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志勇
日前,沃尔沃汽车集团正式宣布,沃尔沃汽车在中国的国产化工业布局已经获得中国政府批准。同时,沃尔沃与吉利控股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也将正式运营。中国吉利汽车[微博]控股集团2010年3月正式收购瑞典汽车公司沃尔沃汽车,历时三年半之后,终于开启沃尔沃国产化的实质进程。
失之东隅
从资本归属关系上说,沃尔沃与吉利控股集团完全是百分百的“父子”关系,即吉利控股集团拥有沃尔沃汽车公司百分百的股权。但是,沃尔沃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国产化进程却因为政策的因素而不得不与自己的母公司建立合资公司,而且合资公司的合同文本上却只有一个人的签字,岂非咄咄怪事!这是因为沃尔沃与自己的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的法人代表都是李书福。
而且,按照目前已经获批的沃尔沃的国产化布局,沃尔沃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并非都在合资公司的框架下生产。按照沃尔沃的规划,大庆整车制造基地、张家口发动机制造基地两家工厂是在合资公司的框架下运营,成都整车制造基地则是在浙江豪情汽车制造公司的资质下运营。另外,沃尔沃的上海中国研发基地好像并没有明确到底是归属于合资公司还是归属于沃尔沃中国。
沃尔沃在中国的生产与研发体系,看来够“乱”。不过这个乱并非是沃尔沃国产化的乱,而是沃尔沃形式上的乱。
严格意义上说,沃尔沃其实就是一个中国自主品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怪胎”。
中国政府的诸多政策,特别是最近若干年以来,大的方向都是发展壮大自主品牌,比如政府公务用车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其实就是一种支持自主品牌发展的一种。
而且中国政府不止一次提出要打造世界级别的跨国公司。
如何打造?按照一般规律来说,有内涵式和外延式。内涵式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外延式则需要较好的时机。
吉利控股虽然是民营企业,但是也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李书福本身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因此,如果吉利控股能够成为世界级别的跨国公司,那也是中国自主品牌的一种胜利。
道理或许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当吉利控股收购了世界级别的沃尔沃之后却出现了很大的曲折。沃尔沃是世界市场中著名的汽车品牌,在福特的经营下,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吉利控股将沃尔沃从福特公司手中买下。沃尔沃自然就成为了吉利控股的必然一部分。
按照这个道理来说,吉利控股是中国的自主品牌,那么吉利控股下面的全资子公司也必然是中国的自主品牌。然而,沃尔沃却被划定为外资品牌。
如果说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还好,因为界定为外资品牌就能够享受到超国民待遇。但是今天的外资意味着吉利控股下的沃尔沃会遭遇更多的困难。
因为,如果沃尔沃作为外资品牌,就必须先要建立一个沃尔沃与中国境内的自主品牌合资的公司,然后在合资公司的名义下,建立生产基地,进行国产化,以进入中国汽车市场。
也有人说,为什么要进行国产化呀?直接进口不也行吗?这是因为沃尔沃一直经营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在中国进行国产化的工作。而要让沃尔沃重新崛起,中国市场的国产化是必须的步骤,而且速度越快越好。
显然,沃尔沃所谓的外资身份,极大延误了这一国产化的进程。
首先,吉利控股方面在沃尔沃国产化的前期准备中,并没有考虑合资公司的事情。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沃尔沃既然被自己收购,就是自主品牌,就可以在吉利控股下进行国产化的工作。但是当吉利方面明白过来沃尔沃必须要建立合资公司的时候,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
其次,沃尔沃要国产化,还必须要选择一个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选择谁呢?选择吉利控股以外的任何一家自主品牌企业,都是吉利控股利益的巨大损失。因为沃尔沃本身就是吉利的,如果与其它自主品牌合资,那么不是让其它汽车企业白白享受到了一块沃尔沃国产化的好处吗?但是,要选择与自己合资,首先有两个选项,一个是与吉利汽车合资,一个是与吉利控股合资。与吉利汽车合资,是兄弟联姻,与吉利控股合资,是父子联姻。但是,与吉利汽车合资的话,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会影响到沃尔沃品牌形象。虽然实际上不会,但市场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与吉利控股进行合资是一种不得已的却是可能的方案中最好的选择。
这种父子联姻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婚姻。本来沃尔沃与吉利控股都是李书福的公司,但是却一定要加上一个合资的外衣。而这个合资的外衣,对于沃尔沃也好,吉利控股也好,毫无好处可言。非但如此,这种合资的过程,让整个沃尔沃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国产化进程被迫延误了很长时间。而被延误的这一段时间,恰恰又是中国汽车市场发展最好的一段时期。2009年之后,中国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汽车产业刺激政策,中国汽车市场随后出现了极大的市场增长。但是具有很强产品力的沃尔沃却不得其门而入。你说,这是对于自主品牌的支持与鼓励呢?还是对于自主品牌的阻挠呢?
为此,李书福也是郁闷不已。有媒体援引李书福的话表示:“所谓的'合资',就是我和自己结婚,因为合作双方都是我一个人签字。自己跟自己结婚,自己跟自己签合同,自己跟自己合资。我觉得也挺搞笑。”
也许中国有关合资公司的政策是如此要求,但是这样的一个实际的吉利与沃尔沃的合资过程,却是大大延误了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进程。如果沃尔沃在被吉利收购之后就进行合资的话,那么今天的沃尔沃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就绝不是今天数万辆的规模。
收之桑榆
不过,李书福也不是一般的人物,既然沃尔沃被作为了外资身份,李书福就绝不会让沃尔沃的收购事件就这样在三年之中白白浪费掉。而充分利用沃尔沃合资这一事件,而尽可能达到吉利控股集团利益的最大化是李书福的最终目标。
要想达到吉利集团利益的最大化,一个是让沃尔沃重新崛起,一个是让吉利品牌在沃尔沃的影响下快速成长。
沃尔沃崛起的过程因为合资的事情不得不延缓,但是从客观上也造成了李书福可以借口政策的因素而提前实现沃尔沃向吉利输送技术援助的过程。
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李书福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之所以这样强调,就是担心沃尔沃受到吉利的影响,也是为了让沃尔沃的相关利益者得到安心。因为有些人一直顾虑李书福在收购沃尔沃以后,会将沃尔沃掏空而发展吉利品牌。
但是,对于李书福而言,作为自己从零开始打造的嫡系品牌吉利的发展壮大也是自己最终能否成功的标志。吉利作为中国最早的自主品牌之一,缺乏技术,缺乏历史,缺乏人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仍然不能实现品牌的高端突破。而沃尔沃的帮助将是必然。
不过,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承诺让李书福不能很快实现沃尔沃对于吉利的技术援助过程。然而,现在的机会来了。虽然这样的一个机会让李书福在沃尔沃崛起的问题上大伤脑筋,但是却给李书福提供了非常好的借口。
建立合资公司本来就不在当初收购的一揽子协议之中,这是谈判双方谁也不会想到的问题。然而中国的政策就是这样,建立合资公司是一道绕不开的门槛。
一般的中外双方的合资公司,中外双方利益严重对立,话语权争夺非常激烈。但是,这种情况在吉利控股与沃尔沃的合资公司中却不可能存在。因为所谓的中外双方都是李书福说了算。
从吉利控股与沃尔沃的合资公司的中外双方持股比例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中方持股70%,外方持股30%,显然,这个合资公司将以吉利为主。
在一般的合资公司中,即使中国方面控股,由于品牌与技术都是外方所有,合资公司实际上也只能成为外资的代工厂。但是在吉利与沃尔沃的合资公司中,控股的吉利却可以有着非同一般的权利。
同时,合资公司本身就为吉利汽车获得沃尔沃的各种帮助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与机会,因为在这个合资公司中,所有的沃尔沃的一切对于吉利来说都是透明的。吉利可以通过合资公司获得太多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合资公司的成立过程中,吉利汽车与沃尔沃签订了一个技术转让协议,并在2013年年初,吉利汽车依托沃尔沃在瑞典建立了一家研发中心。
可以想见,随着吉利与沃尔沃合资公司的建立,吉利将大大加速本身品牌与产品力的提升过程。
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不过,尽管吉利与沃尔沃建立了合资公司,但是我们从各个渠道都很少看到吉利与沃尔沃合资公司成立的报道,这说明了什么呢?吉利与沃尔沃都意识到,这个合资公司本身就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没有实际意义的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