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城镇化要讲市场纪律
专家强调具体规划不能忽略利率和投资效率
眼下,“新型城镇化”被市场预期为中国下一步改革的重大红利。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仅仅棋至中盘,要深入推进,不仅面对着户籍制度的历史难题,还须破解城镇化对资金巨大需求的压力。难题摆在眼前,金融业应该如何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城镇化?昨天陆家嘴论坛的专题会场一就把焦点放在了这个话题上。
城镇化核心是“市民化”
“有别于过去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实际上要以市民化为核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就开门见山地表示,尽管以常住人口为统计的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到了52%,但今后难免要迎接户籍制度的考验,只有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的人群能够“市民化”,才是真正的成功。“在这个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要形成一元化的政府财力作为公共资源来促进市民化、城镇化,同时必须处理好怎么样高绩效水平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
中国人保财险[微博]执行副总裁降彩石也亮出了他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五方面理解:一是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会进行大量的投入;二是基本公共服务会使农村的人口与城市的人口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三是能够推动可促进产业的升级;四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带动城乡居民共同进入现代化社会;五是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则简明扼要地指出,如果未来是新型城镇化,其演进路径可能跟原来有很大差异,涵盖财税、土地、户籍等领域。
引入市场“无形之手”
试想一下,未来中国还有4亿人口要进入城镇居住,完成市民化,那总体投入将达到多少?有人按照人均15万元的标准,匡算出了60万亿元这个数字。贾康表示,这个数量级应该差不多,融资上的压力相当大。
对此,花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微博]直言,由于投资效率比较低加上不断提高的杠杆率,以现有的融资模式难以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展开,“因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样把资金配置到杠杆率比较低,投资效率比较高的部门。”
巴曙松在发言中反复强调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他认为要在金融支持城镇化里面引入市场化的约束机制、市场化的创新机制以及市场化的需求匹配机制。这就意味着金融支持城镇化要讲市场纪律,不能一说城镇化规划就能把钱拿过来,忽略了利率和投资效率。
贾康表示,要深入推进城镇化,也不能只让财政资金充当后盾,还是要以更有效的方式和机制提供支持。他介绍了近年来颇为流行的“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即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打开“大门”创新管理
全国城镇化程度差异这么大,想做具体的金融规划,就要针对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进展水平,统计出初步的融资方案。哪里去找这样一个万能的课题组,清晰地知道每个地方各种融资需要呢?巴曙松表示,城镇化融资过程中需要市场化的需求匹配机制。不妨通过放松管制,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和产品的管制,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范围,去匹配这个需求。
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有哪些融资渠道呢?沈明高表示,首先是发债券,中国可以考虑发行城市化相关的中长期债券,向国内开放的同时,也可以向国外投资者开放。其次就是“PPP”模式,或者说以股权的形式向国内的私营企业开放一些基础的项目,特别是服务业,比如说医疗、金融、教育等等未来城镇化发展需要的行业,可以用股权融资的形式直接开放,也就是说直接将一部分产品项目私有化。
贾康指出,打开城镇化的大门,让民间资本参与进来,不仅只是带来资金,而是要引入更多的专业知识,升华到管理创新,“当然,民资追求的是投资回报,从而形成内生的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 唐玮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