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成立始末

2013年09月24日 01:33  中国经济周刊 微博

  口述︱郑焕明 原北京汽车工业联合公司总经理、北京吉普合资企业中方谈判代表

  采访整理︱《中国经济周刊》 见习记者 刘杨

  说到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是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其实,中美合资的北京吉普公司整整比上海大众早了一年半。后者才是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

  北汽联姻美资越野车巨头

  邓小平发“尚方宝剑”:同意合资

  1964年,北京汽车制造厂(后成立北京汽车工业联合公司,下称“北汽”)根据部队需要自行设计、定型了BJ212轻型越野车。1966年该车定型生产。同年8月,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乘坐BJ212敞篷车检阅“红卫兵”,大大提高了这款车的知名度。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BJ212的技术就显得有点落后了。部队的同志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要求。机械工业部部长饶斌做出指示:通过合资,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1978年12月,美籍华人杨汉华向当时的一机部(编者注: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转达了美国汽车公司(AMC)同中国合作生产吉普车的意愿。美国汽车公司是美国生产越野车的公司,他们的军用吉普——威利斯在战场上很有代表性,被美国大兵称之为“忠实的毛驴”。

  因为产品吻合,美国汽车公司的技术对北汽开发BJ212二代车很有参考价值。本着“学习技术、利用外资、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的目的,北汽开始与美国汽车公司接洽。

  1979年1月,一机部汽车局和北汽共同派员赴美考察,随后成立了商务谈判小组,与美国汽车公司就吉普汽车合资经营问题进行谈判。同年2月21日,机械工业部部长饶斌、北京市副市长叶林联署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合资经营吉普公司的报告》。3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余秋里做出批示:“经研究,拟原则同意……妥否,请李(先念)副主席、王震、耿彪、任重、谷牧、世恩同志批示。”在一次国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表示:同意合资。

  有了“尚方宝剑”,北汽与美国汽车公司的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我当时被推荐提拔到北汽领导岗位,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主管技术工作,其中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合资经营的谈判。

  当时,我国的合资企业法尚未出台,合资谈判只能以“吃螃蟹的精神”“摸着石头过河”。

  经过前后四年多的谈判,上百次的汇报、请示,双方最终达成共识,1983年形成了合资经营企业总合同。合同规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吉普公司”)合营期为20年,投资总额15233万美元,其中北汽占68.65%,美方占31.35%。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103万美元,7年内出口创汇7000万美元。

  合同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合资企业自主研发BJ212的二代车,引进美方的新四缸汽油发动机,并在合资企业内建立相应的技术中心。合营后第五年开始生产合营企业自主或者联合开发的第二代新产品BJ213,第六年全部取代老产品BJ212。对此,饶斌部长反复强调:“合资企业出二代车不能超过3年。看合营企业业绩主要不是看出多少车,赚多少钱,而是看何时出新车。”二是双方高管同工同酬,每人年薪10万美元。中方高管按国家规定领取相应的薪酬,其余部分全部存入“中方账户”,以备后用。

  1983年5月5日,北汽与美国汽车公司合资经营总合同在人民大会堂签字。北京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吴忠良、美国汽车公司董事长铁伯特分别代表双方在合同上签字。国务委员陈慕华、机械部部长饶斌、北京市副市长张健民、中汽公司总经理陈祖涛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

  从BJ212到切诺基CKD

  朱基牵头平息“吉普风波”

  按照合同规定,北京吉普公司一方面继续生产老产品BJ212,一方面筹备开发二代车BJ213。为此,中方单独提交了一辆概念车,把美国的技术和我们的BJ212嫁接,力求把中美双方的技术嫁接好。但美方横挑鼻子竖挑眼,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几乎是全盘否定。因为他们只有把这个车否了,才能把他们那个车(切诺基)拿进来,

  开发需要投入,美方更愿意靠直接出口零部件赚钱。在当时出口一辆切诺基零部件等于出口一辆车。

  1984年10月,北京吉普公司特别董事会召开前后,中方董事之间围绕如何开发二代产品展开了激烈争论,因为某些复杂因素,中方改变了合同初衷,放弃了二代车的自主(或联合)开发,转而以CKD方式(指散件组装)引进美方切诺基车型,而且取了一个“混血儿”的名字——BJ/XJ213。这样一来,不但放弃了二代车的开发权,而且在全国汽车行业起了不好的带头作用,也为以后震惊世界的“吉普风波”埋下了霉变的种子。

  特别董事会确定以CKD方式引进切诺基后,美方实际上把切诺基CKD视同整车出口,极力主张多组装切诺基。1985年,美方为北京吉普公司预订了1000辆切诺基散件,并装箱陈放港口待发。由于北京吉普公司自身没有外汇,只能靠国家支持。而我国当时正处于外汇紧缺时期,一时难以批复,故中方无力支付CKD货款。

  1985年11月,美国汽车公司单独在美国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准备“三停”(停止资金投入、停止技术转让、停止人员培训)、“一撤”(撤走美方专家),并且表示中国不适合搞投资。对此,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中国的先锋合资企业奄奄一息”,“欲向中国投资的厂商必须接受美国汽车公司的教训,三思而行”,甚至称“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受到考验”,把一个合资经营问题涂上了浓浓的政治色彩。这就是中国汽车发展史上著名的“吉普风波”。

  问题发生后,胡耀邦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做出批示,要求从全局出发,把此事处理好,并责成国家经委帮助解决,不要轻易使之(合资公司)倒闭。

  1986年5月,由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牵头,组织中汽公司总经理陈祖涛、北京市副市长张健民等直接与美方谈判。美方提出今后5年组装切诺基4万辆,总规模达到7.8亿美元。中方则提出因为国家宏观调控,外汇紧张,无力支持如此巨额货款。经过5个昼夜的唇枪舌剑,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到1990年,北京吉普公司购进CKD切诺基散件由美方提出的50000辆降为12500辆,同时加快国产化步伐。就这样,这场持续7个月的“吉普风波”才最终平息。

  北京吉普公司历经20年的合资经营,累计生产汽车72万辆,上缴利税70亿元,积累固定资产总值17亿元。在合资经营过程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特别是运用美方技术改造老产品BJ212,做了上百项的改进,使老产品焕发青春,使之长盛不衰。直到完成合同约定的7年后,合资公司仍舍不得将(212的)产权归还老厂。BJ212始终是北京吉普公司的“摇钱树”和“钱匣子”。

  自主研发对合资企业非常重要,过去主张引进切诺基的领导也承认当时“犯了技术饥饿症”。我经常说这(CKD)叫“一头牛扒下两层皮”。散件装配意味着散件来之前的利润全归美方,这是一张皮,钱让美方赚了;装配好把车子卖出去,赔了钱,亏损靠什么补呢?靠212的利润来补,这相当于又是一张皮。这还不算,最大的问题在于放弃了BJ212二代车的开发权,这应是一个教训。

  近日,由人民网[微博]主办的“中国汽车工业60年历史风云车型”评选中,北京唯一一个风云车就是BJ212轻型越野车。

  BJ212是北汽独家的技术,是中方投进合资公司的资产,本来在合同里,只允许用6年,但收回BJ212合资公司将无法生存。合资企业一直用到合营期结束,这是母厂北汽对合资企业的一大贡献。

  现在看来,无法生存就会逼着你搞开发,就会朝前走一步,但在当时,我们却错失了这样的机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沈阳刺死城管小贩夏俊峰今天被执行死刑
  • 体育亚冠-孔卡穆里奇各两球恒大4-1 视频
  • 娱乐潘粤明谈婚变:原以为我的财富就是感情
  • 财经调查称北京某养老院预订入住需要等166年
  • 科技揭秘手游托:潜伏陪玩刺激用户买装备
  • 博客中国周刊:小贩夏俊峰之妻(图)
  • 读书被称为花神的处女皇后究竟是谁
  • 教育院士旧照走红被封学霸版吴彦祖(图)
  • 林采宜:金融自由化是上海自贸区支点
  • 龚蕾:美国再面临公共债务上限挑战
  • 叶檀:如何征收遗产税?
  • 方泉:炒股要避开腐败驱动力风险
  • 雷思海:美联储完全退出QE起码要20年
  • 黄小鹏:产业政策泛滥成灾何时休
  • 连平:流动性风险是地方债务最大风险
  • 易鹏:不要误解以房养老的善意
  • 安邦智库:过剩产能可以到非洲去
  • 孔浩:房价泡沫即将毁灭中国财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