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工业增加值与发电量背离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 15:17  《新财经》

  文/本刊记者 崔晓红

  面对数据引发的争议,国家相关部门大可不必掩饰什么,也没有必要牵强地进行解释,更不应该限制数据的出口,相反,应该鼓励不同的部门出数据,不能因噎废食

  在全球经济仍在谷底徘徊之时,中国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经济数据。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尽管6.1%的增长率,为十九年以来最低,但仍然可以欣慰,因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这个数字几乎都是负数,中国是正数。虽然比8%的年度确保数值还是低,但众人皆负我独正,还是不错。然而,这一让不少人乐观的数字却引发了海外媒体及部分机构的质疑。《华尔街日报》援引国际能源署的分析,对中国经济数据的可信度提出质疑。报道说: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过于乐观,中国官方公布一季度GDP较上年同期增长6.1%,但这一数据与中国当季石油需求下降3.5%的情况不符,与异常疲软的电力需求也不相吻合。

  经济数据不吻合的现象还表现在工业增加值和全社会用电量上。今年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为同比下降4.02%,但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却增长5.1%。4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降幅为3.63%,而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仍同比增7.3%。5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8.9%,发电量下降了3.55%。

  同是对经济状态的反映,两个数据却一升一降,一边报喜,一边报忧。面对这两个有些矛盾的统计数据,许多经济学家表示难以置信。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近日在清华大学经济形势讨论会上语出惊人:“我对国内5月份8.9%的工业增速表示怀疑,实际增速可能只有5%。我们的统计数据有很大问题,在萧条时期,地方就用统计作贡献,不是真正有增长。”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也认为,国家统计局关于经济增长和电力消耗的数据一定有偏离,“若5月电力增长是-3.55%,5月工业增长应该是零左右。”

  对国内外的质疑,国家统计局相当重视,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予以解释说明。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导致中国经济正增长而社会用电量却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一季度产业结构变化大,用电量相对较少的第三产业增长较快;此外,高能耗行业及用电量增长放缓,而用电量相对较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

  那么,中国经济数据可不可信?统计局的解释合不合理?经济数据出现背离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明显

  针对统计局的解释,不少分析人士表示,导致两数据趋势背离的原因十分复杂,经济结构变化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仅凭经济结构变化并不能完全解释两个数据的大幅度背离。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牧群博士在接受《新财经》记者专访时,首先否定了国家相关统计部门故意作假的可能性,“很多人认为,政府为了提振人心,出假数据。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但是,对于统计局给出的解释理由,他并不完全认同。

  数据公布后,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也进行了研究。李牧群告诉记者,根据目前三个产业的用电量和产值比情况,结合历史数据,他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如果GDP增长6%左右,实际用电量应相应地增长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点几,而不应该是百分四点几的负增长。

  对于高能耗产业萎缩导致用电量下降幅度较大的说法,李牧群表示:解释方向可能是对的,但与实际情况仍有出入,仍不能完全解释GDP增长6%以上,而用电量下降4%。

  李牧群给记者提供了一张表格,高能耗行业增长及电耗产能比(参见右表)。记者看到,一季度有六大行业增长为负,其中下降最大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下降幅度为-5.4%。李牧群解释说,下降的六个行业占社会用电总量的百分比是非常低的,最大的也就百分之一点几,占GDP的比值也很小。问题是:“下降比例这么小,能不能造成整体用电量下滑那么大?”

  事实上,产业结构调整早已不是新概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着产业结构调整。但是,“速度会不会这么快?能不能从2007年、2008年那么一个高能耗的状况,一下子就调到现在这个程度?”李牧群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太现实。

  与国外情况不具可比性

  为了证明经济增速与用电量增速不一致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还列举了国外的例子。比如,美国2001年电力消费下降3.6%,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8%;1991年电力消费增长5%,但GDP下降0.2%。日本2003年电力消费下降1.3%,而GDP增长1.8%,在1980年、1982年和2001年也曾出现电力消费下降而GDP增长的情况,在1998和1999年则出现电力消费增长而GDP下降的情况。韩国1980年电力消费增长5.4%,而GDP下降1.5%。

  对此,李牧群表示,简单的对比,意义不大,说服能力也不强。尽管美、日、韩等国家都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但也是个别现象,差异幅度不像中国这么大。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中国不一样。比如美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非常大,工业占比要比中国小得多,而且高能耗产业相对来讲也比较少,日本、韩国也是如此。因此,工业用电量对整个社会用电量的影响要小得多,对GDP的左右能力也没有中国强。也就是说,如果把GDP比作大盘的话,在上述提到的美、日、韩等国家,第三产业才是类似中石油这样的“大盘股”,而第二产业对大盘的左右能力相对较弱。

  “不能说国外存在类似现象,中国有这样的现象就非常正常。这就好比两个人,在做不同的事情,只拿出结果进行比较,可能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忽视了事情本质的区别,可比性并不是很强。”李牧群说。

  作假可能性不大,

  统计方式导致偏差

  既非人为刻意作假,统计局的解释又不具说服力,那么,中国经济数据出现背离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外界普遍认为,用电量是比较准确的,因为那是电表上实实在在存在的数字,操纵的可能性很小。由此看来,问题主要出在工业增加值(或者GDP)的数据上。李牧群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和统计方式有很大关系。“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非故意人为的、但客观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了水分掺杂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二是数据来源。

  国泰君安的策略分析师王成也认为,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可能导致在经济下行期工业增加值被夸大,从而使工业增加值速度虚高。

  以工业增加值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工业发展速度计算方案的通知》,从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按照价格缩减法来计算工业增加值率。即先用报告期现行价格工业总产值乘以工业增加值率得到现行价格工业增加值,再除以报告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得到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并据以计算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这种方法的计算误差集中于价格指数和工业增加值率上,特别是计算时所需的工业增加值率直接由上年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代替,没有考虑到当期产品生产结构、产品消耗结构等涉及到增加值计算因素的变化,增加值率的微小变化可能引起工业增加值速度的较大变动。

  王成认为,作为一种效益指标,经济下滑阶段产能利用率下降,由于产能利用率下降,只有部分资产参与生产导致实际折旧降低,相应使得实际增加值率降低,但此时若仍采用固定的增加值率计算工业增加值,结果就造成了工业增加值的虚增。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