给,也不会因为前段时间货币投放的太多而收紧。
另外一个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所以下半年整体货币总量还是维持整体平衡的状态,然后通过一些其他措施来降低资金利率,包括渠道清理(之前银行都在融资,表明资金投放渠道不畅)等,如果通过渠道把资金成本降下来,这和降息降准的效果是一样的,而意义会更大一点。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
CPI是双超,不仅超预期,而且超前值。PPI变化不大,看来消费者生活成本加大的同时,生产企业受益不多。CPI-PPI如果过大或透露滞涨隐患。但目前还没有形成CPI明显上升与PPI明显下降同时出现的格局。实际上,6月份不怎么好看的PMI在很大程度上暗示着PPI很难有大的改善。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微博):
6月CPI同比增长2.7%,其中居住价格同比上涨3.1%,住房租金价格上涨4.1%,上半年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4%。6月份CPl上涨水平低于年初预期,不会构成利率调整的理由。目前,CPl、PPl、房价、股价价格形势复杂。基准利率近期将保持稳定,期待利率市场化改革近期有实质性举措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