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强
日前,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在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这意味着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方案已经启动。探究尚德破产的背后,有的人指责政府干预过度,有的人指责董事会不司其职,使得施正荣私欲熏心、一手遮天,导致尚德不能正常运转,有的人指责尚德因市场外部环境骤变,使得到期债务不能偿还,凡此种种,导致尚德走投无路?
昔日的光伏标杆如今成为“产能过剩”的牺牲品,尚德的命运无疑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企业不能将做大做强的牌全部押在政府的扶持上。
多元化资本并非神话
无锡尚德的破产重整显然出乎创始人施正荣的预料。当无锡尚德于3月4日晚间宣布施正荣不再担任董事长一职的第二天,施正荣就发表了措辞强硬的个人声明,指责董事会解除其职务的行为是错误且非法的;坚信如果没有他,国内相关银行不会给无锡尚德提供贷款,无锡政府不会答应由此导致的无锡尚德的破产。
应当承认,无锡尚德的迅速崛起,施正荣一度成为中国的首富,是政府对光伏产业实施扶持政策的结果。正是因为有类似迅速崛起的开局,业界当初对于在光伏产业的“淘金”才趋之若鹜,力图从中分一杯羹。反观这种现象,那实际上正是中国商业传统中在官商经济的巨大诱惑面前是否选择“与官做”的考验。抗战时期的恒通钱庄坚守“不与官做”的原则,无疑看出了其中蕴含着的极大风险。如今,虽然政府对特定产业的扶持不能简单地与官商经济画等号,但是在获得特权或者政府扶持后日益脱离正常的市场竞争,对市场信息失去应有的敏感,对风险的判断力退化等所谓的“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则是一样的。
一方面,与计划经济不同,政府对特定产业或者经济行为进行扶持的力度和可持续性取决于对市场规律的偏离能够走多远;另一方面,企业家借助政府扶持,为做大做强企业进行的资本腾挪一旦形成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就会有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多元化资本之间的平衡总有个时间节点、指标限度,市场规律的作用就会顽强地表现出来。事实上,无锡尚德破产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金融界对公司失去了信心,是资金链断裂的结果。尽管中国贷款机构对于偿债安排和条款通常较为宽容,但海外债权人就不会那么好说话。
施正荣这时候如果还在打政府扶持的牌,那他真的是忘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只要他还不能做到“绑架”政府的地步,他也不可能重视市场规律,以至于事态发展的糟糕程度超出其预料。按照资本的游戏规则争取利益的最大化,或者将无法回避的损失降至最低,才是最佳选择。
警惕市场“阿斗”悖论
对特定产业、特定行为进行扶持作为一种国际惯例,自有其存在的理由,然而其中总有“阿斗”现身。对于企业来说,在寻求或者利用政府扶持时极有可能陷入一种“阿斗”悖论:原本具有“阿斗”基因,根本扶不起来;一些不是“阿斗”的企业在政府扶持中“乐不思蜀”,反倒真蜕化为扶不起来的“阿斗”。
政府扶持中容易出现一种投资潮汐现象,缺乏技术支撑寻求政府扶持反而更容易在其中受到冲击。从现象上看,欧美等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调查”是导致尚德破产的大背景;而从本质上看,行业内的恶性竞争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才是其真正的死穴。一方面,政府扶持使得投资者一哄而上,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当形势骤变,均争相降价出逃,由此形成一种典型的潮汐现象。另一方面,这种潮汐现象又是在同质化竞争中进行的,尚德在技术上并没有完全过关,同样陷入被人诟病为“一个毫无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原料、技术、市场等“三头在外”,即使尚德足够强大,在竞争乱象中也难以突围。
面对由政府扶持拉动的资源流动,意志薄弱者极容易产生觊觎心理,欲豁难平中难免受到相关利益主体的排挤。据尚德内部披露的信息,尚德的管理原来就不尽如人意,如果说这与施正荣能力结构中存在着的短板有关,不如说他在“尚德”方面存在瑕疵。其不愿以个人财产为担保换取银行贷款以解尚德的燃眉之急固然无可厚非,但在道义上已经无法以“身正”而正人。尚德董事会突然“解除”施正荣董事长职务,就是为了启动对其涉嫌关联交易的内部调查。
消除寄生惰性
在市场环境下,既然存在着一种政府扶持的“阿斗悖论”,那么企业家面对政府扶持的诱惑,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则是必要的。即使不考虑政府官员的腐败,与其在抢食政府扶持的蛋糕中弄得身不由己,不如凭着自己的实力,按照市场规律循序渐进。至少在政府扶持的周期调整之前,就与之进行适当的切割。强调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首先,技术瓶颈终究要靠技术来解决,受扶持的企业应当给政府扶持一个合格的答卷。受全球太阳能基金5.6亿欧元债券欺诈案的影响,去年8月尚德危机已经开始爆发。施正荣依然如故,一有问题就给能够提供扶持的“大领导”发短信,“领导被搞得很烦”。这作为科技含量本来应当很高的新兴产业中的领军人物,是不应当出现的问题。欧美的“双反”使得国际市场受阻固然情有可原;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太阳能的利用是不是真的突破了技术瓶颈,以至于到了足以商业化的程度?当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支持光伏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尚德有望在重整中以新的形式存在;然而,如果在科技创新上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利用政府扶持继续趟浑水,将很难得到民意的认可。
其次,分享政策红利最终要以适应民生需要为要务,回归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本真。企业的健康发展当然离不开政府正确产业政策的扶持,与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非对政策红利视而不见,而是说不要依赖政府,更不能把政府扶持的优惠当作唐僧肉。如果把政府扶持下的银行授信当作提款机,把摊子铺的过快过大,进行概念操作,那其实是在恶意投机或者圈钱。政策红利是应当服务民生的,但政府并非铁板一块。由于地方利益“诸侯经济”的存在,政府扶持有可能成为地方官员追求政绩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那就难逃官商经济的窠臼,对民生反而有害(譬如把污染留给国人)。
再次,创业者在实际控制面前必须告别政治化操作,绝不能发了财失了人心。施正荣以5年的时间成为“中国首富”,所起到的“带头”作用实在不容人们恭维。当金纬接任CEO一职,与施正荣的矛盾激化后,以“一名普通无锡尚德员工的呼声”为名的公开信在各大网站被大量转载,要求“开除金纬”,这很难排除施正荣一方背后操作的嫌疑。
众所周知,施正荣更大的政治操作似乎以为抓住了政府的软肋,认为无锡尚德的破产将把众多上下游企业和多家上市公司拉下了水,政府不敢坐视。然而,这种把自己的寄生性当作博弈权衡的做法,应当为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所不齿。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