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工业增加值与发电量背离之谜(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 15:17  《新财经》

  至于企业数据的来源,李牧群告诉记者,在经济普查年度,国家相关部门会把所有的数据汇总起来,进行总体核算。而一般情况做不到那样,采取定点上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规模以上的企业会定点上报相关数据。问题来了,规模以上的企业会定点上报(姑且认为上报数据真实可靠),那么,规模以下的企业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企业。国家统计局一般是采取抽样的方式获取数据,如何保证抽样的代表性?“统计局并没有公布对小企业的抽样情况,都是什么企业,一共多少家企业,分别什么情况,等等。但抽样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企业今天还在,过两天就倒闭了,或者经营别的了,改头换面成一个新公司、新工厂。就小企业而言,能持续被采样的,一定是生产经营状况比较好的。生产经营状况不好的,你就采不到样。中国这么大,东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都有差异。”李牧群说,因为上述原因,抽样结果应该会比实际情况要好一些,“这样的偏差不是人为的,而是由采样样本造成的,避免不了。”

  采取抽样的统计方式比较普遍,这在国际上也是通行的。李牧群提醒说:关键是要保证抽样的客观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要把握好样本的组成,国有大中企业占多少,规模以下企业占多少?不能说,所有抽样的都是容易拿到数据的大型企业,一些比较烦琐的拿不到的企业就被忽略了。“往往忽略是就真实的一部分。尽管大中企业的数据也是真实的,但如果把这个作为衡量中国工业整体或者某一行业整体时,就存在偏差,以偏概全。”

  这就是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之间的矛盾,具体个别数据是真实的,但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整体情况。

  有差异很正常

  统一口径才可怕

  关于经济数据的争议爆发后,有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召开会议,商议将两数据公布的渠道统一,并同时统一对数据的解读。据知情人士透露,新公布办法不日就将出台。

  如此看来,今后类似这样的背离现象可能不会再出现了。但果真如此,可能会引发更多的质疑。“统一口径后,用电量和GDP之间的差距可能会缩小,缩小的原因是如公众所期待的统计样本更加科学了?还是因为其他一些人为因素?”李牧群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大可不必掩饰什么,也没有必要牵强地进行解释,完全可以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正视问题的出现,“不要怕人家质疑,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质疑是好事,至少表明人家是在关心你”。

  在这次争议中,国家统计局还表示,国外机构引用一些民间机构的数据不科学。李牧群认为不应该排斥民间机构的数据,“作为一个国家,要提高公信力,不应该限制数据的出口,相反,应该鼓励不同的部门出数据,不能因噎废食。”他说:美国没有国家统计局,有一个国家经济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虽然它顶着国家的头衔,其实是一个民间机构,由大学里的一些经济学家组成。很多不排斥民间机构出数据,“就算民间机构的数据和官方数据有偏离,也没有关系,可以分析产生偏离的原因。数据有偏离,才能发现问题。有出入也没问题,可以后期修正。”

  事实上,对数据进行修正已经不是新鲜事。比如2007年的GDP,统计局开始公布说增长11.7%,但后来国内外不少学者、研究人员纷纷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根据发电量等其他数据,实际数值应该更高一些。后来经过进一步核实,确定是13%。

  李牧群并不否认,中国近年来在统计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做得已经很不错了”,除了统计局,包括海关、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局等在内很多部门统计公布相关数据。而且,当争议产生后,专家、学者、媒体都在讨论,国家并没有出什么“红头文件”封口,这本身已经是一种进步。李牧群希望以后政府部门可以公布更多、更客观的数据,甚至可以把统计核算方法也公布于众,让大家讨论是否有值得改进之处,“我觉得这是一个更积极、更开放的态度,当然,做起来有难度。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必然对统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经济界关于中国经济数据真实性的两次辩论

  关于1998年GDP增长率

  1998年,刚经历1997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亚洲经济一片惨淡,我国也受到影响,能否保住8%的GDP增长率成为各界的关注焦点。最终,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是7.8%。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引发质疑。

  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罗斯基(ThomasRawski)认为,当年官方GDP数据“与现实完全背离”。他估算认为,当时每年的经济增长率至多只有2%,1998~2001年间的累计经济增长在0.4%~11.4%的区间,而官方当时给出的数据为34.5%。

  罗斯基的观点遭到许多经济学家的反驳,其中包括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Lardy)。他认为官方数据虽然存在一定水分,但绝没有罗斯基说的那么大。

  渣打银行经济师王志浩总结这场争论认为,1998年经济放缓程度确实比官方数据显示的要严重,但罗斯基过分低估了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

  关于2004年经济普查

  数年后,针对我国2004年的经济普查后的调整,学界再次掀起官方经济数据真伪之争。

  其中,香港理工大学会计金融学院经济学副教授伍晓鹰的质疑最为强烈。他潜心研究了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后认为,国家统计局利用此次普查资料对历年经济统计数据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将1994~2004年间各年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上调了约0.5个百分点,并将2004年的GDP规模调升了约17%,从13.7万亿元上调至16.1万亿元。

  伍晓鹰表示,对实质GDP的修正应基于价格数据,但国家统计局并没有收集相关价格数据,他因而推断国家统计局勾勒出一个自认为合理的GDP增长趋势,然后调整了整体价格变化率,据此得出相应的调整数据。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贺尔斯(CarstenHolz)对此持不同观点,并为中国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辩护。贺尔斯投入大量精力深入研究了中国的统计数据上报系统,认为国家统计局已采取让大型企业直接登录系统填写数据,同时直接参与并进行调查,这两种方式可以避免地方政府虚报数据。

  为什么官方数据总让人怀疑?贺尔斯指出,问题出在很多经济指标本身。以货运数据为例,交通部和国家统计局均对铁路、港口和大型运输公司直接收集数据并进行了调查,数据是真实的。但问题在于,与铁路不同,许多河流和公路交通由小型私人经营者掌控,并没有被纳入统计范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