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23日电(记者周琳)因“原料被肉毒杆菌污染”而走进公众视线的恒天然集团再度遇到质量问题:恒天然一名发言人证实,该公司今年5月出口中国的一批奶粉硝酸盐含量超标。
事实上,该信息此前已经公开披露过,当时并未引起更多注意。零星质量事件频现,凸显了企业在风险防范方面存在漏洞,对整个行业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专家认为,这其中至少有三个警示:食品安全监管一刻也不能放松;安全面前没有企业能独善其身;唯有从源头控制方能真正把控。
洋品牌问题并非偶发
恒天然发言人21日对新西兰媒体说,这批总重量为42吨的奶粉在新西兰境内检测时各项指标均符合新西兰标准,但抵达中国口岸后,中国质检部门在抽检时发现其硝酸盐含量超标。他认为,在不同的实验室使用不同方法测试时,是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
记者查阅婴儿配方食品的国标发现,硝酸盐被列为污染物。1公斤奶粉中,硝酸盐应低于100毫克。
恒天然中国区相关人士22日向记者回应称,这一批次奶粉在检出超标之后就已被全部从中国港口撤回,并未流入市场,该信息此前已经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网站上公开披露过。
8月以来,新西兰乳制品的质量问题就一直没有离开公众视线。8月4日,恒天然集团发出质量提醒,称在2012年5月生产的三批次浓缩乳清蛋白中检出肉毒杆菌,原料供给了部分中国客户。多美滋、上海糖酒、可口可乐、雅培等公司随后均启动了召回和封存等措施。
当地时间19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宣布,由新西兰第二大乳品公司韦斯特兰乳品公司生产、出口至中国的两个批次乳铁蛋白被中国质检部门检测出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但问题产品并未流入市场,目前已被封存。
事实上,查阅资料可以发现,包括惠氏、多美滋、雅培等在内的多个食品巨头近年来也都出现过质量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已并非偶然的“黑天鹅”事故,而是必须长期关注、时刻不放松的重要监管难题。
“食品安全首先是一个责任问题,任何一个环节把控不严都有可能产生隐患。”东方艾格奶业分析师陈连芳认为。
新西兰乳业检测机构有漏洞
“这些虽然不能定义为恶性的质量事故,但都是不容忽视的质量风险和安全隐患。”中国农业大学[微博]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说明企业在生产规范过程中一些质量控制点出现了薄弱环节和漏洞,需要反思。
“局部、零星的问题频繁出现,就很难将其定义为偶然事件。”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说,生产过程中,因管理不善、或生产量过大,明显超出了风险管理能控制的范畴,导致出现风险的概率增加。而且,多次质量事件也暴露出,新西兰的检测机构和一些环节存有漏洞。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乳制品需求量不断增加,不少消费者尤其是中国消费者信赖新西兰乳制品,导致新西兰国内一些奶企的快速扩张,“企业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急速扩张背后是管理跟不上,导致生产上出现纰漏。”
海关数据显示,2012前10个月,我国自新西兰进口乳制品50.2万吨,增加33.2%,占我国乳制品进口总量的比重由2011年同期的44.6%提高至46.9%。
“2008年以前,新西兰的奶粉品牌只有5家左右,现在飙升到20余家。”乳业专家王丁棉说,生产能力有限、原料供应量有限,而需求却大幅增加,对品质的控制难以做到细致入微。加工量、业务量的增加,也可能带来对原奶收购、辅料进口和加工等多个环节控制的放松。
宋亮认为,新西兰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应尽快与中国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沟通,最重要的是,对所有出口乳制品进行质量检测和风险评估,并提供安全的检测报告,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不论中外都要安全第一
一方面是奶源大量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却是对进口产品的质量控制力不足,专家认为,如何破解奶源的“海外依赖症”,树立起坚实的安全屏障,需要监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反思。
宋亮表示,首先,在进口环节中要加强检测力度。与进口所在国加强沟通,与相关检测机构建立定期的联系,对检测样本进行定期备案和交流,统一检测方法和标准,形成共同防护网。
其次,倡导多地采购,分散风险。“应鼓励我国企业向澳大利亚、美国其他国家和地区采购,分散进口风险,选择后备力量。”宋亮说,在把控供应商问题上,应制订业内的“黑名单”和“红名单”。
第三,加快企业“走出去”,建立奶源基地,严控质量安全。近年来,包括光明、蒙牛等在内的我国大型乳企纷纷赴新,寻求并收购优质奶源。业内人士认为,我国企业走出去之后的产品生产上,必须遵照更严格的安全标准。
“国际化分工合作日益增加,无论中外,没有一个品牌或企业能够在安全问题面前可以独善其身。”宋亮说,“与其对新西兰奶粉抱有偏见,不如全行业从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