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素史克:以药养医潜规则牺牲品

2013年07月16日 04:19  证券时报网 
(图片来源:证券时报网) (图片来源: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李雪峰

  从长沙警方6月28日首度公开披露葛兰素史克(GSK)涉嫌经济犯罪,再到公安部7月11日在其官网发布立案调查公告,GSK中国行贿事件正在进一步发酵。

  在GSK之前,鲜有遭公安部挂网督办的跨国药企,而随着长沙、上海、郑州等地警方的联合行动,GSK的诸多涉案细节也逐一浮出水面,包括以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的形式实施经济犯罪,甚至还涉嫌性贿赂。

  而GSK此举的直接结果是,最终流入消费者手中的药品价格暴涨10倍,GSK将绝大部分行贿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在药品价格虚增的同时,GSK还深深触痛了国内“以药养医”的毒瘤。从这个角度而言,以副总裁兼企业运营总经理梁宏等为代表的GSK中国“四驾马车”被警方带走似乎大快人心。

  然而GSK绝非首家在华涉贿的跨国药企,不过是重蹈其他药企的覆辙。而在以药养医的扭曲式商业规则彻底根除之前,GSK也绝不可能是最后一家涉贿药企,毕竟通过利用潜规则比单纯的营销更易实现商业上的回报。每一个跨国药企在制定中国地区营销策略时心里都有一本账,其实质是与中国监管部门玩躲猫猫游戏。若非公安部门介入,GSK的游戏无疑会继续进行下去。

  但公安部门的铁拳出击是否会触动上述游戏的核心,答案并不明确。在2005~2006年期间,药监及公安部门曾针对医药商业贿赂实施严打行动,意在捣毁医药贿赂的产业链,但最后收效甚微,带来的却是当时医药行业的整体低迷。

  同样,GSK被警方立案固然是罪有应得,但它客观上也是行业潜规则的牺牲品,在现行的规则之下,不管是跨国药企“入华则贿”还是本土药企纷纷行贿,潜规则所形成的行业潮流绝非单个企业所能逆转。

  医药行业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垄断行业,GSK也并非寡头垄断企业,不过非垄断企业大量利用潜规则之后实际上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垄断,并且这种垄断无孔不入,产生的成本转嫁效应更为明显,下游消费者的负担因此越来越沉重,这大约也是中国的药价越调越高的重要原因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湖南高院:曾成杰死刑执行当日已公告
  • 体育足协查津辽疑似默契球 初步认定不消极
  • 娱乐曝鲁豫爱上总裁新欢 与初恋30年情断
  • 财经金价再度暴跌中国大妈有些不安和不解
  • 科技三大运营商4G牌照最早9月发放
  • 博客代理律师:驳唐慧女儿自愿卖淫谣言
  • 读书江青曾给叶群列举一大串"仇人"名单
  • 教育防性侵片爆红 “不要啦”成流行语(图)
  • 马光远:中国经济正式告别八时代
  • 叶檀:为地方政府说公道话
  • 连平:三个步骤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金岩石:新股开闸如悬壶置顶
  • 张卫星:我把父亲的股票全部强制平仓
  • 管清友:经济政策必须稳中有为
  • 洪平凡:各国央行骑虎难下
  • 叶檀:欧元崩溃论惨败
  • 王东京:出现亿元家电骗补并不奇怪
  • 张化桥:我怎么成了一个影子银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