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铁矿石价格谈判困境暗示行业积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2日 06:40  东方早报

  沈洪溥 

  危机以来,国际铁矿石降价似乎成为业内共识。但在与矿业寡头的协议价格谈判中,依赖外部资源的中资钢厂却明显办法不多,乃至2009年以来,先被日本厂商抢先定价“偷袭”,后又因韩国厂商与人暗地“媾和”而几乎丧尽有利筹码。其间的起落,颇值得玩味。

  中资钢厂的“血拼”并非首次。媒体所指的行业“放水者”也不仅包括日韩厂商。在屡谈屡败的结局中,国际铁矿石价格已经历了连续六年快速上涨——2005年度涨幅71.3%,2006年度为19%,2007年度近10%,2008年度更超过70%。或许,已到了我们抛开厂商竞争成见,乃至历史偏见,冷静思考中资钢厂何以始终缺乏足够谈判能力的时候了。

  作为行业协会的“中钢协”能力是不宜被轻易质疑的。近年来,“中钢协”表现中规中矩,各家钢铁巨头也基本做到了步调、口径一致。因此,笔者以为,中资厂商整体的谈判力之所以薄弱,除了掌握上游资源有限之外,钢铁行业的集中度过低、低端产能比重过大是制约我方谈判力的重要原因——集中度过低,难以真正集中行业大比例需求与本就高度寡头化的矿石厂商谈判;低端产能比重过大,又在扰乱整体需求结构的同时,更因矿石综合利用率、效益水平不佳,拖累整个行业抵抗成本扰动的能力脆弱。加之,中国钢铁产能的分布是分散的,但世界矿石的分布却是集中的;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等“三巨头”团结是容易的,但“中钢协”内部协调和外部沟通却是困难的……因此,尽管我们看到“中钢协”在对外谈判中几乎充分借助了国人擅长的兵法、谋略等传统智慧,以至忽而要联吴抗曹,忽而狠话施压,忽而又好言相向,但计策的效果却总是不好,屡谈屡败并不令人意外。

  或许,有人仍然抱怨,列举中国需求量大(2008年中国共进口4.4366亿吨铁矿石,占全球海运铁矿石比重约为52%)、库存量大(今年前四个月中国共进口铁矿石1.87亿吨,总计库存超过1亿吨)、国产矿自给率高(2008年中国的铁矿石原矿产量82401.11万吨,自给率超过50%),乃至外部权益矿比重在提升云云,将谈判结果不好拼命归咎于谈判技巧不成熟,其实大谬不然。笔者以为,需求大恰是最大命门,有例为证,2008年,韩国进口铁矿石约5000万吨,日本进口约1亿吨,这使得“中国需求”是根本无法绕过的题材与口实;库存方面,尽管据说可以靠库存坚持数月,但这些库存矿石实际的销售价格也并不稳定;至于国产矿的品位低、权益矿的绝对比重小,也更是无需重复的老问题。

  再进一步说,今天,钢铁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几乎是中国诸多行业所面临问题的缩影。从玩具到纺织品,从冶金到水泥,曾被美誉包围的“中国制造”在危机中表现多数难如人意,产业产能大而不壮、外强中干。景气阶段依靠投资盲目发展,低迷阶段只能靠天吃饭或者怨天尤人。从此出发,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实在应该早日落实。

  曾几何时,似乎还有限制“两高”等促进结构调整的消息,但到后来似已偃旗息鼓。中小钢厂在地方政府的呵护下垂而不死,大型钢厂则期待政府关照完成行业整合,慵懒风气充斥行业。设若今年的协议矿石价格果不如意,也真希望它成为淘汰落后产能的好时机。当然,这既需要行业中人的坚忍与决断,又需要习惯付出“父爱”的行政力尽早退出市场。

  (作者系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研究员)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