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速生鸡”安全问题引发的舆论热潮从上月下旬已经扰攘一月,不但无停息,反而在多番争论和深挖之后,曝光了肯德基[微博]的供货商、大型白羽鸡生产企业山东六和集团部分养殖农户存在违规喂养人体用药、鸡只在出栏前仍违规喂药、监管部门检验检疫形同虚设等种种黑幕,矛头指当前白羽鸡的产业链条和肯德基的监管漏洞。
从事态进展来看,遭曝光的养殖场被查封,六和集团的屠宰场也遭受停产整顿。除肯德基之外,六和集团的其他采购商同样遭到监管部门排查。面对食品安全这个老问题,除了拉网式密集检查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做法,更需改变的是问题的病灶所在。
回顾此次风波,如果按照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监管流程,六和集团这些违规用药的肉鸡首先在养殖过程中会接受六和集团及当地畜牧部门用药和药残抽检的监管,然后在出栏时应取得相关检疫合格证后才能进入企业屠宰,进入屠宰环节同样有着生产企业及监管部门的监管,最后流入肯德基等采购商手中,在采购商检验合格之后方能进入加工环节供应给消费者。然而在这看似严格的监管背后,问题鸡却得以一路通行无阻,显然包括养殖农户、生产企业、监管部门及最下游采购的食品企业,都有缺位及值得反思的地方。
要补住这个漏洞,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还在于源头的治理。目前“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广泛应用于肉鸡养殖业,该模式虽能让大企业得以最快、最省力地扩大养殖和生产规模,然而一个业界早已预料到的风险就是:如签约农户违规添加公司规定外的饲料和药物,可能会危及公司的产品质量。此次肯德基前供货商山东六和被曝光,恰恰将“公司+农户”模式在源头养殖环节监控的漏洞暴露无遗。肉鸡生产企业如何有效地监管农户的养殖过程、监管部门如何在对肉鸡养殖的用药和检疫真正发挥好监管者的角色都值得我们去探讨。预见到这种模式风险所在的部分肉鸡生产企业已开始转入自繁、自养、自宰、自销的一体化产业链模式,行业未来是否应该鼓励更多的产业资本进入也同样值得探讨。
在央视曝光了供货商山东六和集团违规后,肯德基急忙撇清关系,发布声明称“基于汰弱留强的原则,今年8月已停止向六和集团采购肉鸡”。并称,停止合作并非因为六和原料质量原因,而是受供货商服务、价格、供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种态度无疑为肯德基后面的“自打嘴巴”埋下了伏笔。
此后,上海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通报了在2010-2011年肯德基的母公司百胜集团[微博]多次送样自检的过程中已8次发现六和的肉鸡存在抗生素残留不合格。此时肯德基方面不得不改口承认,并表示当时已做出相应批次产品封存及退货、要求供应商整改。这却让百胜集团顿时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两年来多次发现六和的肉鸡抗生素残留不合格,但为何今年才将其驱逐出供应商的名单中?为何对公众瞒而不报?
从1987年肯德基第一家餐厅落户中国到开出1000家门店,肯德基用了17年,6年后肯德基将门店从1000家上升至3000家,而从3000家增加至4000家,肯德基仅仅用了两年零三个月。伴随着其“疯狂”的扩张态势,肯德基在华采购链风控难度也将同步大增。对肯德基而言,或已到了稍微停顿下匆匆扩张的脚步,将重心多放在“质量监控”上挽回消费信心的时候了。
南都经济评论员 黄丽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