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东盟
未来一个时期,投资领域的合作将是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增长点。投资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东盟之间形成新的生产网络,也必然为双边贸易的继续增长注入活力
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十周年之际,来自商务部的数据统计,过去一直快速增长的中国东盟贸易,今年增速有所放缓。今年上半年,中国东盟贸易增长9.7%,远低于2011年23.9%的增长速度。
事实上,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合作并没有出什么大问题,尽管上半年因为领土问题我们与部分东盟成员之间发生了一些小冲突,但至少双边经济领域的合作并未受到太大的冲击。
之前,我曾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做过一次评估,其基本结论就是,伴随着双边经济合作的发展,中国东盟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将会继续深化,但经济合作对双边政治互信建设的促进作用将会下降。
现在看来,局势越来越清晰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那么,应该怎样认识中国-东盟之间的合作关系呢?我以为,我们应该以中国崛起为背景,从亚太乃至全球的视野来看待我们与这个邻国集团的双边关系。
战略性疏远之忧
认识和评价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明确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及以此为基础确定的区域合作战略。
当然,中国的区域合作战略还需要全面考虑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因素,但与多年前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时大相径庭的是,国力日强的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国际秩序的重要影响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GDP大国后,亚太地区的权力转移问题开始成为热门话题,防范中国中心主义取代了传统的中国威胁论。
对于正在进行中的这些变化,地区大国,特别是美国不可能无动于衷。高调“回归东亚”显示出美国对于中国经济力量向地区影响力转变的担心,通过重新强调传统的联盟体系并加强与亚太地区一些新兴力量的关系,美国释放出维护其在东亚主导地位的明确信号。
在经济合作领域,美国积极参与、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则显示了要以自身主导的亚太合作框架覆盖可能被中国主导的东亚框架的决心。这与前些年日本扩展东亚合作框架以稀释中国影响力的做法大同小异。
总体来看,到目前为止针对中国国力壮大引起的权力转移,大国的策略仍限制在经济领域之内。
尽管如此,由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地区大国在认识中国东盟合作时只关注中国的影响力这一个方面,而不像中国既把东盟看作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又期望在这一地区建立自己的影响。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这种变化留给东盟各国的周旋空间与以前相比实际上减少了。东盟国家虽然在经济上继续需要中国,但在其他领域不得不与中国保持某种距离,我称之为战略性疏远。
现实或潜在摩擦
2011年东盟已经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
总体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有力推动了中国东盟双边经济的密切合作,伴随着自贸区各项安排的逐步落实,双边经济相互依赖水平大大提升。
虽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成就可圈可点,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合作中解决。更重要的是,前述的国际关系环境变化也开始给中国东盟合作带来新的挑战,急需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妥善应对。
首先,中国东盟合作是一种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一国对东盟十国的合作。东盟内部各成员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制度、文化差异等都给这个合作的深化和发展带来挑战。
一方面,十国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各国对于与中国的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而且各方的要求不能被作为整体的东盟所有效代表。中国在过去的合作中,一直坚定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并从总体上与东盟展开合作安排。
但很显然,这种方式无法照顾到具体国家的考虑。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总体贸易发展很快,而且中国总体上一直处于逆差。但从中国与东盟十国各自的贸易来看,情况就完全不同。一些国家,特别是越南的对华贸易一直以来都是逆差。今年上半年,中国对越南出口148.6亿美元,进口73.6亿美元,越南的逆差75亿美元。对于后发的坚持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越南来说,这种对华贸易结构显然不会令人欢欣鼓舞,越南人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看法也一定会有保留。
另一方面,自贸区的福利效应在一国之内也不是平衡分配的,一些部门会因为自由化而获得发展,而另一些部门则会因为更直接的竞争而步履维艰。尽管政府会想办法平衡部门之间的利益,但这种差异性很容易被国内的政治斗争所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之际所发生的一些小插曲多半是这种因素的结果。
其次,如前所述,中国国力增强带来的国际环境变化使东盟从总体上看待与中国的合作方面出现顾虑,担心对中国经济合作的深化造成对中国的不对称依赖,从而在未来对话合作中丧失独立性,更担心日益强大的中国会寻求主导东亚。加上东盟对正在进行的共同体建设缺少足够的信心,因此对于东盟的中心地位问题非常敏感。
此外,中国力量的上升也引起了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争端摩擦的加剧。因为担心中国崛起后解决与中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部分国家选择放弃长期以来坚持的搁置争议原则。
一方面希望问题尽早解决,另一方面也希望利用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担心给中国造成的制约。东盟与中国有类似争端的成员中有几个很显然采取了这种策略,而且希望把整个东盟都拉上同中国进行领土问题博弈。目前看,这种趋势并未停止,尽管其对解决领土争端的作用还不明确,但对双边合作的影响却很明显,至少在合作气氛上失去了融洽。
中国东盟一体化路径
回顾中国东盟20多年的合作我们看到,中国东盟双边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自贸区建设十多年来,中国东盟双边经济相互依赖水平大幅提升,并对东亚地区的区域合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但也必须看到,一方面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深化面临着经济利益分配上的挑战,另一方面,自贸区建设也是国际关系,不可能独立于地区,特别是中国东盟关系而发展。在当前中国经济崛起的宏观背景下,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尤其需要关注。
但有一条并没有因为地区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而改变,那就是无论中国还是东盟都需要通过加强与对方的合作来推动经济增长,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双方对于区域合作的需要实际上比以往有所加强。
因此,至少对中国来说,继续深入推动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尤其是继续全面落实双边自贸区的有关协议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应该首先转变对于中国东盟合作的一些传统认识。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希望中国东盟经济相互依赖的深化可以为双边政治互信奠定基础。实际上,双边自贸区作为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主框架,首先服务的是各自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其他效应则是这个目标的外溢功能。
因此,只要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经济效果良好,我们不能因为其外溢功能的萎缩而否定自贸区建设,而是尽量避免非经济因素对自贸区建设的影响。
就具体合作领域来说,目前双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协议都已签署和落实。未来一个时期,投资领域的合作将是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增长点。投资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东盟之间形成新的生产网络,也必然为双边贸易的继续增长注入活力。
为此,双方还要加强互联互通建设,这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又包括各国人民之间加强沟通的新概念目前在东盟受到追捧,其实也是真正实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一体化的关键路径。(文/王玉主)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