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2013陆家嘴论坛”6月27-29日在上海召开,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在“专题会场七:金融对外开放新领域”上表示,应该评估一下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或许比我们坐在这里想下一步应该开放哪个部门可能更好一些。
以下是陆磊发言实录:
陆磊:我没有什么新的观点,接着陈教授说四句话。这个命题还是非常宏大的,中国下一步金融业对外开放到底是什么样?想想,大概是四个主要观点。
第一句话,是不是我们太多的关注了监管层面上的作为,也就是说金融的对外开放,到底是一个状态变量还是控制变量?比如说我们老谈银监、人行、证监是否打通整个市场,比如港股直投、资本账户可兑换等。大家都可以观察到,外汇占款和外商直接投资,贸易余额中间总存在一个差额,或正或负,每个月都这样。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怀疑资本账户管制的有效性到底多高?如果有效性不是很高,我们又该做什么?最近美联储似乎要退出QE,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出口数据出现了变化,异动了。与此同时外汇占款出现下降了,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第一个问题下延伸一点,是不是一个经济体当实现经常账户可兑换时,当贸易项目下开放的时候,你已经走上一条不归路了?你必然面临各货币在你贸易当中出现兑换,比如人民币升值是否会让别人更愿意持有人民币,而不管资本账户是否开放。我们应该评估一下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或许比我们坐在这里想下一步应该开放哪个部门可能更好一些。
第二个观点,在微观上开放的主体到底是谁?我刚才也听到了人行、银监、保监在谈机构的开放,我谈一个数据,10多年前外资金融机构占我们总资产的比重是多少?10多年前,中资金融机构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多少?经过10多年,我们发现这个数据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再把现在和10多年前做一个对比,我们清晰的看到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一定是提高而不是降低的。这说明什么?不是说机构的开放,我们的步伐缓慢了,恰恰相反,说明市场的开放同样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很可能现在我们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货币市场上,这个货币市场指国与国不同币种的市场上,要放在类金融组织甚至是实体经济的企业身上,然后再看看金融行业的开放度,在并进,给出一个比较好的政策安排。
第三个观点,开放在宏观层面上导致什么?如果我们研究一下货币史、经济史和金融史,这方面陈教授是真正的专家,我这里班门弄斧了。我们观察一下,非常有趣,这个可能是一个现象。每一次一个经济体的崛起,往往伴随着热钱流入或者是外币在一个经济体的集中。从拉美到东亚四小龙,到90世纪初期的中国。看看前面的经济体,拉美的问题和东亚的问题,都伴随着货币汇率的逆转。也就是说,本币从升值走向贬值,进而资本外逃。再看资本为什么流入或者是外逃?全球资本在什么经济体投资能获得更高的回报?我们的问题是否可以变成这样,未来中国凭什么吸引全球资本的注意力?如果不能吸引,这对中国的金融开放意味着什么?这同样是没有结论的,这是第三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四个观点,又回到了微观,我们回顾以往可以发现国有部门在过去充分利用了对外开放的金融红利,这指过去以建行、中行A+H股上市,到刚刚完成的人民保险的H股上市,筹集了比较丰裕的资本金。在国内学界可能有争论,但我觉得对金融体系是大好事。丰裕的资本金进来,按照一定的杠杆率,我们可以获得比较丰裕的金融资源。但非国有资本还没有获得这些方面的红利,是否可以考虑一下无论是非国有的金融企业还是非国有的实体经济企业,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这样的全球化进程当中。毫无疑问,他们的权责相对对称,这是他们的钱,即便是借过来,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他们会承担很多问题,但我们不能带有原罪和非国民待遇的思想看我们的同胞,不能想民营经济必然有原罪必然要做坏事的,事实未必如此。如果我们在这个层面上能有所突破,可能未来的场景和现在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