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社质疑多地阶梯电价方案实为单边涨价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6日 07:47  南方都市报微博

  据新华社电 在广东之前,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十余省份已举行了居民阶梯电价听证会。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各地规定的首档电量相差悬殊,一方面没有考虑家庭人口等因素,另一方面调价机制只见“单边上涨”,引发较多争议。

  首档电量未考虑家庭人口因素

  从已公布的听证方案看,各地首档电量相差悬殊,东部省份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上海月度方案为全国最高,规定的首档电量为260度;北京、浙江、江苏、天津、重庆等地首档电量均在200度以上;而安徽、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均有一套方案规定首档电量为120度。

  记者了解到,很多省份规定的首档电量是依据往年居民用电均值确定的,均未考虑家庭人口因素。“一些低收入家庭往往是好几代人住在一起,虽然人均用电量有限,但整体用电量较大,实行阶梯电价有可能造成低收入家庭人均用电成本升高。”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华说。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则认为,由于家庭人口数处于变动中,把人口数考虑进来会比较复杂,执行起来有困难。

  调价机制只见单边上涨不言降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日前回应说,居民阶梯电价原本在设计上就是有升有降的,并非只升不降;用电量设档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量越来越多,一、二、三档用电量可以适当调整。

  但从目前各地公布的听证方案看,均为第二档、第三档“单边上涨”,仅对城乡低保户和农村五保户给予10度到15度的免费额度;各地方案也未考虑将来一、二、三档用电量如何调整,电煤价格发生变化时电价如何调整,仅宁夏制订的“方案二”规定首档电价三年之内不做调整。

  中消协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说,国内居民电价比工业电价低,居民电价实质上是在享受补贴;不过,涨价也好,补贴也好,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调价机制,有关部门就应对电力成本、电价和相关补贴做出详尽的规划,比如此次电价方案确定后,未来多长时间根据成本变化进行调整。

  观点

  调电价更应打破国电垄断

  电力专家称不能总让发电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涨价成本

  电力成本透明是赢得消费者对提价理解的关键。业内专家指出,此次各地出台的电价方案只涉及电价的阶梯变化调整,并没有涉及电价改革的核心———电力企业垄断和成本公开透明。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居民电价上调乃大势所趋,但改革不能只针对居民用电,电力行业尤其是电网企业也要进行改革。单有前者而无后者,电价上调的结果就会被行业中的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所分食。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吴弘也呼吁:“虽然现在不少发电企业是亏损的,但输配电和供电企业都处于垄断地位,利润居高不下。应尽快理顺电力体制,不能把每次上涨的成本都让发电企业或消费者来承担。”

  电力专家认为,我国电力行业“发输配售”四个环节,发电已经基本市场化,但输、配、售依然处于高度垄断状态。不打破垄断,就难以真正核算电力成本,就难以真正消除群众对电价上涨的疑虑。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经济网

  他城

  北京:过半同意首档电量240度/月

  北京于5月11日举行了阶梯电价听证会,此次北京共有两个方案,第一档电量分别为230度/月和240度/月。两种方案平均调价水平分别为0.0225元/度和0.022元/度。

  听证会上,25名代表共有24名到场,代表全部同意北京实行阶梯电价,但对基准电量的设定、对弱势群体的补贴、阶梯电价的实行时间等方面均提出建议。在现有方案中,17名代表同意北京第一档电量确定为240度/月(注:广州方案一首档电量为210度/月)

  上海:“年度方案”胜过“月度方案”

  上海此前共公布了三套方案,分别是月度方案、季节性月度方案、年度方案。电价加价的临界点为月均用电260度,且为全国最高。

  月度方案中,第一档和第二档电量加价临界点分别为每月260度和400度。季节性月度方案中,高峰月份第一档和第二档电量加价临界点分别为350度和540度。年度方案则以居民用户全年用电量为计算依据,第一档和第二档电量加价临界点分别为3120度和4800度。

  听证会上,多数参加人倾向于实施第三套方案,即“年度方案”,认为该方案充分考虑上海实际情况,能最大限度地减小阶梯电价对居民家庭电费支出的影响,操作上也简单易行;有少数参加人选择考虑季节因素的“月度方案”。    整理:南都记者刘倩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