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再现质量丑闻 或影响新西兰乳品进口禁令解除

2014年01月15日 16:43  国际在线 微博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姚毅婧 董维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西兰恒天然与达能的诉讼还未理清,日前,恒天然又因怀疑产品被大肠杆菌污染,在新西兰市场上自主召回一批稀奶油产品。乳业专家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恒天然连续不断发生乳制品安全问题,因而出现了“雪上加霜”的叠加效应,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中国政府解除对新西兰乳制品的进口禁令的决策,同时对于恒天然的下游合作伙伴和合作企业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恒天然一年之内四陷丑闻“泥潭”

  恒天然从2013年的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开始就一直深陷质量问题的“泥潭”不能自拔。去年8月,恒天然先是闹出奶源污染的“大乌龙”,后又因奶粉涉嫌含有双氰胺,恒天然斯里兰卡分公司宣布召回两批次共计约39吨奶粉。同年12月,再曝出化学品泄露事故。2014年1月,恒天然又因奶源疑遭的大肠杆菌污染而再此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年之内发生四次食品安全事故,对于恒天然的声誉、品牌影响很大。自去年8月的奶源污染虚惊之后,恒天然已经在进行整改,也提出加强内部监控,但是质量问题并没有因此避免。

  “在一年内接连发生四件食品安全事故,说明恒天然的内部管理以及把控手段还有值得改善和提高的地方”,王丁棉表示,“恒天然的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的声誉影响很大,在今后一两年之内这个影响都不能完全消除。”

  有观点认为,恒天然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折射出其生产工艺、质量把关以及技术设备都存在一定缺陷。对此,王丁棉表示,对于恒天然而言,在生产工艺和监管环节肯定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说把关不严也不尽然,毕竟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之下确实没有企业能做到100%的安全。

  他强调,恒天然的事件并非个案,国内的企业也应吸取经验教训,借鉴相关经验。“在国内一些比较大型的食品企业也会号称是上千道检测程序,但是食品安全问题还是会发生,恒天然的事件值得国内食品企业警示。”

  新西兰乳制品“解禁”时间或受影响

  此前,由于新西兰奶粉一月两度爆出安全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决定暂停进口新西兰西部乳业公司生产的乳铁蛋白,并要求所有来自新西兰其他企业的乳铁蛋白及西部乳业公司的其他乳制品在进口时提供硝酸盐检测报告。

  不久前,针对恒天然集团浓缩乳清蛋白受污染事件,新西兰政府当地时间2013年12月11日公布了第一阶段调查报告,对乳品等食品监管体系提出29项改进建议,并将向中国等新兴出口市场增派贸易专员,加强乳品监管。对于该事件,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分析师、乳业专家宋亮曾对国际在线记者表示,这可以看做为新西兰政府拿出的极大诚意,用部长级的调查报告结果向中国进行解释,可能将帮助恒天然在中国市场相关原料进口禁令的解除,他此前预计,禁令大约在2014年上半年解除,最快或在明年3、4月。

  而此次召回事件发生后,宋亮对本网记者说,由于恒天然连续不断发生乳制品安全问题,因而出现了“雪上加霜”的叠加效应,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到中国政府解除对新西兰乳制品的进口禁令的决策,同时对于恒天然的下游合作伙伴和合作企业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宋亮表示,新西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主要奶粉供应国,因此也高度关注新西兰的奶粉质量安全问题,在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高度敏感的背景之下,任何小面积的安全问题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新西兰政府应就食品安全问题与中国政府进行更好的交流。同时与下游的合作伙伴进行有效沟通,将出现的问题的原因、怀疑的根据以及解决办法写成报告,再与中国政府和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对话。”宋亮说。

  新西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奶粉供应国,因此我国应该考虑到一个现实问题:中国的乳制品需求很大,未来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宋亮说:“现在虽然美国和欧洲的乳制品出现了剩余,但是毕竟还是以自给自足为主,一旦出现短缺,是不能满足中国市场的供应的。而新西兰的乳制品95%以上都是用于出口,且供应稳定。而中国在考虑长期合作伙伴的时候还是应该从稳定与长期的角度综合考虑。”

  乳业专家呼吁理性看待乳制品安全事件

  “国内外所有的食品企业,尤其是乳制品企业,食品安全质量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王丁棉说,“不管你的品牌多著名、企业规模有多大,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依旧很大。”

  王丁棉表示,对于消费者而言,不出食品安全问题当然最好,一旦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也不要过于惊慌。食品安全问题是防不胜防的,就算是恒天然这样以安全、天然著称的企业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宋亮对本网记者表示,当前中国是新西兰乳品最大进口国,尽管此次召回发生在新西兰本土,但会引起国人关注,也是很正常的。如相关产品有进口中国,新西兰必然也会召回,加上中国监管部门严格把控,因此大家不要惊慌。

  乳品生产没有百分百安全,只有在相关监管和企业把控上严格和有责任心,才会将安全问题控制住。宋亮建议,新西兰政府将相关安全事故通报中国,并将相关检测结果、数据和对发生可能存在问题的根据公布出来,同时对新西兰的企业从生产到流通环节都进行考察和综合评估。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农业部:积极研发转基因慎重推广应用
  • 体育U22亚洲杯中国争议点球负沙特提前出局
  • 娱乐黄秋生否认婚外情报道 斥记者性幻想
  • 财经26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上海1620元最高
  • 科技12306将联网身份认证系统
  • 博客苗炜:我为何对北京后海和南锣反感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文科学霸女神靠便利贴数学轻松考97(图)
  • 龚蕾:全球最具潜力的十座居住城市
  • 姚树洁:习近平反腐为啥特别强调公字
  • 谢作诗:政策松而后紧必大幅提高利率
  • 王小广:2014经济预判与房地产调整
  • 龚伟力:美国银行破产赔多少
  • 张炎夏:我们离大农业有多远
  • 陈光标:暗箭伤人 意欲何为
  • 黄有光:对土地新限制是开改革的倒车
  • 江濡山:国企命运最终得由市场来敲定
  • 肖磊:中国央行秘密增持了多少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