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复星”二字拆解成“复旦+牛”。还原这头“复旦牛”的成长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一个隐形的民企帝国以及它所生存的时代。
中国周刊记者 余芳倩 北京、上海报道
2010年6月17日,新闻发布会上的郭广昌满面春风,他的旁边是地中海俱乐部全球CEO亨利·吉斯卡·德斯坦。他们亲手缔结了一笔引人关注的交易——复星国际收购地中海7.1%的股权。
这意味着中国综合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正式起航海外。
这仅仅是个序曲。刚刚过去的7月份,复星医药宣布与阿根廷最大的医药企业Chemo公司共同投资5亿元开发药物。在同一个月,阿根廷总统访问中国,在他出席的一个午餐会上,记者捕捉到了复星国际总裁汪群斌的身影。他说:“复星对矿业领域的投资兴趣不比医药领域差。”
这句话的最新注脚,就是近期复星与大同市政府的协议,复星将重组同煤钢铁,进一步扩大其在矿业领域的影响力。
实际上,这些都是复星投资领域的冰山一角。据路透社报道,四家中资财团已接洽美国国际集团(AIG),希望收购后者旗下的美国友邦保险(AIA)。其中一家“财团”的名字就是复星。
如果把这家民企比作一个人,这个人有太多的身份,房地产、医药、矿业、零售、金融、钢铁、媒体……遍地开花的它,这些年已悄然将触角伸到了各地。
复星是谁?这样一个民企帝国怎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咨询公司起家
“一定要说的话,可以说我们是年轻的和记黄埔,更接近上世纪70年代的通用电气。毕竟我们企业目前只有15年的历史。所以企业之间不能只进行简单对比。”2007年,复星国际香港上市后,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曾如此表示。
“复旦五虎”白手起家、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集团性企业、多元化的投资集团、中国综合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这就是对复星的粗线条定义。它的更详细的释义,还需要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1991年的中国,还弥漫着“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的争吵,第二年,郭广昌和同样在复旦工作的梁信军决定下海创业。新公司取他们各自名字的一个字,名为“广信科技咨询公司”。
这并不是郭广昌对于时局的赌博,当年,整个中国的民营经济都被一件事情点燃,小平南巡讲话。这让借好钱准备出国的郭广昌把发展的目光重新投回国内。
同时期,王功权、冯仑、陈东升、田源等分别从党政机关的岗位上下海,创办了房地产、拍卖公司、期货经纪公司。这批官员、学者出身的“个体户”日后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史上主流的企业家,史称“92派”。
就在郭广昌满大街找大爷大妈做公司问卷调查时,1992年,唐万新在新疆注册成立了德隆实业公司,注册资本800万元。德隆在2004年以前一度成为研究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极致的标本。
没有批文,也没有对政策天然的敏感,“92派”占优势的房地产、金融领域,对复星来说过于高深。原始资本,更是郭广昌的短板。
复星的第一桶金来自郭广昌和梁信军二人在复旦的经历。那时,随着市场经济的起步,专业的市场调研成为各大公司征战市场的敲门砖。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全国的咨询公司不超过10家,经济中心上海就有4家。郭广昌和梁信军相互核计着,暑假带着学生做社会调查的专业方法和经验能不能在这个领域派上用场?
他们决定从知本入手,于是,一间不足15平米的小平房里,复星公司最早的雏形诞生。公司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台386电脑。郭广昌经常骑着一辆28式的大横梁自行车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跑业务。
第一笔大生意很快到来。
1993年台湾元祖食品公司进入上海,想找专业咨询公司为其发展出谋划策。看到相关招标书后,郭广昌蹬着自行车回到公司兴奋地传达这个消息。他隐隐地感到机会来了。广信最终获得合同。他们的工作被高度认可,元祖甚至在合同数额之外,奖赏了2万元。账目上30万元的报酬让郭广昌和他的团队由衷欣慰。不到一年,第一个100万元就这样被广信收入囊中。
当年,郭广昌、梁信军的另外三个校友汪群斌、范伟、谈剑陆续加入,外称“复旦五虎”的复星核心团队由此汇合。广信也由此改名为复星,外界解读为“复旦之星”,谐音“复星”。此后,在接近20年的商业生涯中,他们一直并肩作战,并未应验中国古语中“能共苦,不能同享福”的古语。
进军房产医药
收获了第一桶金的复星,并没有固守既有的业务。反而在1993年6月,决定退出市场调查业务,转而主攻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制药。
当时郭广昌认为,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房产必然会成为未来中产阶级的必需品,蕴藏着无限的可能。由此,复星成为上海第一批房地产销售公司之一。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只是有些太超前。直到1998年,国家才确定了商品房改革的大方向。而1993年时,普通家庭收入仍低得可怜,人们仍然习惯于单位集资,盼望着福利分房。至于中产阶级,那还只是湖面上偶尔跳起的鱼,虽然存在,但难寻踪影。
于是,尴尬出现了。复星接手代理的第一个楼盘少人问津。在上海郊区,为了“留学家庭”而设计的高档楼盘前,复星团队看着冷清的街道发呆。
郭广昌想到他曾经的留学准备,便找到相关机构的老同学,拿到了留学人员的详细家庭住址。他把广告挨个送上门去,做起精准营销。这年年底,他们赚到了复星的第一个1000万元。
而另一边,生物医药的版块在复星的业务中成为了绝对明星。由于“复旦五虎”中三个人毕业于遗传工程学,复星做生物制药有天然的优势。
郭广昌虽然对生物制药不甚了解,但哲学专业毕业的他信任行业的前景。高技术、高资本、高门槛,这符合他日后一贯的投资眼光。他从房地产、咨询行业摸索出了一套市场经验,用在建立医药销售网络上。
这次,复星有些像赌博了。依靠着市场咨询和房产积累的资本,郭广昌几乎把累积的资产全部投入到了生物制药上。
1995年,复星的几位研发人员,把研究了三年的成果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推向市场,引起市场强烈反响。一下子,钞票像雪花一样飘来,复星的第一个1亿元赚到手了。复星高科技公司也成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
复星的胜利无疑来得很早。这年,郭广昌的学弟陈天桥以优异的成绩从复旦毕业,进入一家国企,他还没有脱离体制的藩篱。当时,中国互联网还处于爆发前的平静期,那些日后和郭广昌在企业家论坛上一起露面的企业界翘楚还在探寻着自己的方向。丁磊还在Sybase广州公司工作,李彦宏还在美国,马化腾也不过是深圳一家公司的工程师而已。
而在海南,逃过1992年房地产泡沫的冯仑、潘石屹、易晓迪、王功权等六人,因为集团的战略发展问题发生了分歧,相持不下,1995年,“六君子”分家。
很幸运,复星没有这样的争论,因为一开始复星就是两个轮子前行。“当时什么都不懂,唯一想的就是赚钱养活自己。”回忆创业初期,郭广昌觉得侥幸。“复星从一开始就是多元企业,走多元化的道路并非自觉,而是被迫。”创业之始,“复星五虎”只能从熟悉的领域着手,有三个人是学生物遗传的,于是就做医药;郭广昌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就从事市场调查,所以开始对房地产的调查。这样,四个人同时涉足生物医药、房地产两个版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