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味千被指危机处理彻底失败 下半年可能亏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7日 08:09  新华网
味千门店  资料图

  味千拉面系列观察之十七 ——

  味千被指危机处理彻底失败 下半年可能亏损

  编者按:记者在成都市高新区石羊场调查发现,种种迹象显示,位于石羊场的味千经营场所就是其川渝加工中心,但味千员工表示仅是配送中心。而在当地工商、质检、食药监等管理部门调查后发现,均没有任何与味千相关的记录。业内人士称“味千实际上是败给了自己”,味千虚假宣传和对此闪烁其词的态度重创了品牌形象,也消减了消费者的信任度。上海餐饮协会副秘书长金培华表示,预计下半年味千恐陷入亏损泥潭。

  味千加工中心现身成都

  据知情人士说,目前味千成都加工中心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石羊场。无独有偶,味千在网络招聘时,曾多次留下同一个地址—石羊场新加坡工业园南二路5号。招聘职位多为生产、物流方面工种,与加工中心所需的职位基本吻合。这是否是味千成都加工中心所在地

  8月12日,记者前往成都市高新区石羊场实地调查。

  当天中午,在搜寻两个多小时无果后,记者来到位于新园大道10号的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分局石羊派出所。

  该所一位民警表示,辖区内确有一家味千拉面加工点,但没公开挂牌。“出派出所门口,往前走一小段路,右拐有一个停车场,进入停车场再往里走有条小巷子,右边的一排平房就是味千加工点。”该民警告诉记者。

  停车场入口处的门卫室,大门敞开,空无一人。一把印有味千商标图案的遮阳伞斜靠在门卫室的后墙上,伞面积满厚厚的灰尘。

  几位从门口路过的环卫工告诉记者,这家面条加工厂,已生产好几年。“里面那排平房就是味千的面条加工厂。”一位年纪稍大的女环卫工肯定地说。

  记者往停车场深处前行约五六十米,右手边就是那排平房。平房紧锁,大门旁边搭建了一个十分简陋的棚子,周围全是散落的废弃物,如同一个垃圾场。这让记者很难跟味千拉面高档快餐的形象联系起来。

  再现瞒报门 成都加工中心从未报工商质检药监

  8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成都市高新区石羊工商所。该所工作人员通过内部系统查询后告诉记者,没有查询到辖区内任何有关味千的登记注册记录。当工商人员前往该加工中心时,这里已大门紧锁。工商人员表示,他们将进一步调查。不过,据参与检查的工商人员透露,经询问园区物管后确认,这里就是味千拉面的加工中心。

  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监管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味千拉面方面没有向该局提出申请许可。

  于是,记者又来到成都市质监局,该局食品处相关负责人查询资料后告诉记者,目前,在成都市高新区石羊场,没有味千提出申请的任何记录。

  味千被指危机处理彻底失败

  与蒸发的巨额市值相比,味千面临的更大难题是品牌受损。“骨汤门”之后,味千店内的客流持续降低,有外资分析员指出,近日味千在内地的销售仍未有止跌的迹象。此外,这种影响还蔓延到味千的其他产品身上,“骨汤门”之后,味千拉面的袋装面也出现滞销,商家不得不实行“买一送一”的促销。而“骨汤门”带来的销量下滑短期内并不容易消退,法巴银行指出,预料味千店面的销售额会一直下跌,“到明年下半年才有望恢复”。

  “味千实际上是败给了自己”,在业内人士看来,味千虚假宣传和对此闪烁其词的态度重创了品牌形象,也消减了消费者的信任度。法巴银行指出,虽然“骨汤门”不涉及食品安全,但其危机处理明显不及在肯德基“苏丹红”事件中的百胜。

  下半年恐陷亏损

  据记者走访了解到的情况,上海几大主要商圈的味千客流量至少下降了一半。而面对每日高额的成本消耗,味千恐难长久支撑。味千2010年年报的数据显示,味千人力成本占营业额比例约为17.6%,租金占营业额约13.2%,存货成本占营业额约30.8%,折旧成本占营业额约5.4%,其他包括水电、广告、特许费等成本开支占营业额12.3%。汇总后,去年所有成本开支占营业总额的近80%,也就是说,一旦营业额下降20%,很可能陷入亏损。而上海餐饮协会副秘书长金培华告诉记者,今年餐饮业人力、租金、食材等成本直线上涨,餐饮企业成本压力极大。味千此刻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如果现状得不到好转,预计下半年味千恐陷入亏损泥潭。

  此外,“骨汤门”事件也打乱了味千在中国内地的拓展计划,“已经暂停了开新店计划,目前正在进行网上的宣传、店面宣传、对员工的培训,以便更好应对顾客质疑及对原料供应做整体排查等工作。”上述上海味千内部人士称。

  大品牌频频失信 凸显监管失职问题

  由于监管不力,加之相关法律法规缺失、配套处罚措施不完善,让一些企业钻了空子。由于企业违法成本低,处罚往往是九牛一毛,难以起到惩戒作用,使得一些大品牌、洋品牌自恃强势而罔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是有恃无恐地失信于社会。

  监管不力,当然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在很多地方,那些大品牌、洋品牌都是当地的重点企业、纳税大户,都会受到地方上的特殊保护和照顾。于是,监管形同虚设,猫与老鼠“和平共处”,甚至,当违法者被媒体曝光了,有关部门还会出面庇护一下。当然,我们更不能排除一些执法机构“养鱼执法”,从中渔利。

  大品牌失信,监管失职,两者互为因果,导致恶性循环。面对监管的失职,如果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那么,“××门”必然会层出不穷!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