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家称,收入调查中,高收入人群比较容易拒访,农民的拒访“几乎没有”。 张栋 早报资料
在外界对基尼系数的一片热议声中,2月1日,国家统计局在官网以刊发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发布《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测算的几个问题》(下称“《几个问题》”)一文,说明其测算基尼系数的基础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和步骤。
此前的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十年来的基尼系数统计结果。按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当时的介绍,2003-2012年间,中国的基尼系数值多在0.47-0.49之间,且在2008年达到顶峰0.491,近几年逐步下行,至2012年为0.474。
1月下旬,学界对国家统计局和其他机构的基尼系数结论有争议,但各方均呼吁国家统计局给出更详细的统计方法和原始数据。(详见早报1月29日A40《基尼系数之争背后的调查困境》)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萍萍在《几个问题》一文中写道,根据各国通行做法,国家统计局使用全国城乡住户收支抽样调查数据作为计算基尼系数的基础。
王萍萍也指出,“受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2012年12月前城乡居民收入统计指标不一致、农民工归类不明确,无法简单加总得到全体居民收入”,因此最近几年没有计算、发布全国基尼系数。
专家认为,国家统计局撰文对计算基尼系数的步骤给出说明是“很好的事”,但还需要给出“更具体的方法和结果”,公布原始数据。
城乡居民“同口径”
针对城乡居民收入统计指标不一致的问题,《几个问题》一文介绍,国家统计局已对城乡住户调查进行了一体化改革,至2012年底,制定了新的一体化住户调查制度,建立了统一的收入指标体系,从2012年12月1日起,全国40万户调查户(其中国家样本16万户,地方样本24万户)已按新调查制度记账。
在计算过去十年的基尼系数时,“按照新的可支配收入指标口径,利用已有的城乡居民收入分户调查资料,调整形成了2003年-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同口径的可支配收入分户数据”。国家统计局这一“新的可支配收入指标”,是在2012年12月以后实施的。
国家统计局江苏某市调查队一调查员告诉早报记者,他们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城乡一体化”改革,以前对居民收入的统计是分两块的,一块是城镇居民收入,一块是农村居民收入,并不统一。
关于如何“调整”这两块数据形成“同口径”的可支配收入分户数据,王萍萍在《几个问题》一文中,未给出更详细的解释。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岳希明昨日称,这是“特别难讲、特别专业的”,希望国家统计局能进一步公开资料。
岳希明曾与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教授李实一同撰文,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近十年基尼系数位于0.47-0.49之间“基本可信”,而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下称“CHFS”)公布的“2010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0.61”被高估了。
西南财经大学CHFS主任甘犁[微博]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这个是长期以来的问题,我们调查的时候,没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应该是一个标准问卷的方式,但(我们的)问卷设计按照年龄、职业的不同,有一系列跳转。”他表示,还是不太明白国家统计局的具体困难在哪里。
此外,甘犁还提到国家统计局的“新指标”与CHFS的指标亦有所不同。前者按照来源可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而后者不包含“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这一项。
甘犁认为,是否将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列入可支配收入“问题不大”,关键是要说明具体情况,公布更多细节,否则可能会有高估农村居民收入的可能性。
拒访率仍未公布
对于国家统计局《几个问题》一文,甘犁表示“几个关键指标”仍缺失,比如拒访率。
甘犁认为,拒访率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到样本的随机性。对此,岳希明亦称“真的是这样”,因为“一旦没了拒访率的情况,那样本分布、权重根本没法儿调了”。
甘犁指出,CHFS对全国基尼系数的调查中,全国拒访率在11.6%,城市在16%,农村较低,约3%。
“高收入(人群)比较容易拒访,会影响样本的随机性。什么样的受访户没有接受访问,知道这一点,我们才知道样本偏差的话,偏在哪里。”甘犁说,“我希望国家统计局公布城市、农村的拒访率,甚至是分省市的(拒访率)。”
岳希明认为,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中,至少农村的部分“很准确”,一是样本量非常大,二是农民的拒访“几乎没有”。
上述江苏某市调查队调查员表示,目前国家统计局所用的记账方式,基本是由居民记账填写,样本户一个月大概有50元左右的补贴,有账本可查,“现在抽中的样本户配合程度较差,但基本准确。”
高收入人群收入调查数据校准难题
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容易被低估,是基尼系数调查的普遍难题,因为很多高收入者都会低报收入,且会隐藏灰色收入。
岳希明表示:“国家统计局的、西南财经大学的、包括我们自己算的基尼系数,都没有反映灰色收入。”他强调说,如果公众忘记这个前提,很容易觉得越高的基尼系数越可信。
《几个问题》一文中称,为了校准城镇高收入户调查收入偏差,最终采用的方式是以个人所得税资料为依据,测算确定高收入户样本结构权重和人均收入水平的调整系数和调整模式,对高收入户群体进行平滑校准。
不过,该文也坦言:“由于缺少确切信息,很难校准税外收入的偏差。根据老样本和老口径数据进行调整得到的结果,也可能会与新样本和新数据得到的结果有一些差异。”
对此,岳希明表示,根据纳税记录寻找高收入样本,确实存在低估高收入人群数量的可能,“但关于高收入人群的统计,税务部门发布的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纳税人收入情况,几乎是惟一可以利用的数据。”
甘犁还指出,“校准”的问题也很复杂,可能需要学术论文来阐明,不是一句“校准”就行了,还希望国家统计局公布细节。岳希明亦称:“特别希望国家统计局再详细地公开一下。”
◎ 名词解释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间收入差距的综合指标。该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在20世纪初提出。社会中每个人的收入都一样、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是0;全社会的收入都集中于1个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是1。现实生活中,两种情况都不可能发生。每个人的收入有多有少,差距大时,基尼系数就高,差距小时,基尼系数就低。
国际上并无公认的最适合的基尼系数标准,但有不少人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时,居民收入过于平均,0.2-0.3之间时较为平均,0.3-0.4之间时比较合理,0.4-0.5时差距过大,大于0.5时差距悬殊。
通常而言,与面积或人口较小的国家相比,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国家的基尼系数会高一些。经济处于起步阶段或工业化前期的国家,基尼系数要大一些,而发达经济体特别是实施高福利政策国家的基尼系数要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