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2012商业红黑榜:追忆中寻找未来(2)

2013年02月05日 17:01  《中外管理》 
中外管理封面文章:《商业红黑榜》 中外管理封面文章:《商业红黑榜》

  黑榜

  中国股市一枝独“谢”

  关键词:机制扭曲

  影响指数:★★★★★

  据路透调查显示,在2012年亚洲股市表现排行中,中国股市位居倒数第一。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中国股市可谓乱象丛生:这边厢,股市接连下挫;那边厢,企业排队上市。A股市场造假,层出不穷;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上市公司“圈钱”,业绩一路下行;财报不佳,高管却屡屡套现。

  反观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股市的“天天向上”,中国股市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可以说,国人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基本认知充其量就停留在融资上,这毫无疑问地将企业带上了上市圈钱的“创富捷径”。而这种非理性的繁荣,只会孕育更多的泡沫。那么,病态百出的中国股市,何时能摆脱逐利性的投机取向?

  是时候理性思考了。

  中国股市必须正视一个真理:真正的资本市场运作,唯有强化市场机制。这需要管理层在制度上“纠偏”。值得欣喜的是,2012年,中国资本市场多个利好政策鱼贯而出,已经传递出新一轮改革的信号。

  “毒胶囊”丑闻爆发

  关键词:行业监管

  影响指数:★★★★★

  2012年4月15日,央视曝光河北企业用生石灰加工处理皮革废料,再熬制成工业明胶,由药企制成药用胶囊,最终进入我们的胃。令人触目惊心的“毒胶囊”由此被揭密。

  国人还未走出“毒奶粉”的阴影,又为“毒胶囊”这颗重磅炸弹而震怒。而某专家“一天吃6个胶囊没事”的言论,更让公众感到哭笑不得。“毒胶囊”曝光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但是,这次官方的“淡定处理”仍然延续了“中国式危机公关”的惯例,除了事后一些涉案人员被警方控制以外,至今鲜有令人信服的说法公布于众,更未见监管人员被问责。

  就在“毒胶囊”继续发酵时,食品行业的“毒酸奶”也被“挖”了出来,并且丑剧一直延续到年末——白酒“塑化剂风波”以及肯德基[微博]“速成鸡”丑闻的诞生,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企业的诚信危机。

  不要指望涉案企业会检讨自己的商业道德!真正对公众负责的应是监管机构。“毒胶囊”事件再次佐证了监管部门的责任缺失。

  尚德危机

  关键词:产能过剩

  影响指数:★★★★★

  中国光伏企业遭遇欧美双反限制后,整个行业哀鸿遍野,陷入空前危机。昔日的光伏“先驱”尚德电力也顺理成章地变成“先烈”。

  尚德之所以走到今天,公认的原因是产能过剩。在政策导向之下,尚德从2002年首次投入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到2007年达到了企业30年才能实现的目标,大肆扩张产能成就了尚德的高速发展。到了2010年,尚德的出货量已居全球第一。

  企业在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速度往往将一切危机掩盖。但是,2011年四季度36亿美元的负债总额及79%负债率,最终将“尚德神话””拉下神坛。这一次岂止是尚德,目前50%以上光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同样身为新能源的风能行业,在2012年也失去了以往的欣欣向荣!

  一边是产能压顶,另一边是市场需求不给力,新兴产业的春天在哪里?近期一个700亿元的“光伏政策”正在释放救市的能量,但最终还是由市场说了算。

  一个产业的有序发展,乃建立在对市场需求的足够预期之上;而不是政策一招呼,企业就一哄而上。

  电商价格战

  关键词:营销骗局

  影响指数:★★★★★

  2012年,最具闹剧的莫过于由京东商城[微博]挑起的电商价格战了。8月14日,京东CEO刘强东以两条微博发起“挑战书”,掀起了电商价格战的序幕。苏宁、国美随之应战,当当、易迅相继跟进,一时间硝烟弥漫,并迅速演变为整个国内电商界的一场混战。

  明察秋毫的消费者很快发觉,这是一场虚张声势的价格战:不是缺货,就是偷涨,而可比价的商品并不多。喧嚣的背后,其实暗藏巨大的玄机。除了天猫[微博]以外,对于多数企业不赚钱的电商行业,京东所抛出的“零毛利”不过是一个赚流量不赚利润的噱头。价格战的表象,掩饰不了电商巨头争霸、行业粗放竞争的本质。

  随着发改委的介入调查,这场价格战最终成了一场涉嫌欺诈的营销骗局,完全透支了用户的信任度。许多消费者在年末的“双11”促销战中已显消费疲态,而到了“双12”更是力不从心——这对于商家并不是什么好事!

  在新商业文明崛起的进程中,蓄意破坏商业环境和商业秩序无异于自毁长城。电商真正的赢家则须在提升用户体验上下足工夫,而不是一时的哗众取宠。

  王老吉[微博]商标争夺战

  关键词:品牌“国进民退”

  影响指数:★★★★★

  2012年5月9日,耗时一年多的王老吉商标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按照相关裁决,“王老吉”商标由广东国资委下属的广药集团如愿以偿收回,加多宝集团被判停止使用。

  看似是一个物归原主的结果,实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这场官司伤害的不是企业利益,而是一个民族品牌的价值与尊严。

  十余年前,加多宝通过品牌租赁模式取得王老吉凉茶的经营权,以定位理论的营销攻势牢牢占据消费者的心智,将王老吉打造成价值超千亿元的民族品牌。而在王老吉红火之际,见利眼红的广药半路杀出,彻底改变了王老吉品牌的命运。

  以往,加多宝凭借自身强大的渠道能力,让王老吉凉茶横扫大江南北,这个优势是广药无可比拟的。对于以营销见长的加多宝,失去王老吉商标无疑是重大损失。但“回”到了广药的王老吉,在2012年下半年中的碌碌无为,已和依旧风生水起的加多宝形成鲜明对比。

  可以肯定的是,这一轮你死我活的品牌争夺,已大大稀释“王老吉”的品牌价值。世界上没有事实能证明,一个民族品牌只有收归国有才会发扬光大。而反例,倒比比皆是。

  雷士风波

  关键词:中国式管理危机

  影响指数:★★★★

  几乎2012年整个夏天,雷士照明都被“三剑客”(吴长江[微博]、阎炎、朱海)的火药味包围着。直至9月29日三人“握手言和”,吴长江也于近日重回雷士,这场风波终于稍许平息。

  作为雷士的创始人,吴长江在雷士及其经销商面前是掌握话语权的人物,其用“文化高于制度”的管理作风将雷士塑造成东方企业的典型。然而对于一家上市公司,创始人不能把个人效应凌驾于公司管理之上,这与投资人的公司治理规则将产生制衡性冲突。尽管在某种程度上,雷士存在着“创”与“投”之间的控股权之争,但仍然不难想象,雷士内部的危机,根源上是双方经营理念及管理方式的分歧。

  对于企业而言,控股权的问题可以由数字来解决,但管理矛盾的纠结就相当纷繁复杂了。这从企业上市之前,创始人和投资人必须就战略投资、公司治理、管理文化等核心问题达成一致,尤其是理念上的契合。

  雷士照明风波,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创业型企业管理危机的样本。管理不好“家事”,企业的未来便不可控。

  归真堂[微博]想上市

  关键词:商道危机

  影响指数:★★★★

  谁也不曾想到,一家从事活熊取胆的企业居然大胆地谋求创业板上市!

  此消息一出,这家谋求上市的企业——福建归真堂药业立刻成为众矢之的,遭到社会各方力量的阻击。先是2012年2月8日“中国SOS”向归真堂发出1.2亿元人民币的收购函,后是2月14日由72位社会名人向证监会提交的“吁请函”,两份函以强大的舆论压力,将归真堂推到了IPO门外。

  这时,唯一力挺归真堂的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却还能泰然地说出“活熊取胆自然无痛很舒服”的话,让公众大为错愕。毕竟,活熊取胆无异于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并被视为对社会文明的挑战。

  显然,归真堂的上市计划演变成了一场道德阻击战。即使归真堂上市无违规缺陷,但在舆论与道德的“牵制”下,仍然面临社会的指责和行业的挑战。在上市面前,归真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当资本遭遇社会文明,企业该如何作出抉择?或许,方太集团总裁茅忠群“坚持不上市”的原则而同样能够保持企业业绩增长的效率,可以为归真堂所借鉴。

  道德不应成为阻碍资本的力量,但资本会更加疯狂地刺激市场对熊胆的需求,无疑将会加剧资本与社会文明的冲突。但中国社会的一大隐忧是,如果归真堂真的上市了,大众真的不看好它的股价吗?

  工程机械“逾贷门”

  关键词:财务风险

  影响指数:★★★★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融资租赁业务的风险终于开始显山露水。2012年,国内一些工程机械企业出现大面积贷款逾期,银行对此十分焦虑。

  2004年,美国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第一次将融资租赁业务带入中国,迅速成为国内工程机械生产企业销售产品的主流模式。其下游客户购买挖掘机、起重机、搅拌机等大型基建机器设备,多数采用按揭贷款形式,甚至以“零首付”或“后付款”取得提货权,贷款由生产企业担保。

  这种销售模式在行业下行期就会使风险加剧。尤其是在目前经济不景气、房地产调控收紧的情况下,基建工程开工状态已大不如从前,由此生发的资金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客户回款困难,还款普遍延期。贷款一旦发生风险,引发坏账倒不是最大的问题,糟糕的将是融资租赁模式带来的信用危机向其它行业蔓延。

  在商业信用不佳的环境下,唯有做到财务风险可控,融资租赁模式才能常态化运营。

  李宁的“冬天”

  关键词:定位陷阱

  影响指数:★★★★

  2012年对于运动品牌李宁,可真是坎坷的一年:高管离职,品牌转型失误,库存积压……由此带来其上市8年来首次大幅预亏,股价亦随之大跌。难以想象,奥运之后短暂的品牌升温后,李宁又迅速转入迷途。

  焦虑的不止李宁公司一家。国内几大运动品牌在这个冬天均无一例外地尝到了业绩严重下滑的苦头。以往风光无限的开店扩张,现在则开始疯狂打折和大肆关店——盲目地快速扩张,再次验证了中国企业的致命缺陷。

  只有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如今,库存高达10亿元之多的困境,正在使李宁陷入从未走过的谷底。李宁公司显然也认识到了危机的严重性:一个18亿元的渠道复兴计划已经出炉,但并未见到豪迈的解决方案。复兴需要良好的时机和足够的耐力,而眼下李宁迫切需要的是反思以往“过失”,重新审视将来。

  品牌重塑不能只是“Make the change”一句纯粹的口号,更重要的是基于专业化市场的战略转型,找准自己真正的定位,品牌才不会大打折扣。这对集体陷入瓶颈期的国内运动品牌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巨头裁员潮

  关键词:本能求存

  影响指数:★★★★

  2012年,众多巨头掀起的又一轮裁员潮,犹如一场十级寒潮风暴。

  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无不将裁员作为恶劣经营环境下企业“瘦身”的一种手段。诺基亚[微博]、摩托罗拉[微博]、索尼、惠普[微博]、宝洁、百事可乐、花旗银行等多家国际一流企业,包括在中国市场,均不同程度地展开了裁员行动,数量多者达万人。

  如果说,诺基亚手机帝国坍塌导致大量裁员尚在情理之中,那日化行业顶天立地的宝洁进行8000人的大幅裁员,则难免让人生疑:难道“大日化”也陷入了衰退?不可避免的,这股来势凶猛的裁员潮也波及如三一重工[微博]比亚迪、中兴等国内知名企业。

  对很多企业来说,裁员是战略调整的本能举措,尤其是在经济黯淡的年月。不管是由业绩惨淡导致不得不裁的无奈之举,抑或是因收缩战线而主动削减人员的权宜之计,都是企业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开源节流的一种对策。

  但是,经济低迷期的企业疲弱不能单靠突袭式的裁员来挽救。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未雨绸缪及早做出结构性的战略调整,包括人才战略。2012年重新缔造家电市场格局的格力电器,就做出了“宁可减薪也不裁员”的好榜样。而此前,稻盛和夫[微博]的两家500强公司京瓷和KDDI,也已经证明了:裁员不是必然要做的,而必然要做的其实是在裁员之前。真正的卓越,不会诞生于本能。管理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东公安局干部有两身份证 拥170余套房
  • 体育官方对孙杨处理结果:做检查停商业活动
  • 娱乐香港嫩模陪睡盛行 揭秘接客行情(图)
  • 财经富豪属相调查:大陆属兔最多台湾属蛇最多
  • 科技品牌商低价:iPad份额降至历史最低点
  • 博客袁厉害有20套住宅将收养孩子分等级
  • 读书新浪历史访章永乐:1913大选与大决裂
  • 教育复印店帮学生改成绩单称正常业务(图)
  • 育儿广东警方解救14被拐婴儿皆为父母所卖
  • 秦红:15岁的基金业走向何方
  • 钮文新:别了 周小川
  • 连清川:赵红霞照片与媒体的伦理和职责
  • 张五常:按件数算工资是如何没落的
  • 赵伟:世界经济2013年或可摆脱危机
  • 朱大鸣:180个公章也会推高房价
  • 章玉贵:吁请尽快告别GDP情结
  • 王巍:我们能否超越金融创新的历史
  • 金岩石:解除一胎化之前该做什么
  • 张明:日本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