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应城,是首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中国人;其弟弟向本报讲述他的传奇人生
前日,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又名落两位美国学者,这再次激起国人议论:这一桂冠离中国经济学家到底有多远?
其实,早在1993年,被誉为全球六大杰出华裔经济学家之一的湖北籍教授蒋硕杰,就成为首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中国经济学家。但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当各种材料正在申报之中时,突然传来他去世的消息。
诺奖只能颁给在世者。第一次也是最有可能拿到的一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就这样与中国学者擦肩而过。
前晚九点,刚刚由沪返汉的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化学灌浆专家蒋硕忠先生,就哥哥蒋硕杰的传奇人生,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对“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功不可没
蒋硕杰这个名字,除了经济学家熟悉外,外界都感到很陌生。年过七旬的蒋硕忠在书房翻阅着哥哥的照片和书籍说:“这并不奇怪,因为他的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是在我国台湾地区完成的。”
1918年生于上海的蒋硕杰,祖籍湖北应城,是辛亥革命元老蒋作宾之四子。在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他赴日本求学,后又来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攻读哲学博士和经济学博士,并继承了导师的经济学精髓:“除管制、自由化”、“反对凯恩斯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经济界一致认为,“亚洲四小龙”中中国台湾地区、韩国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用了蒋硕杰的经济理论。
1954年至1960年,台湾当局根据蒋硕杰的建议,先是改采高利率政策以对抗通货膨胀,接着废除复式汇率,改采单一汇率,让新台币贬值到市场能够承受的价位。这种推动贸易自由化、鼓励出口、推进岛内外工业合理分工的自由经济政策,稳定了台湾的物价,为台湾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6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进入“生根期”,蒋硕杰和刘大中等几位经济学家,又联名向台湾当局提出建议:经济政策要尽可能与市场供需力量配合,要加速经济自由化步骤。台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他的理论功不可没。
“他应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恰当得主”
在经济学界,蒋硕杰地位显赫。1993年,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友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联名向瑞典皇家科学院为他提名,申请他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这也是中国经济学家第一次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者。
可正在此时,突然传来蒋硕杰病逝的消息。张友仁曾在悼文中说:“蒋硕杰教授在货币金融理论和实践上有着突出贡献,他的理论是当代货币金融理论的最高成就,他应当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恰当得主。”
一些人在提及中国曾获得诺奖提名的经济学家时,往往会遗忘了蒋硕杰,一个重要原因是误认为蒋硕杰教授入了美国籍。
蒋硕忠说:“其实,我哥哥一直是中国人,终生没有加入美国籍。”
可兹证明的是,曾与蒋硕杰掀起一场著名的“蒋王大战”的“论敌”、台大经济系教授王作荣去年2月证实:“刘大中与蒋硕杰都是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台当局时常延请回台做经济顾问的经济学家,都持有绿卡,但不愿意加入美国籍。”
29岁被提名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选人
在经济界,蒋硕杰被喻为奇才。“他不善于多讲话,善于静下来思考、写东西。作为经济学家,他很善于抓住对手观点的要害予以辩驳,比如他1942年撰文批评凯恩斯有关人口成长与就业关系的理论,文章发表在当年11月的Economica(中译名《经济学》)上。”蒋硕忠说。
早在跟随哈耶克学习期间,蒋硕杰的才华便开始展现。1945年,他的博士论文以全校最佳论文获得了当年的“哈奇森银质奖章”。
在1947年执教于北京大学期间,29岁的蒋硕杰就与马寅初等几位经济学泰斗一起,被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和法学院院长周炳琳提名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选人。
40岁那年,他被台湾地区“中研院”院长胡适亲自提名为“中研院”院士,他既是第一位经济学院士,也是人文组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1949年—1959年,蒋硕杰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担任了十年研究员。1954年,他应邀回台湾担任经济顾问。1960年,他离台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教授,9年后转任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1970年回台后,他曾任台湾经研所所长、“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献策大陆:在港讲一周自由经济
“哥哥时刻关心着祖国大陆的发展。”蒋硕忠回忆说,1989年春,中央政府特意邀请蒋硕杰为大陆经济发展献策。
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最后见面的地点选择在了香港。中央政府派出了安志文、刘鸿儒、朱绍文、唐庚尧、杨启先、傅丰祥、许美征等一批知名的经济官员、学者。
蒋硕忠说,蒋硕杰就自由经济(市场经济)在香港讲了一个星期的课,介绍了台湾发展成长的轨迹。蒋硕杰建议大陆学习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吸引外资,发展轻工业,使资金快速回笼,再投资、再发展。“后来,事实证明,中央政府的改革方案,很大程度借鉴了蒋硕杰的经济理论。”
1989年—1992年,蒋硕杰曾出席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也在北京大学等处讲学。在京期间,他还受到了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等人的接见。鲜为人知的是,年逾七旬的他,还曾随原国家体改委的考察团到各地考察,指导经济工作。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蒋硕杰关于外汇储备和汇率制度选择的论述,对今天中国大陆的经济政策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链接
兄弟俩只见过三次面
在14个兄弟姐妹中,蒋硕杰排行老四,蒋硕忠是老八,但哥哥却比弟弟大出了整整21岁。
“我们兄弟俩由于条件限制,一辈子就只见了三次面。”蒋硕忠拿出一本厚厚的家族相册,不免有些遗憾、伤感。
1945年,蒋硕杰海外学成归来,弟弟还只是一个6岁娃娃。“那算是我们俩第一次见面。”时隔60多年,蒋硕忠对那段时光仍记忆犹新,“他从美国给我带回来了一个西洋镜,我高兴得不得了。”
第二次见面是在1983年,蒋硕杰急于了解大陆家中亲人们的情况,希望能在香港同兄弟姐妹们见一面。在湖北省委统战部大力支持下,蒋硕忠到香港见到了哥哥。
第三次见面是1989年,蒋硕杰在香港为大陆官员、学者讲课期间,蒋硕忠得知该消息,会同几个妹妹赶过去,匆匆见了一面。
1993年,蒋硕杰去世。蒋硕忠和几个兄弟姐妹无法赶赴美国,只能发去唁电以表悲痛。
“蒋氏家族”人才辈出
蒋硕忠告诉记者,从父亲蒋作宾开始,整个家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名人辈出。
蒋作宾1884年出生于湖北应城一个贫苦家庭。1905年,他被选派到日本留学,期间与孙中山相识,并于1905年7月成为同盟会第一批会员。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用计使清廷炮弹运输滞后,为革命军争取了宝贵时间。汉阳失守,武昌告急时,他又冒险赶赴九江,火速请来李烈钧的队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28岁的蒋作宾首任陆军部次长,并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他反对袁世凯复辟,支持民主革命。蒋作宾1943年病逝,被国民党追认为上将军衔。
蒋作宾兄妹5人,连襟中也有两位风云人物:国民党元老邵元冲;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
蒋作宾是公认的“清官”。他的工资收入,全都用来培养子女。
蒋作宾有14个儿女,8人留洋,2名硕士,2名博士,有的在北大、北师大、长江水利委员会任职,都已成为国内知名教授;有的是世界经济学家;有的在海外企业任高管。孙子辈33人中15人留洋,6个博士,7个硕士;重孙辈中12人以上或在美深造,或在海外工作。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郑良中 雷闯
(长江水利委员会周洪宙、乔桥两位先生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