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天下午七时,仅一天时间,已经有92家中央部委公开了2011年度部门决算和“三公经费”的情况。相比去年的迟缓拖延,各部门今年如此集中迅速地动作,让公众看到了有关部门在预算公开制度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诚意。
看
今年晒“三公”给人“面貌一新”的印象,接下来能不能写清楚每一次出国的细节
除了时间上的集中迅速之外,今年多个部门“晒”出的账本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比去年有了明显进步:PDF格式的文件,页面更加规整清晰;大量的文字说明和图表,帮助公众进一步了解数据背后的含义。
不过,目前的账本水准距离人们的期望仍然有一段距离,公开的内容更加全面翔实成为人们的突出要求。
李星陶(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工作人员):我总体的感觉是,今年各个单位挂出来的动作很快,有种互相“比赛”的感觉。先不说内容如何,这就给人“面貌一新”的印象。但细节上还是不够,除了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和教育部公布了部门人数外,别的单位都未知。这一项我觉得应该公布出来,部门人数很难统计吗?而且有的单位看上去花钱不多,但没准人数更少;有的花了很多钱,人也很多。公布出来人数,也是对自身有利的,免得群众说,那个部门怎么花那么多钱呀!
竹立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今年的三公经费预决算按照要求,集中、按时公布,不像去年拖拖拉拉的。从数额上看,2010年和2011年差不太多,几乎没有削减。今年有所下降,虽然降幅不是很大,但毕竟是一个积极的趋势。
有几个问题还是需要解决。首先,“三公”的定义要明确。现在的“三公”是指“财政拨款里的三公”,但财政拨款只是一部分。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预算外收入等非财政拨款,掌握在各级公共机构手中,它们的使用无法进入预算管理。许多三公消费都是在体制外收入里实现的,比如超标购车,用的就是“小金库”里的钱,也查不着。
其次,细化的程度还是不够。目前就是到类和款,几乎没有到项和目,很难判断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比如出国考察,随意性太大,想出去就出去。要写清楚每一次出国的人数、都有谁、去哪了、多少天、花多少钱、干什么了等等。现在公布的就是一共多少人出国,一共花了多少钱,这是不够的。
比
一辆新车,有的35万,有的24万,还有的19万,为什么车价差这么多
连续看了两年“三公”账本的人们也积累了不少经验:通过各种“推算”、对比从字里行间来读懂账本。
王江鹏(私营企业员工):海关总署去年5亿多的三公经费,花在公车上的有4亿多,一看到这个新闻我就吓了一跳。后来看了下详细说明,“对达到报废条件的594辆公务用车予以报废处置并相应更新,公务用车购置支出20928.02万元”若按一共更新了594辆车计算,平均下来一辆车35万多。海关的解释说,海关车辆大部分是执法执勤用车,“不同于一般公务用车”。我觉得意思就是执法车比较贵,那就应该把执法车和普通车的花费分别列出来,否则,你让大家怎么监督呢?
我还算了一下民航总局的买车花费,1000多万买了44辆车,平均每辆24.58万;另外发改委自己公布去年买了辆车,是19.48万(我觉得发改委这点比较好,写明是国家节能中心买的车)——按说公务车的标准都是有规定的,这些中央部门级别也差不多,为什么车价差这么多呢?
质检总局去年的公务接待,光这一项去年就花了一亿多,平均每天30多万。
李星陶:单看一个单位的数据,看不出来什么,互相比较着看,就会冒出来一些问号:比如出国的人均消费,南水北调办公室5.6万,中国地震局才1.5万。为什么差这么多呢?是去的国家不一样,还是呆在国外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写得不够细,只能让人怀疑,有些人出国是不是买了什么东西啊?
还有公务接待方面,中国地震局远远超过铁道部和发改委,为什么那么多呢?或者说,铁道部和发改委怎么那么少?
议
晒出账本只是开始,积极互动,才能消除大家的疑虑和猜测
“账本”都看在眼里,可是这些“查账人”的困惑却无人接招。毕竟,公开只是手段,监督才是目的,“晒”出账本只是一个开始。
竹立家:政府部门要建立起接受质询和回应的渠道。公布“三公”的目的最终是要达到“压缩”的效果,不能像交作业一样,挂出去就算完了,你得听听媒体和百姓对此有什么疑问,并进行解答和回应。比如出国,“南水北调办公室”平均每个人花了5万多,百姓结合自己出国的花销情况就会问,用这么多吗?怎么花的?再比如计生委出国考察,大家又会想,国外也没有计划生育啊,你出国干吗去呢?对于类似的问题,各个部门要进行倾听和收集,做出答复。不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或者干脆不理你。
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制度性的监督平台,并对违规行为真的“下狠手”去惩处。媒体和百姓也只能说,没有权力去做什么,各级人大和预算委员会要负起审查的责任,数据是不是真实的?哪些是违规的花费?“三公”屡禁不止,症结在于惩处太轻,违规成本为零。前几天公布的一个《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今年10月要开始实行。我们现在不缺规定,针对“三公”的条条款款也不少了,关键还是在于不执行怎么办?对相关人员问责?开除?承担刑事责任?力度不够,规定再多也只能是流于表面。
梁小民(著名经济学家):现在各单位都有网站,应该主动通过网站与网民实现交流。比如作为老百姓,我对这个单位的职能了解得不是特别清楚,看到一些消费的内容会想“这个没必要吧!”但也许这项支出是有用的,是需要的。如果单位能与网民进行积极的互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百姓的疑虑和猜测,主动权都在政府部门身上,就取决于他们愿不愿意迈出这一步。
可能说了之后也“没用”,但人人都说的话,形成一种公众压力,这些单位就不得不考虑这种压力,规范自身的行为。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
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公务接待最严要求最易突破
“公务接待的要求和标准是最严格的,但是,这一项是最容易突破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
的确,从中央到地方关于公务接待的规定越来越细致:
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随后,高端白酒股价应声下跌,茅台市值一天缩水142亿元,创下史上最大跌幅。
本月初,国务院明确表示将在3年内发文,禁止公务接待食用鱼翅。
最近,温州市更规定,市内公务活动的接待,每人每餐不超过60元;且不得食用高档菜肴、高档酒以及高档香烟。对高档酒菜,明确为野生黄鱼、鲍鱼、鱼翅、辽参以及茅台、五粮液等。
……
然而,诸多限制却难以将公务接待的费用控制在标准之内,“因为公务接待很多时候是上、下级之间,下级部门就会对上级表示:你能结多少结多少,剩下的我们来结”,叶青说,“很多中央部门公布的公务接待费用比较少,他们的接待费用往往是别人负担了。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普通人请客,这次你接待我是什么标准,下次我请你也不会低于这个标准,政府部门之间也是这样。”
一直为公车改革努力发声的叶青,对“三公”中的另外两项也有自己的看法:“我当了十年官,发现其实不少出国考察都没有必要。这些考察并不是为了提高水平去的,而是一种待遇的体现。”
“‘三公’经费也应该和经济状况相适应,比如经济困难的时候,‘三公’就应该较大幅度地缩减。我觉得,我们的官员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在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能从‘三公’这方面为民生做什么努力?每个部门的公车、接待、出国费用砍掉三分之一,会有很大影响吗?不会有太大影响。”叶青说。
晒单
2011年部分部门三公费用
(未注明单位均为万元数据来自各部门公开文件)
因公出国(境)费用
部门 总费用 人次 人均费用
国土部 1139.76 484人2.4
中国地震局 639.74 425人1.5
审计署 594.14 345人1.7
监察部 386.94 86人4.5
铁道部 304.54 135人2.3
国家信访局 35.23 9人3.9
公车费用
部门 总费用 保有量 车均费用
(不含新购费)
中国地震局 3562.93 1082辆 3
国土部 1177.45 277辆 新购未说明
审计署 999.69 200辆 5
铁道部 494.52 162辆 3
监察部 346.24 74辆 4.7
国家信访局 108.78 35辆 3.1
公务接待费用
部门 总费用
中国地震局 1404.76
国土部 1218.57
审计署 872.78
监察部 274.69
铁道部 160.80
国家信访局 17.20
主笔:张棻 魏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