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吉利版沃尔沃或面临考验 专家称海外并购需磨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9日 20:11  中国新闻网

  

  3月28日, 据沃尔沃汽车公司发言人27日说,中国吉利控股集团和沃尔沃有望于28日晚9时在瑞典签署正式收购协议,这桩中国民营企业最大的海外汽车收购案将尘埃落定。中新社发吴芒子 摄

  中新网杭州3月29日电(记者 赵晔娇 实习生 倪幼杰)“吉沃恋”终于修成正果,吉利最终开出的彩礼钱是18亿美元。记者调查发现,在消费者心中,最大的担心莫过于一辆被国产化的欧洲高档轿车,能否在质量上依旧“阳光灿烂”。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史晋川回应表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仍需磨合。2991221

  沃尔沃被国产化 消费者重点关注质量

  为了获取沃尔沃工会的支持,吉利将保留沃尔沃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不过,这一规定并不意味着吉利今后不会在国内建立新工厂。有人透露,新厂的地址已经选定北京,这一工厂将年产30万辆。

  此外,吉利承担起了沃尔沃35亿美元的负债。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对此倒不担忧,他表示:“会在两年内扭亏为盈”。

  基于以上两点,社会上质疑声四起:变为“中国车”后,沃尔沃品牌形象有可能受损害。为了快速偿还债务,会不会在质量上有所动作?

  “沃尔沃轿车的用户可以放心,这个著名的瑞典豪华汽车品牌将继续保持其安全、高品质、环保以及现代北欧设计的核心价值。”李书福曾在多个场合如此释疑。

  那么,消费者会买账吗?记者走访了杭城一家沃尔沃4S店,正在试车的詹先生表示:“吉利是一家从中低档汽车起家,靠销售量生存的本土企业,而沃尔沃是以品质和安全著称的全球品牌。两种不同的企业经营理念很难说未来品质会如何。”

  “如果生产线还在国外,那没问题。如果生产线移至国内,我关心的还是车子质量会不会还跟进口的一样好。”詹先生说。

  记者发现,目前已经有不少网友在网上发帖征集意见:吉利版的沃尔沃,你还敢买吗?有网友回复:“吉利的前进之路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如何管理好沃尔沃?如何处理沃尔沃工厂与员工的关系?管理沃尔沃需要再花多少钱?这些都是摆着吉利面前的难题,现实总是比理想残酷。”

  收购传闻一年 沃尔沃销量不跌反降

  从收购传闻四起到收购成功,正好是一年时间。期间,沃尔沃销量不受传闻影响,不跌反涨倒是不争的事实。沃尔沃中国区CEO柯力士表示:2009年,沃尔沃以近80%的同比增长率领涨豪华车市。

  “沃尔沃在杭州地区的年销售量约为1200台。”杭州一家4S店负责统计工作的戴先生告诉记者,这一年来,随着收购事件的升温,沃尔沃的销量也是水涨船高。今年一季度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5%。”

  然而,说起沃尔沃的未来,戴先生不无担忧:“买高档车的有一定虚荣心,吉利是以低价车闻名的,消费者肯定不希望被别人指着自己的车说:‘这是吉利生产的’。”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史晋川则显得相对乐观,他说:在短期内,这次收购必然对一直在走高端化路线的沃尔沃产生影响,吉利要耐得住。“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新能源、电子商务等新兴经济的转型,对汽车、钢铁等传统行业的关注度相对较弱,吉利要做的就是一个承接的工作,将好的技术、 研发、营销一并接手过来,提升国产汽车工业。”

  “吉利和沃尔沃想要走得更远,还需要一段长长的磨合期。”史晋川同时表示,目前急需解决的就是两方经营层之间的融合,包括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机制、治理机构各方面。“就像是两间完全不同的房间要组成一个家。”

  海外并购成功较少 未来之路何在

  吉利收购沃尔沃,并不是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第一遭。

  来自商务部的消息显示:2007年中国海外并购热潮达到最高点,并购总额达186.69亿美元。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中国市场共发生了66起跨国并购事件,并购总额达129.58亿美元。但由于海外市场已经多有种不确定性,中国具有收购意愿和实力的企业还在伺机而动。

  “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海外扩大生产规模、知名度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方向。从早期收购皮尔卡丹,到最近温商奔赴意大利收购服装品牌,收购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史晋川表示。

  但在海外并购的案例中,最后被真正认为成功的却是少之又少。上汽所控股的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由于经营恶化致使员工持续罢工,引发了劳资冲突;TCL兼并法国汤姆逊以后,赢利下降、市值缩水;联想在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以后,在欧洲的销量下降、排名下滑。

  “收购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实力,包括融资能力,同时提高管理水平,尽量缩小与外企的差距。最后,还需了解国外的法律法规。”史晋川认为。(完)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