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单忠东
本报记者 邓建胜 刘先云
看得见的障碍是容易突破的,真正难以触及的是“玻璃门”之后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以及以所有制性质判断企业优劣的思维定势
要消除民间投资的“玻璃门”,除了加强立法和深化体制改革外,还必须依靠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真正用市场机制来决定企业的成与败
国务院5月13日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等领域。《意见》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此次《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在哪些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改善民间投资环境,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景如何?围绕这些问题,记者日前对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单忠东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
鼓励民间投资是既定政策,与所谓的“国进民退”无关
记者:此次发布新的鼓励民间投资36条意见,其背景是什么?与此前关于“国进民退”的传言是否有关?
单忠东:早在2005年2月,国务院就颁布了“非公经济36条”,其中最大的突破是它第一次明确提出允许非公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但从今天看来,民营企业在进入相关垄断行业时,“玻璃门”、“弹簧门”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缓解。此次《意见》延续并深化了“非公经济36条”的基本精神,并在打破垄断方面取得突破。
我不认为《意见》的出台与所谓的“国进民退”有关,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是我国的既定政策。当然,过去的一些政策如“四万亿”,在客观上对国企有所倾斜,对民企有所忽视。因此,这次《意见》是对过去政策不足之处作出的一大改进。
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长期复苏、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要依靠民间资本活力的焕发,要依靠市场化改革。《意见》的发布,意味着国家的“救市”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通过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来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另外,近期黄金、大蒜价格的上涨也提醒我们,如果没有为民间投资提供较好的投资去向,资金的乱窜很容易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
金融领域开放值得关注,民间资本介入能产生“鲶鱼效应”
记者:此次《意见》对民间投资进入公共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有了一些新的提法。您认为,在哪些领域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这些领域影响有多大?
单忠东:这些领域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民间资本长期怀有投资热情,已经活跃于外围和边缘的领域,而且行业本身也要求通过民间资本来激发活力的,如金融、石油等;一类是行业本身的改革和发展进入瓶颈期,通过民间资本的注入,可以产生“鲶鱼效应”、为行业改革找到新路的,如铁路、医疗、社会福利等;还有一类就是新兴行业,如文化产业、电信行业等。
比较值得关注的是金融行业,在浙江等许多民间资本充裕的沿海省份,许多民营企业家对金融领域怀有浓厚的兴趣。与此相对应的是,银行对再融资的需求非常迫切,据统计,目前银行系统存在6000余亿元的融资缺口,未来五年的资本缺口肯定会超过万亿元。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的介入,对金融业而言肯定是一个利好消息。
无论在哪些领域,只要监管得当,民间资本的介入都能产生“鲶鱼效应”,激发行业的活力,但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既得利益集团对民间资本进入所形成的隐形障碍。只要民间资本的活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增加居民收入、拉动国内消费、保障就业,都会是水到渠成的事。
逐步消除“玻璃门”必须在执行上下功夫
记者:此次《意见》除了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外,还提出要改善民间投资环境,您认为在改善民间投资环境方面,我们需要着重在哪些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单忠东:此次《意见》提出了多条改善民间投资环境的措施,我认为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尽快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我国对民间资本的开放一直显得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只有落实这些政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逐步有效消除“玻璃门”。从实质分析,看得见的障碍是容易突破的。如各个行业设置的注册资本、生产规模、审批程序等方面的门槛。真正难以触及的,是“玻璃门”之后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以及以所有制性质判断企业优劣的思维定势。要破解利益集团的垄断,我们除了加强立法和深化体制改革外,还必须依靠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真正用市场机制来决定企业的成与败。
三是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融资难”一直是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还需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能否分散银行的风险。此外,为了促进民营担保机构的发展,完善担保体系,政府必须在政策上给担保机构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
四是提高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多方面鼓励民营企业的创新,比如给予创新型企业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府采购向创新型民营企业倾斜;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等。
我要指出的是,“非公经济36条”的落实,到现在为止也不尽如人意。所以,这次“新36条”更需要在执行上下功夫。
未来民营经济产业布局将更合理
记者:您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前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未来的竞争格局会是怎样?
单忠东:未来民营经济的发展,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数量和规模将不断扩大。由于民营经济尚有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未被释放,因此增长速度仍将高于其他所有制经济及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速。国家发展小城镇的战略也会使民营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一个大发展。
产业结构和行业布局将更趋合理。目前在产业分布上,民营企业在一、三产业发展相对充分。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承包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将更多地进入到第二产业,因此民营经济在一、二、三产业的分布会更趋合理。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部分粗放型、外向型的民营企业遭到淘汰,高科技及新兴行业企业所占比例逐步加大,民营企业的行业布局将更趋合理。
我相信,随着两个“36条”的逐步落实,民营经济必然会在我国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