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制造业大规模向西转移成本过高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19日 16:28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马海邻 郑红   本报记者 马海邻 郑红

  中国经济能否在四季度企稳?

  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4%。之前一天,在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这一上海经济学界的名牌沙龙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微博)陈宪教授开场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GDP增速”,“目前乐观预测是7.5%,悲观预测是7.2%,我个人的看法是7.3%或7.4%”,预测相当得准。

  乐观也好,悲观也好,数据出来了,季度经济增速下行的态势没有扭转,这与大多数专家的判断还是比较一致的。而大家更为关心的是,中国经济能否在四季度企稳?第三季度7.4%这个14个季度新低的增速是否已经见底?

  何时见底关注“四个信号”?

  谈到目前的经济形势,陈宪不是特别乐观,特别是对“有些数据”比较困惑,比如9月份的出口增长怎么一下子那么高,比整个上个月要高出七点几,8月份才2%?还有9月份的用电量只有增长2%,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如果是2%的话,基本上就是说整个工业用电是负的。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刘誯松表示,今年一季度数据出来以后,当时很多人认为是见底了,但他认为没有,“现在我还是这个观点,就是经济还是没有见底”。他认为,经济增长速度肯定是下来了,但呈现“稳步软着陆态势”,这种增长态势是中央希望看到的。

  那么中国经济何时算是见底了呢?刘誯松认为,这次经济周期下行期什么时候结束,要关注“四个信号”:第一个就是经济增速什么时候“破7”;第二个就是中央什么时候不再强调房产调控;第三个就是就业何时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第四个就是货币政策出现方向性的调整,而不是现在的微调预调。“如果这四个信号当中出现了某一个或者两个信号,那个时候这一轮经济周期可能就见底了。”

  复旦(微博)大学教授殷醒民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虽说关于当前宏观经济的判断分歧比较大,但他认为第四季度经济“一定是上行的”,因为中央已经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我们可以判断第二季度或者第三季度就是一个拐点。第四季度肯定不是拐点,第四季度不是底部,而是已经往上走,已经回升了。”

  预期不必太悲观

  “现在很多问题还是看得清楚的”,会议开始前的短暂交流,刘誯松教授就乐观地如是说。正式发言,他亮出自己的观点: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预测不要太悲观。

  所谓“硬着陆”,刘誯松把它分成两层意思,一是“硬”,即快速呈自由落体式下跌;二是“着陆”,即见底。刘誯松说,现在经济增长速度肯定是下降了,但呈现逐步回落的软着陆态势。这是符合政策预期目标的。另外的几大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他用“非常好”来评价:就业,总体比较充分;物价,高度平稳;房价,高度平稳;国际收支更加平衡,保持适度规模顺差。根据他的研究,关于中国是否会爆发经济危机,初步结论是至少明年不会爆发。所有引发危机的因素,目前看不到。

  刘誯松还指出一件很少人注意到的大事:今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发生了大变化。从表面上看,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令许多企业家叫苦连天,不乏因此倒闭或停产的企业。由于企业家说话比较“响亮”,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都是负面的。但实际上,劳动力成本上涨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变化,据刘誯松做的数据监测,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名义GDP增速,这是十多年来第一次出现,老百姓真正增加了一些收入。

  企业是否深陷困境?刘誯松说,根据已经公布的数据,9月份已出现积极变化,M2和M1都有回升,M1回升表明企业情况略有好转。企业利润下降的幅度还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不宜把局部城市的大幅下降放大到全体来看。不过,银行的利润太高,吃掉了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利润。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中16家银行的利润居然超过了其他2400多家企业的总和,其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及所有房地产企业。今年银行贷款利率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9%,他建议,如果让企业的资金成本能再下降2个百分点,就能大大松口气。

  投资驱动改变不了吗?

  “投资”是当下“众矢之地”,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必须改变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并把产能过剩、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都归咎于过度投资。

  对此,殷醒民直言中国经济“投资驱动型增长”特征不会改变。他认为,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人均GDP只有5000美元的层面上是不可能实现消费驱动的,“中国的现实告诉我们,当投资增长了,固定资产增长了,消费增长就随之下降”。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赵晓雷认同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驱动性特征,但明确表示“应该改变”。从数据比较来看,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所占比例过高,而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即使在经济发展高位时,这一比重也不会超过30%。投资占比GDP过高,反映了投资效益的低下,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相当大一部分转化为了成本,而利润和收入增长缓慢。

  经济增长的引擎到底在哪?上海交大教授潘英丽坦言,回答这个问题很难。实际上,我们国家以政府主导投资来拉动经济,已经是几十年来的最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带来投资的两重性,短期内是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长期来看,在投资完成以后就变成新的产能。巨大的产能往哪儿出?一旦没有地方释放,就会变成产能过剩。加入WTO之后我们出现过连续七年的经济高增速,一年比一年增长速度高,因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海外出口,过剩产能可以通过海外来释放,从而使得投资拉动得到了一种可持续拉动的机会,但是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的出口拉动恐怕也走到头了。继续靠投资拉动还行吗?答案似很明确,但难度的确很大。

  令人担忧的排队现象

  尽管短期数据看上去比较好,对长期的担忧仍占了主流。专家们认为,好看的数据是表面的,内部结构没有改善,“强心针”支撑着经济保持高位运行,而刺激有效就会继续走老路,因此甚至希望“爆掉”,全部见底后彻底改革。

  上海海关学院石良平教授讲述了对东莞和苏州两个转型升级试点地区的调研,他的看法是,转型并不太理想,制造业大规模向西部转移的成本也过于高昂。“十一”黄金周期间的两个排队现象也很奇怪:驾车出游大爆发,难道仅仅因为高速公路不收过路费吗?中国游客在海外排队抢购名牌货,为什么不在境内抢购?石良平说,排队现象反映了供求不匹配。一方面供给大大复苏,卖不掉,产能过剩令人担心;另一方面需求根本没有供给跟上。整个经济结构、需求欲望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没有一个重大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开放市场,让它进入到全球化里面去,中国这些问题都不能解决。

  上海财经大学赵晓雷教授分析,中国经济结构难调,原因有三。一是资本成本相对投资回报率较为便宜,使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具有投资冲动。扭曲的金融体系会放出错误的信号,导致整个经济体系失衡。二是劳动力成本相对投资回报率较为便宜,实际工资低于劳动生产率,生成了一个低劳动力成本导致的利润空间,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工资水平稍有上升,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就难以维持。三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如行政区的经济竞争、GDP考核指挥棒、政绩形象工程偏好、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未能根除、市场及产业的深度不足等等。

  深化改革,是教授们的一致呼吁。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我国海军与海监渔政今日在东海演习维权
  • 体育NBA季前赛-三巨头三节51分热火大胜活塞
  • 娱乐台湾电视台播出淫魔富少不雅照遭处罚
  • 财经人社部专家:延迟退休政策暂不会出台
  • 科技谷歌提前泄露三季度财报股价暴跌9%
  • 博客李娜童年的委屈 详解日本式过马路(图)
  • 读书高瞻远瞩:邓小平给中国领导人十忠告
  • 教育清华学霸姐妹花走红 不愿成公众人物(图)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
  • 健康宫颈癌和性生活有关吗 五招轻松瘦腰
  • 女性巴黎时装周十大最美秀场 最潮老头秀时尚
  • 尚品享满目秋色的童话豪宅 特别版车型盘点
  • 星座测试你熟女吗 漫画:12星座御姐控
  • 收藏保姆设局盗雇主玉镯 90件元青花瓷展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