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4日电 题:世界500强在中国:“光环黯淡”后的新机遇
中新社记者庞无忌
6月6至8日,财富论坛将再度“携手”中国。这次“重逢”距离该论坛1999年首次进入中国已有14个年头。
彼时,许多雄踞《财富》500强企业榜单的跨国公司代表行业内技术的最高水平,其品牌名称犹如“光环”,对优秀的本土人才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此时,在经历了过去10余年的飞速发展后,许多500强公司在中国开始面临“光环”黯淡后的困境,如:人才流失、成本上升、技术优势削弱等。
在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本土“后起之秀”的追赶下,近年来500强企业的传统优势似乎正在逐渐淡化,如何进行策略调整和加速本土化进程成为许多外资企业的普遍难题。
“跨国公司仅将中国视为廉价劳动力的生产基地,或者依靠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轻松盈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LG经济研究所所长韩洪锡如是感叹。
韩洪锡指出,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宏观经济增速减缓、一些优惠政策逐渐取消等因素影响下,许多500强企业进入中国10多年后面临一些新挑战。
“靠外国人的指挥,无法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韩洪锡认为,当前许多500强跨国公司在中国仍然存在本地化程度不足的问题,加之,近年来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强,许多跨国公司的扩张脚步开始放缓。
此外,由于跨国公司不能简单移植其在世界其它地区经营的成功经验,因此更需要本土化的管理团队和人才,不过近年来跨国公司对中国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步下降。
艾默生公司中国区总经理赵大东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坦言,伴随着国有企业先天的优势和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的改善,去外企谋职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压力太大了”,在奥美中国工作近3年的一位“海归”硕士告诉中新社记者,外企虽然收入略高,但快节奏的工作和隔三岔五的加班,令人颇为吃不消。此前奥美中国一位24岁的员工突发心脏病在北京猝死的事件也让这位“海归”心惊,“过几年,我会选择换一个轻松点的工作,比如进国企任职。”
不过,即便面临种种问题,大多数500强公司都将中国视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市场。许多跨国公司仍然在中国“加注”,他们看到了中国市场全新的机遇: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断加大,中国国企、民企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正在加深,而中国目前“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策,对已经“走在前面”、有经验可循的跨国公司而言,也是不能放弃的市场机遇。
“艾默生不仅不会考虑放弃中国市场,还会将核心业务向中国市场倾斜”,赵大东表示。
全球最大的土方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生产商卡特彼勒亚洲私人有限公司集团总裁芮德华也告诉记者,卡特彼勒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和未来在中国发展机会。
“中国城镇化战略在很长时间里将持续推行下去,这将带动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官方更为高效、节约的能源发展方向和对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重视,也是我们的机会。”芮德华说。
针对目前出现的一系列挑战,韩洪锡建议,一方面,在一二线热点城市等市场相对饱和的地区,跨国公司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开发一些潜在的需求;另一方面,将业务向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地区三四线城市拓展和渗透。
韩洪锡的建议,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决定选址成都:以成都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今年财富全球论坛的主题正是“中国的新未来”,如果将其和中国中西部巨大市场与发展潜力相联系,个中含义便不言自明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