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州人炒房 他们炒温州人(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7日 11:45  南方周末
温州人炒房他们炒温州人(2)
中国的房地产只是让人“看上去有信心”。(图片来源:CFP)

  60天内随意更名是炒房的核心潜规则,随后,这10人各自联络自己的亲朋好友来买,房价涨到7000元,亲朋好友又通知自己的“关系人”,房价涨到8000元。见房价涨势喜人,外面人也跟进,房价一路飙升到1万多元,而温州人在8000、9000元以下已悉数抛尽。

  “人们都说温州人像蝗虫,走到哪里,哪里的房价遭殃,”张盛林说,“其实这种专业炒房团队并不多。”

  “没有温州人炒房,房价也会涨。”陈俊说,温州人被妖魔化了。

  陈俊2006年随团去长春考察,发现那里每平方米只有1500元。他想带浙江商人去投资创业,他对长春市领导试探说,“创业首先要买房,房价会涨。”对方说:“投资行,买房不行。”陈俊不敢担保没买房的,于是放弃了,结果他们没去,一年之后,长春房价也涨到了5-6000元/平米。

  其实,媒体的大力渲染,为房价上涨做出了“卓越贡献”。媒体也是最醒目的风向标。

  不少没有出处的经典炒房故事被描述得神乎其神。买房如“买菜”:上海,陆家嘴102套住宅仅两天就被温州人一抢而空,成交近亿元;杭州,西子湖畔每平方米逾万元的“黄金房产”主人大多是温州人;喀什,至少1000名温州人吃下喀什商贸城半壁江山。

  “腰上挂满钥匙的人”,则意指温州某些炒家购置房产无数,并将其钥匙环挂于腰间。这等故事曾见诸多家媒体,情节类似,惟一的差别是腰上所挂的多寡。版本有几种,有挂22把钥匙的、35把的、50把的,最惊人的是72把钥匙。

  地产商翁银林说,“其实媒体就是最大的炒房团,炒房的是炒房集团。”

  除了渲染情节,多年来全国各地都有不少都市类媒体乐此不疲地投身其中,外地开发商一到某处最先跟媒体联系,双方互利互惠。

  有些零散的买房客实际就是通过媒体聚到一起的,“在报纸上做一个广告,给一个联系方式,大家自愿报名,到一定规模时就组上一个团,直接飞过去,然后再配以相关媒体的报道,打上一个标语,打标语实际上就是为了炒作。”

  《温州晚报》是“温州炒房团”的始作俑者。2000年,《温州晚报》国内首创“看房团”,之后这一模式先被温州民间复制开来,后被外地不断拷贝。

  知情人士说,其实政府也是炒作温州炒房团的一分子,“有很多地方政府,用各种优惠政策去吸引各类温州炒房团,去关照他们。”

  温州人炒房,“各界人士”各循所需,乐此不疲地炒热了温州人。在共同的利益诉求驱使下,这一耐人寻味的炒房故事实际上已演变为一场合谋的财富游戏。

  张盛林深知温州人很难脱掉“炒房”恶名,他经常上业主论坛与邻居聊天,然而他不敢透露自己的温州人身份,害怕板砖如雨而来。

  被利用的“买房风向标效应”

  无法得知SOHO中国是否真寄望罗夏兰找来客户,但无疑对方相中了“温州炒房团”的标签价值。

  连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也不例外。2008年4月,潘石屹随凤凰卫视行政总裁、中城乐天房地产董事长刘长乐召集的“地产富豪”考察团到台湾时,台湾媒体指责他们要炒高台湾房价,潘石屹申辩:“我们不是温州炒房团,我从来不炒房!”

  时隔两年后,“温州人”在潘石屹心目中的价值骤变。5月20日,他和妻子张欣来到温州,出现在“新政下投资什么”论坛上。SOHO中国方面称,此论坛属于“地产中国”主办的“2010政变地产”系列观察与解读论坛之二。然而,参加了论坛的周德文说其为“SOHO中国”自己主办的论坛,邀请了温州本地的一些人士,关注房地产。

  在这个论坛演讲台的背景板上,冠名赞助单位赫然写着“SOHO东海广场”。“东海广场”是SOHO中国在2009年8月18日在上海收购的商业项目。

  这是潘石屹第二次来温州。同样为了销售“东海广场”,1月22日,他来到温州,拜访了大约24组温州投资者。在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称有部分已成为上海SOHO东海广场的业主。“温州人”的被标签化,也曾使周德文被武汉某开发商忽悠了一把。

  3月中旬,《温州都市报》的朋友打电话给周德文,称武汉有位置很好的楼盘开发商想邀请他去指点。一到汉口的楼盘,他就傻掉了,“几十个记者已经等着,长枪短炮对着,还有很多电视台”。看楼成了走过场,他很快被拉到了会议室接受采访。

  次日,武汉的媒体铺天盖地报道“温州炒房团来武汉炒房”,将他描述成温州上千亿游资的代言人,称他声言会带更多的温商前来看楼。

  更离谱的是,他们正筹备的温州投资联盟被说成是“房地产投资联盟,资金总额在100亿以上,专注于房地产投资,以改变以往散兵游勇式的状态”。

  该楼盘正好在报道出来当天早上开盘,来了很多人。事前,房地产商将开盘一事按下不表,周德文一直被蒙在鼓里。

  过了二十多天,该楼盘价格上涨,一抢而空。凑巧的是,整个武汉的房价也在这二十多天内涨了一千多块钱。楼盘销售事后得意洋洋地透露,温州人的示范效应起了风向标作用。

  “网上都说这是温州人进来了,甚至想抵制我们。其实,我们就是去看了一下。”这让周德文哭笑不得。

  事后,很多在武汉开发别墅的房地产商纷纷找到周德文,不断打电话要他去看楼,还高价利诱。“我们不能去,去了要给武汉人骂死。”周德文说。

  周德文还记得自己有次带企业家去上海考察被当做“买房风向标”的经历,“房产商先给我一个订单,5万块,他说你定金已经交了,我莫名其妙,”周德文说,“原来他们宣传说会长已经在这里买房了,其他人一看周会长买了,肯定错不了,也就去买了。”

  有意思的是,“温州人”似乎成了富豪的标志形象,“温州人推荐”也成了房地产商打出的一张推高房价牌,周德文再不敢随便去看楼。

  但温州人“鲇鱼效应”的市场价值却被有些精明的温州人抓住了。

  罗夏兰带领的“太太炒房团”团员累积至今,超过两万人,都密密麻麻地记在笔记本中。

  由于四处看楼,一些楼盘的开发商和代理商注意到她,每次都打电话让她带人过去,承诺包全部人的吃、住、行,并给她好处费。好处费分两种,一是返点,即按带队过来的成交房价返0.5%或1%,二是人头费,无论成交与否,都按带过来的人数拿钱,一人算200块。一线城市因为房价高,点数下来很可观,通常给人头费,而二线城市怕没有成交,则选择点数。

  这种营销手段实际是开发商通过“团长”实现了与客户的直接对接,省下了找策划公司和打广告的费用。一个广告最少十来万,团长拉两个大巴过去,人头费不过2万多,加上吃、住和车费,远比广告便宜,即使没有成交也聚集了人气,而且人群的传递效应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广告。

  令罗夏兰头疼的是,“太太炒房团”树大招风,还被一些免费蹭旅游的“混混”利用了。都是团员带团员,上车前,她无法分辨出“混混”。到了楼盘,“混混”就现形了。“混混”只关心楼盘附送的旅游项目,认为楼盘一无是处,怂恿别人不买。掌握这一情况后,她看楼前要求无心买房的人呆在车上。

  “买房掮客”也在市场低谷期起到了加热作用。2008年,在浓厚的观望气氛中,杭州某楼盘70%以上成交房源都由一名温州的叶姓掮客带来,“温州人都很信任叶先生,百分之百都是当天下单,出手很爽快”,而叶本人的获益也令人咋舌,“仅在3个月内,佣金五十多万。”

  一位多年承办会务的人士透露,在温州的各种投资推介会,参会的所谓“企业家”、“投资者”其实多是一些“会虫”。他们要么是无业人员,要么是吃房租的人,闲来无事,就去开会,图的是吃顿饭、领点小礼品。而那些声称能找到客户的“组织”,一有会就通知这些会虫,“安排长得好看的坐在前两排”。一些会虫还会在周末守在香格里拉这类五星级酒店外,会场不够人就大大方方入内。

  上述人士称,地产新政之后,一些房产推介会,开发商和嘉宾只坐了两桌,另十多桌全坐的是“会虫”及其家属。“哪有那么多企业家,闲来无事去开会?”她说。

  在房产掮客眼中,市场好的时候需要他们,市场不好的时候,更需要他们。

  看来,信心比什么都值钱,哪怕只是“看上去有信心”。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张静琳、张盛林皆为化名)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