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狙击可口可乐:多因素角力决定并购汇源被否

    汇源收购案本应成为中国在全球并购市场上的拐点,却在民族主义和商业利益的复杂博弈下被葬送。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

  房煜 袭祥德 商思林 谢丹 张刚

  那是一个忙乱、紧张而又漫长的下午。

  3月18日13时30分左右,汇源集团一位内部人士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收购案被商务部否决了。”当时,商务部宣布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通气会刚刚结束。

  “确切吗?”该人士几乎不敢相信,反问。

  “确切,这事到此为止了。”

  最后一线希望,很快在14点14分彻底破灭,中新网挂出了一则题为“商务部宣布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快讯;12分钟后,商务部网站上出现了同样消息。如同病毒的“链式反应”,这一消息迅速通过互联网、短信、电话被传播开来。

  期间,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的手机数度响起。但很快,他关掉手机,且接下来的数日均无法接通。不过,汇源内部却是一派繁忙,员工们也情绪复杂。很快,汇源总部的全体员工被召集起来,连同各销售大区的总经理、各大厂区的厂长在内,开了一个大规模的电话会议。朱新礼以他惯有的不服输的口气把这一结果告诉了大家,并号召大家全力抓销售、生产,同时,总投资达20亿元的果汁上游基地建设项目被宣布暂停,外派人员也被陆续召回。

  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突然间被扳了道岔,所有人都被震了一下,但不容多想,他们只能朝着新方向加速,并放弃几个小时前还在等待的那个已经等了整整200天的结果——被可口可乐收购并顺利交接。

  外界的电话还在源源不断地打进汇源,人们迫切需要知道,朱新礼将如何面对这一“意外”的结果?但这位汇源集团的掌门人,似乎没有丝毫与外界沟通的愿望。“关键是能说什么呢?”一位接近朱新礼的人对《环球企业家》表示,最好的方式,只有沉默。

  那些四处打探消息、追踪汇源反应的人,直至晚上18点50分,才得到了汇源一则简短的声明:“汇源集团尊重商务部关于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果汁(1886.HK)要约申请的批复。目前汇源集团生产经营正常。”

  事件的另一主角——可口可乐方面,似乎也难以从容。至当晚20点之后,他们才发出声明称,“我们很遗憾该项交易未能如计划进行,但我们尊重商务部的决定”,同时,将不再继续收购汇源。

  之前,可口可乐方面甚至在北京筹备着并购审批通过后的发布会及庆典。但是显然,那家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已经无法见证这样的时刻了——若可口可乐成功以179亿港元(约合24亿美元)价格收购朱新礼一手创建和经营的汇源果汁,此案将成为外资公司对中国公司最大的收购交易(参见《环球企业家》2009年3月5日刊《漩涡中的朱新礼》)。

  在《反垄断法》正式实施的7个半月时间里,商务部审查并批准了24起外资并购,但却因为这唯一一次的否决而引起了轩然大波。商务部从市场份额及市场控制力、市场集中度、集中对市场进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及品牌对果汁饮料市场竞争产生的影响等方面作出的“此项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这一认定,也因缺乏必要细节而被质疑。

  实际上,从商务部公布的结果看,这一并购充分考虑了商业因素——“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搭售、捆绑销售果汁饮料,或者设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条件,集中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而在法律层面,商务部的审查也符合相关程序,并体现了反垄断审查的目的——“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但是,根据本刊调查及此间的报道,还有太多的幕后因素,是这一纸裁决所无法承载的。而针对外界质疑,及要求公布审查细节的要求,商务部也随后作出了解释,并特别指出,审查“仅限于影响竞争的因素,不包括非竞争考量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是其他法律和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之前,其中的很多人还在攻击朱新礼的“卖猪论”,并为“外资吞噬民族品牌”而唏嘘,但当商务部看似“顺应民意(并购之初有8成网民表示反对)”地予以否决时,他们“倒戈”了。

  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颇具代表性。此前一直对出售汇源备感惋惜的他,在对《环球企业家》谈及获知此消息的感受时说,“觉得遗憾,该批,没批。”

  当然,也有人在窃喜,甚至欢呼。譬如,自并购宣布之初就坚定反对的李肃,这位和君创业咨询集团的总裁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他托人带话给朱新礼,准备和他做笔交易,“说我要帮他,帮他重塑民族品牌,第二,我要让他参与天府可乐的事,现在还没结果。”——看起来也不太可能有结果。

  与“民族主义者”相反,海外对此则显得震惊而失望。英国路伟(Lovells)律师事务所表示:“这项决定的论证逻辑是存在问号的。”亦有部分机构批评商务部的“判决”缺乏透明度,并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未来表示忧虑。激进者甚至认为,这一决定反映了中国利用外资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但这一观点迅速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否认。

  实际上,中国仍然需要外资。3月16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2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33.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23%;而且,外商直接投资(FDI)已连续五个月同比下降。就在数据公布当日,商务部还发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通过减少对外投资的核准权限和程序,鼓励企业“走出去”。其中规定,今后地方企业开展中方投资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1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只需报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核准。此前4天,《商务部关于进一步改进外商投资审批工作的通知》亦被公布,其中规定: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并购境内企业的,鼓励类、允许类并购交易额1亿美元及以下、限制类交易额5000万美元及以下的,由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审核。

  “这种审批权的下放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可以吸引更多外资到中国,同时也使地方投资管辖外资主动权增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逢贤表示。

  中国放宽外资审批及境外投资的举措,无疑将被海外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在全球并购市场因金融危机而改变轨迹时,中国或可成为“投资热地”及“最具实力的买家”。事实上,那些看好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仍在逆势投资——这甚至包括可口可乐,并购被否决12天前,该公司宣布未来三年在中国至少投入20亿美元(参见《环球企业家》2009年3月20日刊《难以抗拒》)。而对于投资东道国而言,他们又急需中国买家的资金。这在今年2月12日宣布的中铝195亿美元现金入主力拓案中亦有完美体现(参见《环球企业家》2009年3月5日刊《超级中国买家归来》);3月25日,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明确表示将不会反对这一交易。

  如此背景下,可口可乐并购汇源被否显然极具“意外性”。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对《环球企业家》佐证称,“之前多数专家都认为,(获批)问题不大,饮料既不是战略性的,也不是可替代性的。”

  与之前同样引起较大争议的法国SEB并购苏泊尔、强生并购大宝、英博并购AB(均获批准)不同的是,57岁的朱新礼没有被“幸运之神”眷顾,他不得不重回过去。

  交易背后

  朱新礼明显意识到出售汇源可能会出问题,根据汇源内部人士的说法,是在2月底前后。

  2月27日,在2009跨国公司中国论坛上,朱新礼一反常态地表示:“可口可乐董事会也有反对声音,我下周有机会和他们的全球总裁见面,顺便给他打打气。”

  实际上,那天早上,朱还在犹豫,“我到底是讲还是不讲?很多人说,讲多了商务部就更难批了,但是我想讲讲也有好处。”

  仅仅4天前,朱新礼在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还显得颇为自信。彼时,商务部外资管理司副司长林哲莹2月9日在亚布力出席一个论坛时表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方案已进入审查阶段,但该收购可能面临三个困难——媒体过度炒作对商务部行政形成干扰;仍需就该收购对汇源民族品牌的后期影响做评估;需要从整个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做评估,但朱新礼宁愿相信,那或许并非林的本意,“还是老调子,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按照法律程序都不相符。”此外,朱还有另一张底牌,即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兼CEO穆泰康(Muhtar Kent)3月初的访华,有猜测称其将就并购一事进行“游说”。

  不幸的是,结果确如林哲莹所说——并购没有越过那些屏障。

  而回顾过去的200天,令朱新礼始料未及的是,出售汇源,从2008年9月3日消息一宣布就遭遇了巨大的阻力。他不得不面对铺天盖地的评论甚至指责——“将使可口可乐形成垄断”、“投降派”、“绝不再喝汇源”……9月6日,身处暴风眼的朱新礼不得不面对媒体,抛出了“卖猪论”,但事与愿违,这反而让他的处境更为尴尬。

  为此,9月20日,在安徽砀山参加第二届中国果蔬加工论坛的间隙,朱新礼在邂逅一位对收购颇有研究的教授时,与其进行了私下交流并请其“支招”。朱认为外界的指摘多为误解,“可口可乐再有本事,在美国也没有垄断,它也不是果汁第一大户,怎么会垄断呢?”

  实际上,“垄断”一说,更像是托词,李肃向《环球企业家》坦言,“(并购)这件事一出来,我们的直觉就是不合适的。”巧合的是,他随后遇到了重庆天府可乐创始人之一的李培全。在听完天府可乐品牌是如何被百事可乐消灭的故事后,李找到了反对并购的“利刃”——“就说天府可乐就是汇源的前车之鉴,拿这个作文章,我介入是从这开始的。”

  无独有偶,和君创业咨询公司上海总经理汤浩听说汇源的竞争对手——同样位于北京顺义的牵手果汁也想反对并购,李肃觉得,这将是另一个重要筹码。于是,他邀请了牵手果汁及其母公司——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几位高管,在昆仑饭店商讨此事。“我们商量好,牵手先发声明反对,然后我们支持;我们去买了他们100股股票,作为小股东反对。”

  这就不难理解,9月中旬之后,“以牵手为首的国内饮料企业将向商务部递交三个替代方案”的消息开始充斥坊间。这三个据说是为了“避免品牌流失”及“市场垄断出现”的替代方案是:一、将汇源分拆出售,由中国的各大企业分别购买;二、把汇源的资产与品牌分离,品牌由中国企业购买;三、组织一个人民币基金共同购买。

  不幸的是,这一阵营还未施展开手脚就迅速“瓦解”。李肃认为,原因在于牵手受到了对手的威胁,同时也被官员劝阻过。牵手果汁一位高管则对《环球企业家》表示,“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我们毫无疑问是反对的。但是后来领导说了不要介入,这是市场行为,我们就没再介入。”

  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据说曾与李联手反对并构的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维昌,如今甚至否认自己见过李肃这个人,“我们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对《环球企业家》说。牵手果汁的那位高管给出的理由是,“我跟他接触过,他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乱了他才好搞咨询呢!”

  这也一语道出了李肃热衷参与类似事件的玄机所在,挑起事端,大造声势,如果各方乱了阵脚,他可以收取一定费用,并以咨询、发布会等方式让人“破财消灾”;而对于他所力捧的一方——譬如天府可乐,他也毫不掩饰最终事成的话,自己也直接可分“一杯羹”。即便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实际利益,也可以为他和他的咨询公司攒下声望。通过他的个人介绍,也可窥得一斑,“20多年来,李肃先生已为近千家企业提供过管理和投资咨询服务,集中国本土和跨国咨询公司的咨询能力于一身,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管理咨询权威。”

  当然,李肃并不缺乏反击并购的“弹药”。

  “实不相瞒,我当时还去找过宗庆后,我说宗总,我要去买了(汇源)你帮我托管怎么样?”按照李肃的说法,托管之后,他还准备与宗搞对赌协议,而宗也同意了这一设想。但此说法与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的说法略有差异。尽管宗承认见过李肃,也知道牵手和李肃的事情,但同时也表示对此关注非常有限。“牵手是因为小,被汇源搞的活不下去了了才跟李肃整事。”宗对《环球企业家》表示。

  其实,这也是顺鑫农业及其旗下的牵手果汁乐于“搅局”的原因。李肃表示,“在我看来,中国的果汁企业没有第二,也没有第三、第四,什么牵手、农夫果园,在我看来都和没有一样。”如果汇源被可口可乐纳入麾下,牵手果汁的前景就更岌岌可危。不难理解,他们试图通过阻止这一交易,使自己获取暂时的更大的生存空间。但因实力弱小,他们也很容易因为市领导的几句劝阻,就轻易放弃。显然,这也是与“革命更为彻底”的李肃的最大差距。

  在与汇源“交恶”的同时,李还借助“封口门”事件,公开质疑并购的另一主角可口可乐。

  去年9月5日,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高级合伙人钱卫清在一次网站访谈中表示,无论是从民意还是从《反垄断法》角度,都不看好这次收购,且收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由于可口可乐方面此前委托该所为并购汇源案的法律顾问,钱随后要求网站删除其发言。

  “我们一不做二不休,给可口可乐写了公开信”,李肃表示。9月23日,《致可口可乐董事长的公开信》被高调公布。

  那么,钱卫清何以“冒犯”作为客户的可口可乐呢?“我们所是有个检索系统,每次签合同协议时都会去检索,但是不可能我去发个言还要检索一下。”钱对《环球企业家》表示,这纯属误会。

  实际上,即便是在并购被否的前一天,李肃还匆忙寄出了《和君创业咨询致陈德铭部长的信》。在交易被否当日,这封信被他转至多家媒体——试图造成二者之间有某种关系的假象。他自己亦对《环球企业家》承认,交易被否跟这封信毫无关系,“肯定还没收到呢。”

  但李肃言之凿凿地表示,自己的这些努力,已通过一些高官将压力转嫁到了商务部头上;同时,作为裁决者,商务部还要面对反对阵营通过网络及媒体所施加的舆论压力。

  而李肃对于并购的反击,还只是一股强大反对力量的“缩影”。即使是在有汇源投资项目的一些地方,当地也有官员曾在网上跟帖反对这笔交易,“汇源可以有很多种方法继续往前做,没有必要非得卖给外国公司。”

  显然,朱新礼对此亦有察觉,“有些人就是搅事,就是让你成不了,竞争对手,别有用心的……也可能是背后有原因的,他说的话不是他想说的,是别人指示他说的——你就这样说,你就往邪路上去引。”

  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则更鲜明地对《环球企业家》指出,“我认为是‘民粹主义绑架了这个事’,在现在的中国,这是一股非常危险的思潮,但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能说不应该出现,而是出现之后你怎么抉择。”

  但是显然,商务部并未超脱。一位接近商务部的人士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并购被否“还是多方因素角力的结果”。谈及那份仅有一页纸的裁决,该人士表示,不能公布详细理由,一是涉及商业机密,二是配套太少,公布有难度。“何况是(反垄断)第一例,不能要求太完美。”

  “这件事引起这么大争议,说明商务部在处理外资问题上已经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对《环球企业家》表示,有一段时间,大家都说商务部是“欧美驻北京办事处”,这在上层领导那里也很有意见。

  这些说法,似乎印证了香港一位资深交易撮合者所说的“为了安抚中国民粹主义网站的情绪,反垄断法遭到了曲解”。事实上,在并购被否决前,有关可口可乐的各种负面新闻一度占据了部分主流网站的重要位置,譬如,“大学生关注可口可乐小组”指责可口可乐公司非法用工,以“打假”而闻名的王海称可口可乐产品未注明咖啡因含量。即便是在可口可乐公司CEO穆泰康访华期间,此类报道亦充斥于网络。

  而在并购被否后,一位专家曾就此问过商务部反垄断局的一位副局长,“我们还是很很有集体荣誉感的。”对方回答。

  但在外界强烈要求下,3月24日商务部还是披露了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的审查细节。其结论是,碳酸饮料和果汁同属非酒精饮料,彼此属于紧密相邻的两个市场,可口可乐有能力在并购后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将果汁饮料与碳酸饮料搭售、捆绑销售或附加排他性交易条件,将其在碳酸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至果汁饮料市场。不过,这种解释并没有赢得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