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产经 > 力拓员工窃取中国机密被捕 > 正文
六年来,和力拓的每一轮艰苦的讨价还价,最后都成为中国铁矿石进口价格攀升的前奏。
文|CBN记者 谢灵宁 刘翔
力拓“无间道”事件发生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中国钢铁企业正在与力拓等世界三大铁矿石企业进行年度价格谈判。而且这场铁矿石谈判史上历时最长的一次谈判,眼看着开始陷入僵局。
在国际上,这样的谈判已经持续28年了。从1981年起,国际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每年与其主要客户商定铁矿石的离岸价格。任何一家矿山与钢厂达成铁矿石买卖合同之后,其余各家谈判均参照此结果。谈判又被划分为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
2003年起,中国钢铁企业开始参与到亚洲铁矿石谈判中。中国企业的首任“代表”是宝钢,成为三家全球铁矿石需方代表的一员。谈判格局是三对三:即供方—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对需方—宝钢、日本新日铁和欧洲钢厂,供方与需方以交叉捉对形式谈判。
这一年,中国开始被称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但每一轮艰苦的讨价还价,却成为中国铁矿石进口价格攀升的前奏。
2003年底,首次谈判铁矿石国际定价的宝钢,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接受了铁矿石企业提出的条件,价格涨幅18.6%;2005年,国际铁矿石供应价格暴涨71.5%,中国钢铁企业为此多付出约200亿到300亿元人民币的进口成本;2006年,历经7个月达成的最终协议是铁矿石涨价19%,高于当年的市场预期,使中国进口铁矿石成本增加了70亿到80亿元人民币;到了2007年,中国钢铁企业终于在谈判中获得突破,首次取得了首发定价权。当年12月22日,代表供方的宝钢与代表需方的巴西淡水河谷达成铁矿石价格上涨9.5%的协议。
不过,在随后一年中,铁矿石定价开始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定价机制。2008年2月18日,新日铁及其合作伙伴韩国浦项制铁(Posco),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达成了针对不同品种的价格协议,改变了以往“同品种同涨幅”的惯例。
力拓也在同一年表示,不会在与中国钢铁企业的谈判中“跟随”首发价格,而是将对出售给亚洲钢铁制造商的铁矿石征收超额运费。
从这一年开始,力拓、必和必拓通过以天然气爆炸、矿山或码头发生事故影响生产和运输等为由,宣布减少合同矿供应量,投入更多的铁矿石到现货市场销售,以求进一步对已经成为定价体制的“铁矿石指数定价”施加影响,改变业已形成的铁矿石的定价体制。同时必和必拓也积极推进两拓合并。
中国铝业的收购意图进一步刺激了力拓、澳大利亚政府对于中国大宗商品市场的敏感神经。2009年2月,对于中铝开创性、同时也存在巨大争议的195亿美元交易的不同态度,甚至引发了力拓内部的人事变动,新上任不久的集团董事长吉姆?棱(Jim Leng)辞职走人。
与必和必拓的多元产品结构—包括石油、铜、铁矿石等—相比,力拓铁矿石是它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澳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铁矿石生产企业,力拓拥有110亿吨铁矿石储量。到2007年,公司50%以上的矿石产量销往中国,30%以上出口给日本,只有5%的矿石产量被运往欧洲。
按照这家公司2008年年报统计,该公司全年在华销售收入为108亿美元,占其全球销售总额接近19%。对于这样的市场,力拓显然无法割舍,同时却也情感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