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应注重求解农民隐性失业等问题

2013年03月22日 17:17  新华08网 

  新华08网北京3月22日电 (张欢 孟之翔)伴随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在农村出现了“隐性失业”现象;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多,农民工群体和其聚居的城中村变成城镇发展的关注点;在一些地方,拆老城建新城、千城一面的不科学规划建设有所显现……这些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攻克的难点。在日前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主题研讨会上,来自学术界和地方政府的与会嘉宾认为,科学、健康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将很多问题消融,也可以让多方面利益实现共赢。

  ——构筑科学产业体系 消融农民“隐性失业”

  脱离了原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农民进入城镇之后,能否在合适的岗位就业,成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社会上也存在“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岗位不足致使进城农民失业”的担忧。针对这种担忧,有研究观点指出,即便不谈城镇化建设,伴随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也已经呈现出“隐性失业”的状况;如若能健康协调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反而可将农民“隐性失业”问题化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理事王国平谈到,我国农民的“隐性失业”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他所做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杭州市产粮第一大县余杭县,一个农民要完成所经营的承包地累计只需要花费60个工作日,一年中剩余的时间则处于失业状态,所以,很多农民要么外出务工经商,要么自己创办乡镇企业。

  伴随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后农民在农业耕作上花费的时间还将缩短,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在没有进城之前、在自己的家乡已经“隐性失业”的问题,将会进一步放大。

  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如果能够构筑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将会为各个层次的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恰恰可以将“隐性失业”的问题化解其中。

  吉林省四平市市长石国祥谈到,城镇发展的基础是产业支撑,城镇化要引导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农业的发展;也要聚集二、三产业的生产要素,构建相应的产业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老百姓不管是进城还是留在当地,都必须要有活干”,河南省新乡市副市长刘森谈到。他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创造更多、更稳定的就业,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聂振邦也表示,新型城镇化可以成为解决农村人口转为市民后的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可以带动产业升级。

  ——提升居民幸福感 解决“四农一村”问题

  解决隐性失业和追求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是农民进城务工的动力。但是很多农民进城之后并没有融入城市,反而导致“农民工”阶层、“城中村”区域的出现。专家认为,原来的“三农”问题,伴随农民进城,变得复杂化,城镇化建设将要面临“四农一村”的现状,增加了“农民工”和“城中村”两个因素。

  王国平谈到,城与乡、市民与农民、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差距,将“农民工”这一群体标示了出来,并将其中的大部分人聚集在了“城中村”区域。“城中村”的存在对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也隐含着演变为西方“贫民窟”的可能性。

  王国平表示,“四农一村”已经融入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健康推进,除了要解决原来的三农问题以外,还要解决进城农民的市民待遇问题、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消除“城中村”这种不和谐的现象。

  刘森也谈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生活在大中小城市、县城、镇区以及新型农村社区等不同地域的人们的幸福感。

  概括而言,这种幸福感就是在生产、生活所在地,有收入、有住房、有教育、有医疗、有社保、有救助、有安全、有组织。意即城镇化过程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相应跟上,让居民真正“安居乐业”。这也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强调的“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的要义。

  ——“建新城、保老城”并举 避免丧失城镇特色和优势

  拆老城建新城,“千城一面”,是城镇化建设的一个误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源自于其固有的特色,因此,科学推进城镇化,需要将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和生产优势保留下来,同时谋划新的发展空间和方向。

  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生产优势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性,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此,这种优势不能摒弃。刘森介绍了河南新乡市长垣县借助老的产业基础,打造产业集群的经历。长垣县是一个没有资源优势的县城,想要致富没有捷径,当地基于原有的生产基础,依照“回归工程”“特色经济”的理念,最终依托医用棉签制造业基础发展了医疗器械产业体系,依托扳手制造产业基础发展了起重机制造产业体系。刘森表示,长垣县就是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通过挖掘并壮大老的生产基础,最后发展成了产业集群。

  如何让老的特色、优势与新的发展、创新融合?“保老城,建新城”可谓是双赢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对具有优势的老城进行维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个性、完善其功能,同时,建设新城分散老城的部分职能,吸引人口到新城发展具有优势的传统生产项目并开拓新的产业领域。

  王国平以杭州市为例,介绍了当地“保老城、建新城”的做法。10多年来,杭州把保护的重点放在老城,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新城,从而使老城保护与新城建设在空间上错位发展。杭州坚持“两疏散、三集中”的方针,疏散大城区“人口”和“建筑”,严格控制老城人口总量,调整和减少老城工业、居住和行政办公用地,改善老城居住生态环境,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元素,提高城市品位;与此同时,政府规划引导工业向工业区集中,高校向大学城集中,城市建设向新城区集中,通过“三集中”推进了杭州城市建设重心转移,实现了从“拆老城、建新城”向“保老城、建新城”的跨越。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李克强:政府要说到做到不能“放空炮”
  • 体育卡马乔回击辞职提问 央视为国足弃播CBA
  • 娱乐传王大治设计董洁被拍 仍有离谱照未曝光
  • 财经京籍居民买房遇阻 欲查名下房产遭拒
  • 科技苹果防摔专利可控制iPhone着地位置
  • 博客李银河:我们还能吃什么 德国混合桑拿浴
  • 读书高饶事件诱因:毛泽东对周恩来工作不满
  • 教育铁腕外教遭全班学生弹劾皆因不让抄作业
  • 育儿无语凝噎:那些襁褓中被弃的婴儿
  • 不是不好:电改重启的谣言为何又复燃
  • 郑风田:嘉兴死猪投江案的六点反思
  • 温晓东:尚德破产映照新能源发展困境
  • 罗天昊:警惕权贵阶层霸占中国梦
  • 沈晓杰:是谁在决定和操控中国的房价
  • 叶檀:万福生科是中国股市风向标
  • 王海滨:底特律房价崩盘是老黄历
  • 朱大鸣:房价预测为何让很多人损失惨重
  • 张卫星:投资中的二元决策陷阱
  • 钟正生:三个维度看美国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