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凭借着对中国乃至全球乳品原料的大规模出口,恒天然早已经成为世界乳制品市场价格的“风向标”。如今,“奶霸”再次“涉毒”,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它引发出来的这张“毒网”究竟有多大?有哪些企业、哪些品牌、哪些产品“中招”?恒天然和它的小伙伴们,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汉澍 上海报道
2013年8月的第一个星期里,邓霓已经不知道该给她9个月大的宝宝喝什么奶粉了。此前,达能旗下的可瑞康品牌奶粉一直是这位年轻妈妈的首选,但是在最近的一周内,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和中国质检总局相继发出消费警示,建议不要给婴儿喂食可瑞康1段婴儿配方奶粉和2段延续较大婴儿配方乳粉。
原因出在新西兰恒天然集团的原料生产环节。8月2日,恒天然对外披露称,在2013年的7月31日,公司发现38吨浓缩乳清蛋白粉可能被肉毒杆菌所污染。
浓缩乳清蛋白粉,简称WPC80,这项原料可以生产婴儿配方奶粉、成长型奶粉,以及运动型饮料。据恒天然CEO西奥·史毕根斯(Theo Spierings)介绍,这些被污染的原料是在恒天然位于澳大利亚HAUTAPU工厂里的三个批次的产品里面发现的。
关于肉毒杆菌,国内已有卫生领域的专家指出,这是一种生长在常温、低酸和缺氧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肉毒杆菌在不正确加工、包装、储存的罐装食品或真空包装食品里都能生长。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在临床上以恶心、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中毒者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被肉毒杆菌污染的食物需要在120摄氏度加热10分钟后才能被消灭,而家庭在冲泡奶粉的时候往往使用的都是温水,因此起不到相应的杀菌作用。
在得知此消息后,邓霓开始停止给她的孩子进食可瑞康奶粉。“我先是准备给宝宝改换荷兰牛栏奶粉,但很快听说牛栏也中招了;家里人又建议换雅培的奶粉,但没两天新闻里开始说雅培也有问题,我现在真的是没方向了,不知道喂什么奶粉安全。”这位年轻的妈妈对本报记者抱怨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毒奶粉”事件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据目前最新公开资料统计显示,此次“毒奶粉”的涉事品牌及公司总共包括:娃哈哈、可口可乐、多美滋、可瑞康、雅培、牛栏、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Vitaco饮料公司以及三家位于大洋洲的动物饲料公司。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评价说:“这是国内继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最大的一次奶粉风波。”
上海一家进口奶粉公司的副总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的产业链高度整合,上游企业出现问题,整个产业均受影响,所有号称原厂原装原罐的奶粉都中招。消费者该醒醒了,那些所谓的欧洲品牌,美国品牌,其实都是来自新西兰,区别只是品牌上的不同。”
污染风波始末
恒天然将污染事故的原因归咎于一条来自新西兰北岛中部的一家工厂的管道
此次恒天然发现的受污染奶粉源于今年3月的一次检查。恒天然在这次检查中发现,三批次2012年5月生产的特殊类型浓缩乳清蛋白梭菌属微生物指标呈阳性。
恒天然CEO西奥·史毕根斯解释说:“梭菌属微生物包括几百种菌种,但是其中很多是不存在任何风险,所以我们又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找出其根源,当然发现具体的某一个具有毒性的肉毒杆菌的根源,肯定是需要花一定的时间。”
终于在7月31日的时候,恒天然方面证实其中有一个样品存在着具有毒性的肉毒杆菌,8月2日,恒天然公司将相关的信息披露给了公众。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中国,并同时引发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强烈愤慨和质疑。
面对这个全球最大的奶粉进口市场的愤怒,即便是掌控新西兰90%奶源的恒天然也无法熟视无睹,3天之后,西奥·史毕根斯——这位恒天然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以“救火队长”的身份出现在了北京。
他说:“我们知道问题出现的根源,这个微生物是在新西兰北岛中部的一家工厂的管道里发现的,出现问题的管道其实是一个供临时使用的管道,对于这个管道我们有常规的清理,但是因为它不常使用,所以当时这个管道存在着清洁不彻底的问题,导致38吨的浓缩乳清蛋白里含有肉毒杆菌。”
“我们汲取了教训,已加大对于新西兰境内各项工作的进一步检测,进行反复多次的核实,避免相关的问题重蹈覆辙……当务之急就是要确保公众的安全,我们也正在和政府以及客户(奶粉品牌商)一起限制这项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西奥·史毕根斯表示。
自8月5日开始计算,恒天然集团承诺,将在48小时内“启动召回和进行召回措施”,但至于何时完成所有召回,仍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
政府调查“拖延通报”
恒天然于7月31日确认了肉毒杆菌的污染,但直到8月2日才向外界正式披露
对于恒天然在发现污染后的一系列反应,中国与新西兰两国政府均表示并不买账。
日前,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告表示,决定无限期叫停恒天然生产的乳清粉、乳清浓缩蛋白以及恒天然澳大利亚涉事工厂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基粉,直至“毒奶粉”污染事件完全解决。
而在新西兰方面,该国总理约翰·基于8月5日指责恒天然拖延宣布其产品可能受到致命性细菌污染的时间。
他表示,新西兰以供应“纯净绿色”乳制品闻名,而当问题乳清产品在去年5月生产后即被检测存在问题,却没有引起公司的重视,导致受污染产品流向市场。
目前,不止是中国,俄罗斯方面也已经宣布暂停从新西兰进口部分乳制品。而一直以来,乳制品出口是新西兰的重头,目前占了全部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新西兰多年来建立的安全食品供应国形象可能因此受损。
正因为此,新西兰议员正在评估恒天然丑闻对新西兰经济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并随之对其展开调查。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新西兰政府已经指派官员到恒天然位于奥克兰和墨尔本的办公室,进行调查取证。调查目的是查清管理层在出事前对情况了解的程度,并帮助追踪问题产品的流向。
有消息称,新西兰政府指派了至少8位部长来处理恒天然污染事件,并同时成立由60多位专家组成的团队,竭力将污染产品的危害降到最小。
目前,新西兰政府调查恒天然方面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何在发现产品可能受到污染之后,仍然拖了48小时才向政府通报。
“我不能解释这段时间差,”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表示,“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审视的一个问题。”同时,约翰·基还指出,恒天然在事件最初两天内,其呈报的信息有数次更改。
“这次事件的影响面太大了,恒天然方面很可能有高层要为此付出代价。”宋亮向记者表示。
在北京召开发布会2天之后,西奥·史毕根斯于8月7日在新西兰也召开发布会,正式向本国国民道歉。他向新西兰媒体称,所有污染产品已经得到控制。当被问及是否引咎辞职时,他回复称:“这个由董事会决定。”
目前,新西兰政府方面认为,恒天然已经失去了对事件的掌控能力,政府不得不出面代为公关。新西兰外交部长默里·麦卡利将在数周内前往中国,贸易部长蒂姆·格罗泽也可能访华以协助解决“毒奶粉”危机。
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也表示,如果有必要,他将为此亲赴中国。
污染“半径”还原
恒天然表示,有2家生产婴儿营养制品的公司牵涉其中
根据恒天然方面的披露,38吨的被污染原料中,一共有20吨是直接卖给了6家客户,包括3家饮品公司以及3家动物饲料公司。
这3家饮品公司分别是娃哈哈、可口可乐,以及Vitaco(一家澳大利亚当地的饮料公司),而3家动物饲料公司则分别位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与中国市场并无关联度。
相关资料显示,娃哈哈集团的两家子公司进口浓缩乳清蛋白14.475吨;可口可乐委托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进口浓缩乳清蛋白4.800吨。
目前,娃哈哈官方口径为:其进口的乳清蛋白原料用于钙好喝等酸性产品中,娃哈哈对去年至今年二月使用该乳清蛋白的产品的出厂检测记录进行复查并未发现肉毒梭状杆菌及肉毒毒素。
娃哈哈称,由于肉毒梭状杆菌为严格厌氧菌,其在一定环境中能产生肉毒毒素,但不能在pH值4.6以下的环境中生长。而公司使用乳清蛋白的产品pH值在4.1-4.3之间,因此我司产品中也不可能产生肉毒毒素。与此同时,肉毒杆菌所产生的肉毒毒素,对热敏感,在80℃下即可被杀死。按照产品的生产工艺,加工过程需经过高温杀菌,即使存在肉毒毒素,经高温杀菌,也不存在残留风险。
而可口可乐公司确认,其上海方面公司购买的4.8吨原材料中,25公斤已用于生产个别批次的美汁源果粒奶优,其余4.775吨尚未投入生产,已被安全隔离。
除了上述6家客户外,恒天然还表示,有2家生产婴儿营养制品的公司也牵涉其中。一家为达能,另一家被要求保密信息的企业,后被曝光为雅培,但这一说法遭到后者的极力否认。
恒天然CEO西奥·史毕根斯说:“多美滋使用的是我们的基粉,可瑞康是达能在新西兰的奶粉制造厂商,后者已经在新西兰当地进行奶粉召回。”
在多美滋方面,总共从恒天然进口了被污染的原料乳粉208.550吨,其中已使用105.45吨,库存103.1吨,涉及14个批次的奶粉。多美滋公关事务部负责人表示,将对以上产品实施预防性召回,并全部销毁。
而除了上述恒天然披露的客户信息以外,达能旗下的牛栏奶粉近日也宣布在香港及澳门回收10万罐、两批次的第三阶段幼儿助长奶粉,回收奶粉批号是3178和3179,食用期限分别是2015年6月27日和28日。
牛栏牌表示,因为在新西兰的工厂收到恒天然集团通知,其中一种原材料成分有潜在的质量风险极可能受到污染。牛栏牌表示,这次是为安全起见,预防性回收,并已通知零售商尽快下架。
神秘客户之争
有2个批次供应中国市场的雅培3段听装奶粉是在恒天然涉事工厂的包装线上实施包装
“神秘客户”之说究竟是一场“阴谋”还是“误会”,目前外界众说纷纭,而雅培也因此身陷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恒天然那边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没有要求去隐匿任何消息,否则我们不是和三鹿奶粉一样了。”雅培中国区公共事务部的一位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事件需要回顾到8月5日,当日恒天然CEO西奥·史毕根斯在北京表示,除了6大客户外,此次污染风波还涉及两家生产婴儿营养制品的公司。“相对而言这是比较敏感的领域……其中有一家公司,让我们不要提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和他们一直保持接触,目前所有的产品都已经找到,行动也在有序地进行当中,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这家公司也正在和当地的相关机构一道合作,很快将会采取相关的行动。”
8月5日当晚,雅培紧急对外宣布对两批次幼儿喜康力(3段)奶粉进行“预防性回收”并销毁,召回产品共计7181箱,其中已售出约112箱。这样的“巧合”不免让外界怀疑雅培就是恒天然不愿公开的“神秘客户”。
8月6日,恒天然公共事务部负责人郝晓红则向媒体表示,这家不愿意提及名称的企业就是雅培。她表示,雅培的产品原料确实未涉及到这38吨问题浓缩乳清蛋白粉,只是受到了生产线的影响。
8月7日,本报记者向雅培方面进行求证,后者极力否认向公众隐瞒之说。雅培方面称,公司的每一个举措都是依据恒天然方面给出的信息,一旦获悉最新信息,雅培都是第一时间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目前,雅培方面正力图“还原真相”,该公司表示,雅培最早于2013年8月2日(周五)从恒天然方面确认,雅培供应中国市场的所有产品均未使用恒天然受污染批次的乳清蛋白粉。
到了8月4日晚间,雅培从恒天然方面获悉,有2个批次供应中国市场的雅培金装幼儿喜康力(3段)听装奶粉是在恒天然涉事工厂的包装线上实施包装,该包装生产线在使用有问题原料后未经彻底清洗即开始包装雅培产品,构成微小风险。
8月5日晚,雅培对外进行喜康力(3段)奶粉的“防御性召回”。“整个事件中,我们没有任何隐匿行为。”上述雅培人士表示。而恒天然方面称,目前有关雅培的信息,该公司都不再做出任何评论。
产业链生变?
中国政府一招无限期的“禁奶令”,将可能造成奶粉价格波动
此次风波事件中,雅培和多美滋可谓损失惨重,据业内专家测算,两家损失将超上亿元。但记者获悉,目前两家奶粉巨头均未向恒天然提出任何补偿事宜。
一家同是外资奶粉的人士告诉记者,哪怕是上半年出现的双氰胺事件,也没有一家奶粉商会改变和恒天然做生意。这不是价格上的问题,而是你很难在全球找出第二家像恒天然那样能够定时定量,提供奶源的供应商。
因此,上述人士预计,以恒天然在上游高度垄断的话语权,此次的风波一样很难动摇它的合作地位,各大奶粉厂商还是会和恒天然进行继续的业务往来。
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中国从新西兰进口乳制品大概占到中国全部乳制品进口量的51.5%,其中大包装奶粉新西兰占到92.2%,而恒天然占据其中80%左右的出口量。
但目前,中国政府一招无限期的“禁奶令”,将可能打乱恒天然以及其客户的供应链。
宋亮预测认为:“禁止恒天然原料进口,禁上一两个月,乳业格局影响可能还不大,因为今年上半年新西兰干旱,预见到奶粉涨价,各大奶粉厂商的进口量很大,目前还有一定的库存,应付一两个月应该没问题,但时间如果再长,恐怕就不好说了。”
“三个月的时候,如果奶粉企业不想缩减产能,就必须另谋原料出路,欧洲的奶源比较分散,供应量也不够充足,如此一来,奶粉价格可能发生巨大波动。”宋亮表示。
“奶霸”恒天然和它的“中国小伙伴们”
双氰胺事件侥幸过关,肉毒杆菌事件,恒天然集团在劫难逃。
恒天然生产的3个批次浓缩乳清蛋白(WPC80)中检出肉毒杆菌,疑受污染产品或达到900吨。而这次污染事件涉及在中国市场的多美滋、娃哈哈、可口可乐、雅培等4家知名企业,这些企业不得不召回相关疑受污产品。
多美滋需要召回和销毁婴儿配方乳粉成品664.118吨,雅培召回7181箱产品,娃哈哈共计使用14.475吨,可口可乐涉及19028箱产品。对于这些合作伙伴的损失,恒天然需要做出赔偿。
中国已经暂停进口恒天然乳清蛋白粉和奶粉,俄罗斯、斯里兰卡也停止进口新西兰奶粉,其中斯里兰卡是恒天然的第五大市场。
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已停止对恒天然集团生产的含有浓缩乳清蛋白的产品颁发许可证。该国每年乳制品出口额约合97亿美元,其中恒天然占比90%,约为87亿美元。恒天然出口到中国的约占五分之一,金额约17.5亿美元。
换个角度来看,“中国进口的原料奶粉约80%来自新西兰,其中恒天然占70%-80%。”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
恒天然在中国市场占据着垄断地位,几乎大部分国内乳企和几乎全部洋奶粉企业都是恒天然的客户,恒天然因此也成为世界奶粉市场的风向标。而危机一旦爆发,牵一发,动全身。
恒天然危机:受牵连“小伙伴”
恒天然肉毒杆菌污染事件,使其在华的企业“小伙伴”们备受牵连。
此次,受污染乳清蛋白粉影响的企业分别为多美滋、娃哈哈、上海糖烟酒集团、可口可乐和雅培,雅培是最后一刻被曝光的企业。
这些企业要么进口恒天然的乳清粉、乳清蛋白粉、原料奶粉等原料,要么是由恒天然代工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
作为以中国为主要市场的配方奶粉企业,达能集团旗下多美滋、可瑞康等所受影响重大。其中,多美滋已查明疑受污的部分优阶贝护和多领加二阶段产品共涉及12个批次。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多美滋该产品价格每罐900克,价格在240-250元,如果按照240元一罐计算,664.118吨配方奶粉市值为1.12亿元。这还未计算103.1吨未使用乳清蛋白粉的价格。
多美滋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至8月9日,全国市场80%的召回工作可以完成,预计下周能完成所有主要市场的回收。
同时,多美滋的同门兄弟可瑞康,也被新西兰初级产业部要求暂停食用。而雅培已确认共7181箱喜康力3段奶粉疑受污染,需要召回。 娃哈哈、可口可乐也因为使用该原料,不得不进行召回。
众多大品牌中招,外界怀疑是恒天然风险预警滞后、并涉嫌“隐瞒”之故。
恒天然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梭菌属微生物指标呈阳性,结果等到2013年8月2日才向外公布。此外,2012年9月恒天然就已发现双氰胺残留,但是直到2013年1月份才对外公布。
8月5日,新西兰总理约翰·基更是批评恒天然拖延曝光,在发现存在问题后没有立即采取行动,并担忧这次肉毒杆菌污染事件影响新西兰作为“干净、绿色”乳制品供应国的声誉。
目前,新西兰政府已组建一个60多人的小组,应对这次污染事件影响,并介入调查。而新西兰国内舆论要求恒天然首席执行官Theo Spierings为此负责。
8月7日,Theo Spierings在奥克兰公司总部表示,他的去留完全由董事局决定,由不得他说话。“我在中国的记者会上说过,待市场、消费者、客户、全球各有关当局的情况稳定下来后,我才会离开。” 他说。
一起受罚:恒天然进军配方粉受阻
屋漏偏逢连夜雨。8月7日,发改委公布恒天然及其外资合作伙伴美赞臣、多美滋、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惠氏、贝因美、明治等乳粉生产企业反垄断调查结果。
美赞臣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4%的罚款,计2.0376亿元;多美滋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3%的罚款,计1.7199亿元;雅培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3%的罚 款,计7734万元;美素佳儿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3%的罚款,计4827万元;恒天然旗下恒天然商贸(上海)有限公司被处以上一年度销售额3%的罚款,计 447万元。
发改委反垄断局指出,涉案企业均实施了“纵向价格垄断”,操控下游经营者的销售价格,手段包括:合同约定、直接罚款、变相罚款、扣减返利、限制供货、停止 供货等,造成内地市场上配方乳粉的渠道费用占比高达两至四成,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直接引发奶粉价格上升。其中,只有两位恒天然的合作伙伴惠氏、明治免遭 处罚。
此前,由于中国配方奶粉需求旺盛和超高利润,今年4月,恒天然董事长约翰·威尔森(JohnWillson)曾宣布进军中国配方奶粉市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洋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华占据50%以上市场份额。恒天然没有直接参与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竞争,更多的是扮演乳品原料提供者的角色, 因此上述业务开展被认为是恒天然在华投资战略的转变。不过目前,这一战略计划显然遇挫。宋亮表示,这次安全事件影响很大,恒天然需要进一步消除消费者对其 产品的担忧。
事实上,美赞臣、多美滋、惠氏、雅培、雀巢和美素已经占据国内配方奶粉市场50%以上,处于“垄断”地位。去年,多美滋销售额为57.33亿元,美赞臣销售额50.94亿元,雅培营业额25.78亿元,美素销售额16.23亿元。
宋亮表示,2012年整个国内配方奶粉市场在500-550亿元。如果以500亿规模计算,多美滋占11.47%,美赞臣占10.19%,雅培占5.16%,美素占3.25%。美素和多美滋为达能旗下品牌,二者合占14.72%。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由于多美滋、雅培受处罚冲击,其市场份额将会被美赞臣、惠氏等品牌抢占,而国内奶粉品牌也将会有机会分羹。另由于目前多美滋、雅培召回出现市场空缺,惠氏等几个品牌或准备提价。
最大乳品合作社起底:万名奶农股东或成“灭火”阻力
地处天之涯、海之角的新西兰虽然只是一个仅有400万人口的小岛国,但它却是一个为世人称道的乳业发达国家。这个岛国的国际乳品贸易占据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强,而这一骄人成绩的取得是由世界最大乳品出口企业——恒天然牛奶合作集团来实现完成的。
恒天然是谁?为什么能占据新西兰全国牛奶出口总量的90%?它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套运作机制和股东模式?而这套机制和模式在此次“毒奶粉”的事件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乳业巨人成长史
许多公开资料显示,恒天然虽然冠以公司集团的名称,但实质上是历经岁月后有机形成的一个跨国乳品合作社。
“新西兰的奶农拥有土地、奶牛等生产资料,在长年累月中为避免内部竞争,便联合起来建立起了合作社,自建起了加工厂和公司。”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告诉本报记者。
在20世纪初,新西兰大多数乳品厂就开始采取合作社模式。1935年时,新西兰有大约500个奶牛牧场主有合作企业。与此同时,新西兰的牛奶产品开始向海外市场进行销售。
随着新西兰乳制品在世界其它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上百个小规模的乳品企业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外市场的各种需求,于是新西兰政府在1923年成立了乳品出口生产控制局(简称“乳品局”),用于激励和服务奶农开拓新的外部市场,使新西兰牛奶产品能获得更好的海外收益。
在2000年底,新西兰乳业95%的产权集中到两大公司的手中,即新西兰乳品集团和Kiwi合作乳品公司,而剩下5%的市场份额由另外两家小公司所拥有。在新西兰当局的推动下,本土牛奶产业考虑决定由一家整合后的公司来结束主要乳品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
2001年7月,84%的奶农参与投票,推动了新西兰乳品局、新西兰乳品集团和Kiwi合作乳品公司合并。
当年10月,合并完成,新西兰恒天然牛奶合作集团就此诞生,合并后的恒天然已成为新西兰,乃至世界乳品行业中最大的合作社。为了避免潜在的内部矛盾,恒天然以新公司的身份购买了两家合作社和乳品局的全部资产,恒天然也就此一举成为了新西兰90%以上奶农所共同拥有的巨无霸企业。
独特的奶农股东
从组建至今,恒天然在全球乳业格局中的地位日趋放大,出口收入占新西兰出口总收入的25%,产量占全国牛奶出口总量的90%,全球员工约16000名,在全球布局了84座加工厂,年牛奶加工量为200亿升,并和140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目前,这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60亿新西兰元的乳业巨头拥有10500位新西兰奶农股东,这在其它商业领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不得不承认,奶农合作社的模式目前是新西兰、欧洲、澳大利亚普遍运用在乳业领域的商业模式,也是比较成熟、先进的模式,这套模式可以把分散的奶农有效组织起来,让养殖环节和加工环节,以及后续的流通、营销环节有效整合为一体。”宋亮评价说。
上海市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新曾前赴新西兰考察过恒天然的模式,他表示,恒天然的一个奶农股东平均的投资项目包括:买地237万新西兰元,奶牛40万新西兰元,股份68万新西兰元,合计总资产为345万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约1778万元。
而作为恒天然集团的股东,这些奶农可以在每年的2月份和8月份享受到集团的返利分红。其分红方式会在奶价中得到体现,具体来说,股东的奶价要高于非股东的奶价。
漫长的“灭火”?
曾有业内人士评价称,恒天然集团的供应链是最一体化的,奶农是股东,他们看到的是从牧场到生产的整个流程,因此会以一种长远的目光和策略来发展,不会单一追求某一环节的快速发展,而牺牲另外的环节。
然而随着此次中国市场“毒奶粉”事件的降临,恒天然的奶农合作模式究竟会如何来体现这种“长远眼光”正经受考验。
宋亮说:“这个模式是不是完美无缺?我认为不是的,起码在决策效率上,由于股东方的特殊性,造成效率缓慢。”
据陈新描述,恒天然集团董事会共有13个成员,其中9个成员是由全体奶农股东选举产生的。每隔三年更换一次,即重新选举。另4个成员则是由这9个成员选出来的,他们均为公司的高管层。
“恒天然的这种模式决定了它的高管百分百的迎合奶农股东,很大程度上说,恒天然的高管一般都希望通过此职位在新西兰的政坛中有所作为,因为奶农人数众多,而且他们手中又掌握选票,恒天然是捞取政治资本的理想地点。”宋亮表示。
宋亮同时表示:“由于奶农股东众多,恒天然的一项决策通过时间比较长,而这直接影响到决策效率。造成恒天然在今天乳制品竞争市场上,一旦遇到新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都显得比较迟缓,并且缺乏灵活,而这都和它的股东结构和决策机制有关。”
虽然在肉毒杆菌爆发后,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Theo Spierings(西奥·史毕根斯)于第一时间赶至中国“灭火”,但在宋亮看来,这位全球最大乳企的CEO恐怕很难起到决定作用。
“恒天然的CEO手头是没有那么大权力的,这个决定权在他们董事会,以及董事会背后的奶农股东手中,具体的补偿措施,预计仍需要长时间的内部讨论和酝酿。”宋亮表示。
“恒天然的确在发现问题后主动向外界曝光问题,这个值得称赞。但这个背后实际是新西兰的食品安全管理条例要求,企业发现问题后必须对外通报。事实上,这个事件背后遭到恒天然奶农股东的抗议,因为这可能会让奶农股东的利益遭到巨大损失。”
四道防火墙为何阻不了“毒奶粉”?
据广州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告诉记者,新西兰乳粉出口要经过生产企业检测、海关商检,中国海关检验检疫,以及最后中国进口方企业的质量检测。
那么为什么四道检测程序仍然制止不了“毒奶粉”的流入呢?
据恒天然CEO西奥·史毕根斯介绍:“当浓缩乳清蛋白粉作为原料来使用的时候,通常不进行相关的检测,但是当这个原料进行半成品加工的时候,工厂才会对它进行检测。”这也就为什么去年5月份生产的奶粉原料直到今年3月才被检测出遭受污染的原因。
宋亮说,目前不论是在新西兰、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肉毒杆菌均不作为奶粉常规检测项,因为在之前几乎没有发现过乳制品原料中会含有肉毒杆菌这种成分。
中国农业大学[微博]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也指出,目前全世界乳粉中都没有关于肉毒杆菌的限量标准。
“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标准,有1个肉毒杆菌和1万个肉毒杆菌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前者可能没有关系,后者则会致死。同时有了标准,才有索赔的依据。现在消费者找到企业,企业可以说,这个没有标准,你让我怎么赔?”宋亮表示。
洋奶粉最好的时光已过? 国内奶企短期仍难撼其地位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后三聚氰胺时代,是洋奶粉们在中国市场上“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肆意的涨价,供不应求的市场,唾手可得的暴利……作为多家奶粉企业供应商的恒天然,开始将更多的加工厂布局在中国市场,多美滋则恨不得将其研发的力量一股脑搬到中国。
而近日,再次出现的洋奶粉质量问题——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以及突如其来的反垄断调查和6.7亿元的天价罚单,将洋奶粉们从天上拉回人间。
有分析认为,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在为中国乳业的整合铺路。但业内资深人士指出,洋奶粉短期内会受到影响,但这可能并不会影响到未来3-5年的中国奶粉市场格局。
“五年黄金期”谢幕?
自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国内奶粉品牌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损毁殆尽,而洋奶粉凭借高质量和此前积累的品牌效应,几年间大幅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占到了国内奶粉销售总量的半壁江山。2008年到2013年,是洋奶粉在中国度过的“黄金五年”。
AC尼尔森此前公布的《2012年全年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385.18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和7.7%,合计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近半市场。
与此同时,我国还在不断从国外进口奶粉。最新一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44.5万吨,增加了24.8%,其中新西兰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奶粉来源国,占进口奶粉总量的83.3%。进口奶粉的均价同比则呈下降态势。
国内品牌的奶粉虽然在这五年之中也试图敲开消费者的心,希望收复失去的市场。但似乎这并没有对洋奶粉们造成压力,相反促成了他们的轮番涨价。
这在2012年尤为突出。多家洋品牌奶粉在这一年之内,以成本上升、配方调整或改换包装等理由,轮番多次上调产品价格,涨价的频率和幅度都让消费者惊呼。洋奶粉在中国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进一步得以强化。
史上最重罚单
就在洋奶粉们“肆意淘金”之际,发改委开始盯上了这些企业。作为国产超高端奶粉品牌,合生元在6月底接受发改委反垄断调查,而后,更多遭调查的高端奶粉品牌浮出水面。
8月7日,发改委宣布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业因违反反垄断法,共被罚约6.7亿元,这是我国反垄断史上开出的最大罚单。惠氏、贝因美、明治等3家企业因配合调查、提供重要证据,并积极主动整改而被免除处罚。
其中美赞臣涉嫌操纵奶粉价格,遭发改委罚款3300万美元。美赞臣称,不打算对此提出抗辩。缴纳罚款后,公司每股全年盈利将减少12美分。但美赞臣重申了2013年的利润预估,称扣除一次性项目之后,每股能盈利3.22至3.30美元。
恒天然随后也公开证实,中国发改委对其罚款90万新西兰元(约合464万元人民币)。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表示,上述企业都存在对不遵守其规定价格的经销商进行罚款、扣除返利或停止供货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与交易相对人达成并实施了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的垄断协议,构成了价格垄断,违反了《反垄断法》。
截至目前,被调查的企业都已纷纷宣布下调有关奶粉价格,降价幅度在3%至20%不等。
不仅如此,洋奶粉的质量问题也逐步浮现。近年,美赞臣、雀巢等一线洋品牌奶粉曾多次被曝出金属污染、碘超标等事件;雅培、多美滋等知名洋奶粉也曾经陷入的“虫子门”,加之恒天然此次的“毒奶粉”事件,洋奶粉在中国的质量危机越来越严重。
中国政府方面也采取了相对强势的态度,新西兰贸易部长蒂姆·格罗泽在8月4日表示,中国在得知新西兰恒天然乳粉检出致命细菌后,已停止进口所有新西兰奶粉。
短期内地位难撼
在洋奶粉遭遇麻烦之时,国内奶业则试图走出低谷。
6月初,一场由工信部推动的中国奶粉企业的收购重组拉开帷幕。《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建设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行婴幼儿配方乳粉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等措施,同时两年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集团。
不久,蒙牛发布公告披露,以124亿港币(约合人民币99亿元)的价格收购奶粉企业雅士利。这一笔中国乳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案例,也拉开了中国乳业新一轮的整合大潮。
但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国内奶企尚难撼动洋奶粉的地位。
“在短时间之内,政府的各种政策和‘毒奶粉’的事件肯定会对洋品牌在国内的销售造成影响。”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但这一系列的事件并没有对洋奶粉造成根本上的动摇,国内奶粉市场的格局也不会因此发生较大的改变,未来的三至五年间,洋奶粉在中国的市场还将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在王丁棉看来,中国的奶业企业已严重透支了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企业自身也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改革,加之目前各家洋奶粉在受到打压之后调整价格,这反会促使更多消费者购买洋奶粉。
“毒奶粉”事后:消费者索赔或有难度
8月5日,新西兰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Theo Spierings)现身北京。紧急从欧洲赶来,他的主要任务是“扑灭”恒天然问题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烧的一把大火”。
但是在一个多小时的说明会上,恒天然方面多次强调企业的公众责任,强调肉毒杆菌在超高温和酸性环境下会被杀灭,但始终没有任何一句话与“赔偿”二字沾边。
2008年年底,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在政府相关部门主导下,中国乳制品协会牵头22家涉案企业集体出资11亿多元,其中9亿多元用于对患病婴幼儿当时治疗和赔偿的现金支出,其余2亿元则成立了医疗赔偿基金,作为对毒奶粉事件近30万名被确诊患儿的善后措施。
再次发生的“毒奶粉”事件,恒天然应该如何“善后”?而此次涉及甚广的各家企业,又该如何承担起对消费者应负的责任?
集体态度:未提赔偿
对于这次“毒奶粉”事件的处理,始作俑者的恒天然,其CEO西奥·史毕根斯如此表态:“第一点就是确保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第二点要迅速地与客户、监管部门一道解决这项问题,目前我们正在这么做;第三积极有效地和客户和监管机构一道确保公众健康受到保护,目前我们也正在这么做。”
其它受“毒奶粉”事件波及的企业,还包括娃哈哈、多美滋、可口可乐、牛栏牌、雅培等多家知名公司。截至记者发稿时为止,上述公司基本上都开启了召回的机制,对于尚未流入市场的问题产品有的采取隔离,有的进行销毁。
但是对于赔偿,所有企业却都只字未提。
在上述因三聚氰胺事件而成立的医疗赔偿基金中, 22家涉案企业的具体出资额度,这笔赔偿金的运作情况,在基金成立的3年之内都没能对外公布。外界基于该基金种种不透明的操作情况,将其命名为“谜基金”。
直至2012年年中,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才就三聚氰胺毒奶粉赔偿金运作事宜发布公告,称截至当时,除去168名不愿意领取一次性赔偿金的患儿外,全国总计279056名患儿领取到一次性赔偿金,共发放赔偿金60473万元,剩余赔偿金及利息621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产生了较大的赔付额度,是因为三鹿等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已经给不少婴幼儿造成了各种伤害。相比之下,此次“毒奶粉”事件发生后,尚未出现食用涉及到肉毒杆菌的产品而产生伤害的案例。
中国消费者协会新闻部的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暂时还没有接到食用上述奶粉不适或是受到伤害的投诉,消费者更多的是来咨询相关信息,包括有关召回的最新消息以及关注自己所购买的奶粉是不是问题批次等。
据悉,消协目前对事件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是否有新的涉事企业出现,召回措施的开展以及消费者的反应。消协也在做一些工作,包括准备给消费者提供有关的法律和咨询方面的支持,但就消协职能而言,这也不算是特殊举措。
赔付或有难度
根据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其第96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二款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这一规定,配合《侵权责任法》第47条“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任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完善了食品安全引发的法律责任制度。
十倍赔偿的标准,从赔偿金的角度迫使食品生产销售厂家,尽量保证食品的安全问题,也为受害者提供了请求赔偿的依据。但在法律人士看来,目前想要向上述企业要求赔偿并不容易。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游云庭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发生问题,最大的损失是身体健康受损,产品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即便支付也是杯水车薪。
“消费者法律上取得高额健康损失赔偿的难度较大,即便食用奶粉后出现问题,要证明问题与奶粉质量存在关联,还要付出较多时间和精力进行举证。”游云庭表示,“同时,我国法律目前的判赔标准是‘填平原则’,即只能填平受害方的损失。法院会判赔消费者相应的损失,也会给予较低的精神损失赔偿,但总体比较保守,而且实践中,很多间接损失无法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