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刊·新青年|青山周平:一个日本建筑师的中国“冒险”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雅楠

  16岁的日本少年青山周平在看到那张决定他一生的图片时,不会想到20年后,自己会因为一档电视节目蜚声中国。

  那张图片来自青山周平的父亲——一位算不上成功的日本建筑师的藏书,图片里,深秋的美国原野上,一棵苍劲的乔木向天空伸展枝丫,从树干到地面弥漫着浓郁的金黄树叶,树旁是一栋玻璃房子,只用简约的白色线条切出功能分区,整栋建筑轻盈地融合在环境中,可以想见房间里的人透过玻璃看向窗外是什么样的心情。

  此后多年的求学和工作时间里,他不断思考和坚持的建筑设计理念,与这张让他立志成为建筑师的图片呈现的内容一脉相承:重要的不是设计一个漂亮的房子,而是设计房子与人、与环境的关系。

  因而,他工作室的名字B.L.U.E,不仅是用蓝色呼应姓名中的“青”字,更是北京城市环境研究所的英文缩写,小清新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宽阔的城市理想,一如他本人。

  在让他暴得大名的《梦想改造家》节目中,面对阴暗逼仄的“老破小”房屋,他总要在房子里住上一整天,研究和协调三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需求,在既有的建筑结构下挖掘出丰富的空间组合,同时,尽可能将更多阳光引入房间。

  到目前为止,北京胡同里的老房子改造,他参与了至少6处,功能上有民居,有店铺,还有胶囊旅舍;北京之外,他刚在苏州为万科将曾经属于贝聿铭叔祖的老宅设计改造为公寓项目。

  这无疑踏准了当下中国高能级城市的发展节奏,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被认为是一个全新的万亿级市场,不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对空间功能的提升有着强烈的需求。

  而青山周平在C端和B端都积累起了足够的口碑,他在《梦想改造家》节目中的拥趸宠溺地称呼他为“小天使”,松下、博世、戴森等电器品牌争相与他跨界合作,互联网巨头百度邀请他设计展厅,万科、中粮、阳光100以及链家等大牌房地产公司更是奉他为座上宾。

  请青山周平做设计,既不便宜也不容易,一方面,他不愿意重复过去做过的事,另一方面,时间和理念不一定契合,工作到深夜、白天靠咖啡续命,这是他惯常的状态。

  传统意义上,建筑师的客户是社会中1%的人,而目前,空间功能升级需求旺盛,尤其是普通家庭——他们并不是建筑师的传统服务对象,青山周平觉得,在这个市场里,建筑师应该改变工作方法,将设计产品化和系统化。

  他改造的几个胡同项目,面临的其实是相似的问题:一是卫生间;二是采光和通风;三是面积。

  天窗,成为青山周平设计作品中常见的元素,每个胡同改造项目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天窗,这是一项目前已经成熟的建筑技术,在他自己租住的北京胡同里的家,卫生间的天花板也被换成了玻璃,抬头便可看见阳光、月亮和枣树,既解决了采光问题,也增加了空间向外的延伸感。

  此外,他还很喜欢向屋顶要面积。传统的四合院里,房梁和吊顶之间的三角区域往往被闲置,去掉吊顶,可以得到将近4米的层高,相当于增加了一到两个房间。青山周平擅长利用这部分空间,打造出复式的功能分区。

  开天窗、去吊顶,这些改造方式没有门槛,并不需要建筑师帮忙实现,这是典型案例的示范意义,也是青山周平不愿意重复操作相似项目的原因,他更大的兴趣在空间功能和生活方式可能性的探索上。

  需求旺盛且变化迅猛,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是实现这一追求最理想的阵地。在中国10多年的职业经历中,青山周平感受最明显的是,室内空间的设计面积越来越小,从最初的一百五六十平到现在的二三十平,与房价一路走高的趋势相反相成。

  日本也许是最擅长发挥小空间功能和魅力的国家,青山周平的人生经历了日本GDP的增长率从在6%到负4%之间大跨度的震荡下行,“几乎没有经济增长,建筑师不会对大的空间感兴趣。”他说。

  空间的有限不一定等于设计的有限,他不喜欢卧室、厨房这些固化的名词。“房间中,最好的位置是哪里?365天,24小时,每个时间都有微妙的变化,猫可以找到最舒服的地方。我观察它,会感受到它的自由,那本也应该是人的生活形态。”青山周平从不给空间功能设限。

  比如厨房,从一个边缘化的功能性空间逐渐回归成为家中可以沟通交流的地方,厨房和客厅的界限就越来越模糊;比如书店和家居店,销售的功能交给线上,交流和展示功能便突显出来。青山周平设计的书店没有收银员也没有书架,只是几个可以旋转的椅子,所有椅子上放同一本书,不认识的人可以转身交流;家居店被设计成家的样子,家居产品没有价签,收银台缩在厨房操作台最不起眼的角落。

  最极致的作品是他设想的“400盒子的城市社区”,一个属于年轻人的共享社区,床、衣柜、书柜、杂物柜等模块被设计成带轮子的盒子,每个人可以根据需求,定制化组合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创意高度浓缩了他的胡同生活:家门口的菜摊可以取代冰箱,邻居在胡同里坦胸散步是把这里当成客厅的延伸……

  灵感脱胎于现实,但这项设计还只是面向未来的构想,盒子们被制作成精美的模型,陈列在BLUE建筑事务所的会议室里,不知道何时会真正落地。

  青山周平的电脑里存有一张时间表,竖轴是时间,从140亿年以前开始,横轴是事件,包括历史大事件和建筑领域大事件,它给了青山周平历史方向感。“未来是漂流人的时代。”青山周平已经提前拨动了他的指针。

  访谈

  经济观察报:你好像对北京旧城改造项目情有独钟,能讲讲原因吗?

  青山周平:我最开始接触胡同改造项目应该是我现在住的地方,把原来的隔墙拆了,把天花板的吊顶拆了,加了卫生间、厨房,这是第一次接触北京胡同老房子的经验。后来正好电视节目有赞助商,我们可以做一些民居的改造,也给我了一些经验和想法,后来陆续参与了胡同里的零售店也就是商业空间的改造,还有胶囊酒店这种住宿空间的改造,让更多年轻人可以用比较便宜的价格体验到北京很有味道的院子。

  也不是说故意要一直做这种类型,是一直有比较好的项目找我们,胡同里的房子,空间本身很漂亮,另外也有城市更新的意义,这是一个通过小项目探讨城市大问题的契机。

  经济观察报:你一般会接什么样的单子呢?

  青山周平:我比较喜欢新的东西,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空间,新的体验,新的方式。

  如果客户想做很漂亮的书店,对我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如果他想做不一样的书店,我会比较感兴趣。

  经济观察报:心里的合作底限是什么?

  青山周平:首先是时间吧,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是不行的;第二,是要有共识,客户喜欢的东西和我喜欢的东西应该是大致一样的方向,如果方向不对,怎么做也不行。

  经济观察报:中国的客户可能会更加灵活,变通,你在中国做生意、做设计,会不适应吗?

  青山周平:我在中国12年,比较习惯了。

  我跟在日本的设计师合作,或者跟在中国工作的日本设计师有一些接触,这个时候比较常见的问题还是灵活性的问题。日本的建筑设计师一般期待甲方提供各种各样的、成熟的需求,比如房间几平方米,需要哪些功能,会有清单和时间表,预算比较严格,不能超。

  在中国,预算、时间一般来讲比较灵活,客户会听建筑师的意见,比如我觉得客户说的这个功能需求是不对的,应该这样做,他们会按照这个想法去调整。

  我感觉在中国,如果努力的话,建筑师发挥的空间可能会大一点,责任也大一点。

  经济观察报:在B.L.U.E建筑事务所,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是什么样的业务比例?

  青山周平:这个比例不是特别重要。我们最大的项目是武汉200米左右的超高层的住宅,最小的项目是跟松下合作的吸顶灯。

  对我来讲,吸顶灯和超高层的设计是一样的,都是用建筑师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室内改造,建筑产品,这些都是连接空间的关系和生活的关系,思维方式和设计态度是一样的。

  经济观察报:中国的开发商重视风水,你遇到过这方面的需求吗?

  青山周平:我感觉个人客户更重视风水。我接触的开发商不会按照特别严格的风水逻辑去做他们的开发,因为建造的是比较公共的建筑。但个人不一样,做自己生活空间时,有时会有一些比较奇怪的要求,比如要求使用红色的建筑材料。

  经济观察报:你对风水怎么看?

  青山周平:我对风水的看法,它有科学的地方,有的内容是现在也可以用的,但是我们的技术变了,社会情况也变了,有的内容在现代失去了原有的科学依据。

  经济观察报:为设计的项目讲一个故事,或者赋予意义,是不是必要的事情?

  青山周平:我觉得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需要这些故事,它们是逻辑线索。比如说我之前设计共享盒子,我需要一个思维方式,为什么要把原来两室一厅的生活方式变成可自由组合的盒子的新模式,我觉得这跟建筑空间有关系。

  传播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些故事性的东西,但是它跟空间本身的价值是没有关系的。

  经济观察报:你希望别人给你打上标签吗?

  青山周平:我觉得没有人喜欢别人给标签的。

  经济观察报:看了两期改造节目,可能会觉得你是一个做室内设计的设计师,你的风格是更重视实用,很现代。

  青山周平:首先我不是做室内的,而且不是做个人住宅的,我也不是做日式设计的,这些(标签)很多都跟我想做的或者我在做的事情没有关系,但是这无所谓,我做我自己的事情,我做我觉得好的东西就好。

  经济观察报:在10多年的工作时间里,你的设计理念有变化吗?

  青山周平:建筑师的理念是一直在变化的,因为每个项目都给我很多灵感,比如说最近做的一个苏州的改造项目,项目发布之后,很多人觉得这个挺好的,同时,也很多人说苏州的老房子改成现代的不好,不要破坏苏州的老房子,这是比较有意思的争议,我们有这种项目,也会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设计,我对老城区里面老房子的改造,到底是有什么样的态度,如果没有这个项目,不会有这个想法的。

  回头来看,我们有很多这样的项目,经过很多点,慢慢形成了自己对建筑、城市基本的态度,我一直在改变自己的想法。

  经济观察报:2018年,你对自己的新要求是什么?

  青山周平:室内改造设计方面,这几年已经有比较多的成果和作品,也获得了一些奖项。

  因为我是建筑师嘛,还是想通过建筑作品,获得一些成果。

  我们刚刚在上海做了一个自己的工作室,是第一个建筑的作品,刚刚做完,现在成都在做一个建筑项目,正在施工,明年会做完,我们在中国几个城市做一些建筑的方案,这几年会陆续出来,希望这个内容跟之前我们做改造、做室内项目一样,有一定的高度和意义,被更多的人和专业领域认可。

  经济观察报:商业性质的项目更多吗?

  青山周平:现在的时代,商业的定义是很难的,什么是商业项目?很多项目都是商业,很多项目也可以说不是商业,比如说在承德的温泉项目,是商业空间吗?不一定,虽然他们是收票体验温泉的地方,但是对我来讲,它更多的是给住在北京的人度周末、短期休假可以跟朋友家人一起放松的地方,对我来讲,更多地是现代城市人生活方式的问题,不是商业的问题。

  白塔寺的酒店改造项目也是一样的,虽然是酒店,属于商业空间,但对我来讲,就是传统的院子和现代生活的结合,怎么让更多外地人和外国人体验现代北京胡同的生活,这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问题。

  我们很少考虑成本和回报的模型。

  经济观察报:这不是一定要考虑的吗?

  青山周平:一个商业100平方米,一个月成本多少钱,赚多少钱,这是很传统的商业逻辑。现在不是这样的,很多项目比如说北京国子监的失物招领,有很多人到那里体验家具和空间,然后去网站下单,这个空间是不用考虑赚钱的。很多项目都是这样的,这个时代很有意思。

  经济观察报:建筑师的工作师是高负荷的,你怎么寻找设计的灵感呢?

  青山周平:我个人感觉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压力更大,他们的速度更快,建筑项目和他们相比还好。

  灵感,还是更多地接触一些新的东西,还有身边的东西,因为很多时候,设计的来源都是我自己住在胡同里面的场景,这些东西是我自己生活的身边,但是如果没有自己一时发现的话,我们不会发现的,只是一个邻居的阿姨坐在椅子上晒太阳的场景,但是如果换视角看这个场景的时候,会获得一些跟平时在住宅区里面,平时看到常规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只是从这个地方可以获得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的一些灵感。

  经济观察报:你喜欢旅行吗?

  青山周平:喜欢,但是这几年专门的旅游很少,都是跟工作结合在一起。可能今天是要去上海、北京最核心的商业区,跟最时尚的人讨论方案,明天去新疆或者云南的山里看房子怎么改造,然后施工的时候跟工人一起讨论怎么解决问题,跨度还挺大的。这很有意思,可以看到社会的各种方面。

  经济观察报:在中国做设计和在日本做设计有什么不同?

  青山周平:现在日本面临的不是新旧小区怎么做的问题,人口越来越少,经济增长是持平的,基本上不需要建更多的房子,因为现在已经有16%的房子是空的,这个数字未来会越来越高,把现在已经有的房子好好利用就更好了。2005年之后,日本的人口开始减少,社会发展方向不同了,不是越来越扩大的社会,而是越来越缩小的社会,怎么样好好缩小,缩小之后怎么样越来越幸福,这是日本社会,不仅是建筑和城市规划,所有的行业都面临的一个课题。现在中国的方向还是不一样,中国需要建一些新的空间。

  因为我在日本长大,小时候日本的经济已经是泡沫经济,80年代末90年代初结束的,原来的房子是很贵的价钱,过一年过两年变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这是我们小时候体验的变化。

  现在北京、上海的房子越来越贵,这个价格和社会的关系,我看的角度可能不一样。我个人的感觉吧,现在的价格跟实际的价值有点脱离。但是这些会像日本那样,突然地结束,还是慢慢地结束,我不是专家我不知道,因为空间本身有价值,从价格和价值的关系来讲,现在有点脱离。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在中国讲平均的数字没有意义,北京、上海的情况和其他城市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这也是很有意思。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