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进展:
推荐阅读:
北京朝阳红黄蓝幼儿园涉嫌虐童!记者亲访受害儿童家长:气得全身发抖!
来源:中国妇女报
11月23日下午,北京市朝阳区红黄蓝幼儿团新天地分园大门紧闭,两名保安守在门内。
瑟瑟寒风中,几十名幼儿家长徘徊在大门外,一会儿向园内张望,一会踱着脚步,愤怒、焦躁、急迫、不安,种种情绪挂在他们脸上。
“我们就是希望见见院长,看一看监控视频,可到现在为止,园区没有任何说法。”一位向幼儿园讨要说法的妈妈,不停地抹着眼泪,情绪激动。
11月22日晚,京城育儿群里突然扔进一枚炸弹——北京朝阳一幼儿园疑似突发虐童事件。有幼儿家长反映,北京朝阳区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国际小二班的幼儿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等情况,并提供了孩子身上多个针眼的照片。随后,涉事孩子的描述、部分曝光照片、家长的控诉不断刷屏。
11月23日下午,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来到涉事幼儿园门口,发现仍有数十名家长等候在幼儿园门外想了解情况,但幼儿园紧闭大门。
“连续两天,我家女儿都在哭着说,我没有生病,为什么要打针,为什么要扎我,像一只受惊的兔子……”幼儿园外,一位孩子妈妈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讲述孩子遭受的经历。她说,孩子因为害怕,被问到有没有被扎针时一开始根本不敢和家长说。“孩子都是三岁多,肯定受到老师的恐吓了不敢说,我只能让她蒙在被子里,和她一起在被子里告诉她,这样老师就听不到,孩子才给我讲了。”
该家长称,目前她了解到有10个左右孩子身上发现针眼,她在自己孩子的胳膊上发现了针眼。
据了解,反映被打针和吃不明药片的孩子均是国际小二班的学生家长,家长们描述针眼出现在腿部、屁股、腋下等部位。
一位国际小二班的家长还透露,孩子告诉他,每天中午吃完饭,老师都会让他们吃两颗白色小药片。在家长提供的和孩子对话视频证据中,孩子捏着一个白色药片断断续地回忆“吃过……老师给吃的……其他小朋友吃的……每天都要吃……不睡觉就要吃。”
“我在外地出差,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全身气得发抖。”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联系到了国际小二班的孩子家长茗茗妈妈。她告诉记者,茗茗九月份入园到现在,一直对幼儿园有抵触心理,每天都不想去幼儿园。家长都以为是新生入园的正常现象,并没有在意。“我儿子才三岁,回家后也不太会表达,只是说很害怕某老师(小二班的班主任)。”
茗茗妈妈说,以往到幼儿园接送孩子时,也会觉得气氛很怪异。“按说孩子们都应该高高兴兴的和老师打招呼,可是我一直觉得他们都很害怕老师,老师们也很少带着笑脸和宝宝们再见。”
红黄蓝幼儿园疑似突发虐童事件的消息曝光后,出差在外的茗茗妈妈第一时间让家里老人检查茗茗身体,发现茗茗臀部有一个针眼,已送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姥姥问他是谁扎他了,他说老师给他打针呢,还说不听话会被喂药片。”
“孩子最近生病好几天没去幼儿园,针眼部位也不明显了,如果真吃了药也会代谢掉了吧,不知道还能不能检查出来……”说着,茗茗妈妈抑制不住哭声。她告诉记者,已买好车票马上回家。
“我家孩子告诉我,有时候老师会把他们带到黄大班,去那里体检,告诉他们要去打防疫针,屋里的医生是叔叔,小朋友会被脱光衣服靠墙站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也在国际小二班就读,这里每个幼儿园都会配备三名老师,对于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她会追查到底。
记者随即又联系到了另一名曾在红黄蓝新天地分园红四班就读的孩子家长果果妈妈,她说,女儿曾多次哭着说被老师拿着棍子敲打头部。“因为有一次我们在微信群里讨论孩子可能被带到小黑屋体检的事,这件事一直有传闻,我们不小心把讨论的话发到了有老师在的群里。”果果妈妈说,当晚,老师就给她打来电话,让她不要再乱说。从那之后,果果就经常表示有被老师打。“我们要求园方提供监控,园方表示没有监控,正在安装。后来我们就选择退园了,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23日下午,在幼儿园大门外,陆续有家长知悉该消息后,来提早接孩子回家。
一位名叫优优的小女孩在被爷爷接出来后,告诉记者,今天是感恩节,幼儿园本来是要有感恩节活动的。
“园里本来安排了感恩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参加,现在通知临时取消。出了这样的事,让孩子们如何学会感恩?!”优优爷爷愤怒地感慨。
据了解,红黄蓝是成立于1998年的早期教育机构,专注于0至6岁范围。涉事的朝阳区新天地分园属该机构旗下品牌“红黄蓝幼儿园”,公司还拥有“亲子园”、“竹兜早教”等相关品牌。截至2017年6月30日,红黄蓝已有直营园80家,加盟园175家,亲子园853家(直营+加盟)。其中直营幼儿园的注册学员达到20463名。今年9月份,红黄蓝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截至记者发稿,事发幼儿园的电话始终未接通。记者致电朝阳区教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教委已获知此事,已成立工作组进驻幼儿园调查。
据悉,从前一天下午放学开始,便有多名该班家长报警反应自家孩子疑似被虐待,朝阳警方已介入调查,目前事件真实情况尚未公布。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陈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