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港市预测吉利或发新股 运营能力考验李书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31日 00:01  21世纪经济报道

  骆晓亦 香港报道

  核心提示:信达国际研究部董事彭伟新分析认为,吉利18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偏贵,沃尔沃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市值几乎每年都在掉价。吉利收购后,未来一段时间还需要承担已售车型的维修等负债,可能在短期内用公股发行一部分新股获得融资。

  或发行新股融资

  3月30日下午,吉利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收购沃尔沃过程。作为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车的母公司,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的相关信息,已经在香港资本市场引起反应。尤其是在内地舆论普遍为这笔合算的买卖欢呼时,有香港专业人士表达了不同的声音。

  信达国际研究部董事彭伟新分析认为,“18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偏贵,沃尔沃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市值几乎每年都在掉价。吉利收购后,未来一段时间还需要承担已售车型的维修等负债。

  “有香港专业公司估计,沃尔沃实际市值约为15亿美元。”彭伟新透露,但是这个品牌和生产团队,包括分布100多个国家的2000多个销售网点,以及相应的知识产权等平台,都值得吉利买下来。如果开拓好沃尔沃在中国的潜在市场,并使吉利获得技术渗透,未来双方可以实现双赢。

  目前吉利的香港上市公司并没有公报有参与此次收购,收购前后吉利汽车的股价波动亦没有明显变化,此次吉利集团收购,对上市公司的业绩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影响。但是吉利筹够钱完成收购后,为了还贷很可能将股权内部出售给吉利香港上市公司。

  为便于收购,吉利专门组建了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来承担本次收购的主体工作(下称吉利万源),吉利万源总注册资本达71亿元人民币。彭伟新分析,香港的吉利汽车可能在短期内做一个配售或用公股发行一部分新股获得融资,以向吉利万源购买部分股权。目前吉利集团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市值300多亿。

  盈利取决于中国销量

  会花多少成本用于沃尔沃在中国的推广,吉利暂时没有透露,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会利用吉利已有的销售网络迅速拓展沃尔沃在中国的市场。

  据吉利此前公布的规划,在成功收购沃尔沃后,将在国内建立年产能力约30万辆车的新工厂,使沃尔沃汽车的全球年产量提高近一倍。但是国内建厂组装确实是降低成本的一大要素,但从工厂选址,建生产线到销售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吉利完成收购的全部交割,最快也在今年的第二季度末。“若单纯依靠中国的低制造成本,吉利想在明年就盈利比较仓促。”交银国际汽车分析师尹国辉亦表示,短期内沃尔沃要实现扭亏,必须先通过进口车拉高中国的销量。

  去年中国市场汽车销量超过1000万台,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汽车年销量最大国。但是目前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只有每千人100辆左右,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每千人五六百辆,也大幅低于日韩等国。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巨大增值空间将为沃尔沃拓展中国市场提供机遇。

  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会不断提高,尹国辉分析,随着经济的复苏,沃尔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也将提升销量。

  不变策略是暂时的

  李书福曾表示,收购交易完成后,将执行“三不变”原则,即生产地点、经销商网络、产品质量品质不变。根据预测,未来5年沃尔沃目标全球销量100万台,超过一半会在国内销售。以中国市场目前年销量1000万辆估算,未来沃尔沃达到5%的市场占有率并非不可能。

  沃尔沃轿车的总部将仍然设在瑞典哥德堡,在新的董事会指导下,沃尔沃轿车的管理团队将全权负责沃尔沃轿车的日常运营。吉利集团还将保留沃尔沃轿车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

  “不是关掉海外所有的工厂,也许大部分会转入中国。”彭伟新表示,一定期限后,随着市场的动态发展,吉利的策略会根据市场变化而调整。但是部分零部件由于需要福特的技术支持,移入中国生产成本反而高,会继续留在海外。

  目前中国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比欧美国家要低40%左右。即使大部分车转入中国生产,也不会影响沃尔沃的品牌。“中国产的汽车外销的逐年增多,出现的问题并没有丰田多,说明在哪里生产并不会削落品牌影响力。”彭伟新分析,中国市场是让沃尔沃获得可持续性盈利最主要的因素。

  对于吉利来说,即使沃尔沃短期内盈利,并不会对吉利汽车盈利有明显的影响,更关键的是能够把沃尔沃的高端技术应用到吉利汽车上。彭伟新说,吉利若不收购沃尔沃,至少需要5到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发明技术,发展高端汽车。沃尔沃相对成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若能成功渗透到吉利汽车,将外吉利带来长远的收益。沃尔沃遍布10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也有助于吉利汽车扩大海外销售网络,刺激吉利的海外出口市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