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时俊
业务贡献只占GSK(葛兰素史克)全球3%的中国市场,已经越来越让这家英国最大药企应接不暇。近两天,有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为应对中国政府可能开出高达20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罚款,葛兰素史克可能退出中国。”一时间,GSK在丑闻漩涡影响下兵败中国的说法流传甚广。
“从未有一家药企的行贿、受贿潜规则被外界揭示的如此彻底。可以说,GSK在一轮轮曝光中连最后一块献金的‘遮羞布’也被扯去了。”一家医药企业的负责人如此评价此事。
然而,业界对于GSK退市传言的真实性也莫衷一是,怀疑论者直接将此事件与GSK公司策划的企业形象危机公关联系在一起,质疑公司只是希望借此姿态营造强势品牌的形象。
事件的主角GSK中国面对外界暴风般的传闻,回应态度也相当暧昧。“葛兰素史克自上世纪初就已进入中国,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我们对中国的长期承诺不会改变。”
退出说法似公关手腕?
目前,GSK方面,除了从总部专门派遣分管国际事务的总裁Abbas Hussain来华“救火”,由现任中国区负责人马克锐(Mark Reilly)牵头组成的一支专业公关外事团队也正“集中精力配合中方进行调查”。
“其危机公关的一大目标无疑便是对事件定性后的处罚结果进行游说,以期尽可能‘从轻从缓发落’。”前述药企负责人表示。
根据英国媒体引用的内部消息称,GSK正以退出中国市场相威胁,迫使中国方面降低可能高达200亿元人民币的罚款。该罚款额是GSK去年在中国营业收入的近3倍。
“由于可能面临高达20亿英镑(约合200亿元人民币)的重罚及在华生意日益举步维艰,GSK目前正在考虑退出中国。”
GSK在华受查重压的影响力绝不仅限于中国。由于葛兰素史克的美国存托凭证(ADR)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交易,就在近日,GSK方面正式对外确认,美国司法部正对美国上市的葛兰素史克公司在华的行贿行为进行调查,怀疑公司涉嫌在中国违反了美国的反行贿法。
GSK驻伦敦发言人David Mawdsley对此回应称:“在中国开始对我们进行调查后,我们主动联系了其它国家的监管部门,包括美国司法部,我们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对话。”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GSK各地受查事件正变得越发频繁,负面打击毋庸置疑。然而,在华行贿事件至今尚未进入公检法程序,如今流出的所谓巨额罚单真实性能有几何?这一消息的释出背后,GSK公司是否知会甚至直接参与,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前述企业人士分析称:“这些消息背后,从罚单数额的组成到法律程序的定性都存在缺失,更像是一个公关事件。而这样虚实难辨的传闻对GSK公司影响并不大,一定程度上而言GSK得益于这样的传言,将自身与监管部门摆在了一种看似平等博弈的层面,在舆论导向和品牌形象‘急救’上都讨到了便宜。”
不划算的退市
尽管中国市场在GSK全球业务范围内的贡献尚小,但放弃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的想法,对GSK还是很难承受的。
过去几年中,GSK中国市场的业绩迎来了几级跳的爆发,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5%,销售额也从2008年的20多亿元大涨至2012年的70多亿元,GSK集团方面曾多番对外表示过对中国市场的持续看好和巨大期待。
不仅如此,现实中业已发生的庞大投资和数千人员工保证也是所谓退出中国传言的一大阻拦。
据悉,GSK自进入中国以来累计投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在中国拥有5000多名本土员工,1个全球全功能的研发中心及6家生产基地——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合资)、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 (合资)、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上海葛兰素史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葛兰素史克生物制品(深圳)有限公司和南京美瑞制药有限公司。
一旦退出,这一复杂棘手的后续工作可能需要数月甚至多年的收尾解决,潜在法律风险和补偿费用可谓巨大。
在外资药企犬牙交错的竞争态势中,各个公司业务争夺相当严重。在投资额屡创新高、地区总部迁至中国的大背景下,几乎很少有整体撤出中国市场的先例。
数年前,如默克雪兰诺这样的外资药企曾宣布退出中国生长激素和非处方药两块市场,然而类似的例子均仅限于部分业务部门的调整收缩,不涉及企业层面的整体撤离。
很可能最终以“欲走还留”姿态继续中国业务的GSK,下一步的重振之路并不轻松。事件爆发之后,美国穆迪投资服务公司便对其降低了评级。“考虑到资金外流担忧,穆迪将葛兰素史克长期信用评级前景由稳定调降至负面,仍维持长期信用评级为A1不变。”
法国制药企业益普生首席执行官德加里代尔对外界表示,不管是否被直接牵涉,GSK行贿案对所有人的生意都是个打击。
首当其冲的GSK则在不同业务板块迎来调整。有消息称,GSK已在近日将旗下软饮料品牌Lucozade和Ribena以13.5亿英镑(21亿美元)的代价出售给日本三得利集团旗下三得利饮料食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