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诸建芳(微博)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减速和欧债危机的反复恶化,2012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出现明显下滑。这种不利局面能否持续?笔者认为, 2012 年下半年,如果欧元区能够避免希腊退出和西班牙银行业爆发系统性风险等“尾部事件”的发生,则全球经济增速就不会发生“断崖式”滑落,中国外贸有望成功 “保十”。
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欧盟和美国、第二梯队为亚洲国家和地区、第三梯队为自然资源型国家和“金砖”国家。贸易模式可分为“东亚贸易模式”和“东亚之外模式”。“东亚贸易模式”是指,中国与第二梯队的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共同生产商品,并主要面向第一梯队的欧洲和美国出口。“东亚之外模式”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产品贸易。中国与第三梯队的资源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各取所需”,中国进口资源品,并向正处于制造业蓬勃发展阶段的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制成品。
从出口增速的方向看,在欧元区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美国经济温和复苏的基准情况下,中国向三大“梯队”的出口均将有望企稳回升。中国向三大“梯队”出口相互间的关联度极高,尤其是危机之后,中国向三大梯队出口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9以上。其原因在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紧密相联,需求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联动性。如果欧元区能够避免爆发系统性风险,则尽管向欧元区出口会持续徘徊于低位,但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不大。下半年,随着美国需求的回升,中国向三大“梯队”的出口都将呈企稳回升态势。
从产品结构看,在危机期间,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速下滑更为明显。当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下滑时,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应下降,同时厂商的投资意愿亦会随之降低。消费和投资需求的萎缩首先冲击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程度相对较高的行业,例如机电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疲弱的外需并不利于中国出口的升级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而如果欧洲经济不发生大幅衰退,在美日经济温和复苏的带动之下,上述产品的出口增速也将会恢复性反弹。
资源环境替代型进口将提升与第三梯队国家的贸易占比。从横向比较看,中国经济增速仍将维持相对高位,随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和产业升级,进口替代的空间被打开,加之美国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流,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的竞争性也将随之上升。中国与第三梯队的“金砖”国家和资源型国家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贸易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中国在初级品出口上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而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上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尤其是在机械运输设备上,中国的优势明显。未来,预计中国与第三梯队国家的贸易在总贸易中的占比将稳步上升。
从中长期看,出口增速中枢下移是大势所趋。目前,第一梯队的发达经济体正处于调整经济、财政结构的过程之中,经济复苏的动力要经历一个“缓释”过程。在欧元区,银行业“去杠杆化”以及政府部门的财政整固和紧缩将会在中长期内压抑经济上行的动力;而美国、日本等欧元区之外的发达经济体仍将保持经济温和复苏势头。这将使中国面临的外需进一步维持偏弱的格局。跨国经验表明,中国出口的高增长已经触及“天花板”。从全球范围看,一国出口金额占GDP 的比重不超过3%,一国出口金额占全球份额比重不超过10%。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当一国出口贸易达到全球贸易的一定份额之后,其他国家出于贸易保护的目的,相关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难以进一步提升,且贸易争端和汇率升值压力都会显现。20 世纪80 年代的日本和90 年代的德国的经历都印证了这一“天花板”规律。受全球需求回落和中国出口触及“天花板”这两方面作用的共同影响,出口增速的中枢也将由目前的20%左右下移至15%以下。
作者系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