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具有深厚技术积淀的国际著名品牌的收购,明媒正娶地获得一个好出身,彻底改变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海外靠‘模仿秀’、‘山寨版’起家的坏形象。以根红苗正的技术渊源,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姜文良
吉利收购沃尔沃已经不再是传闻,而是一宗正在紧锣密鼓而又按部就班进行中的交易。上周末,记者从位于杭州的吉利集团总部再次得到证实。
此前的10月28日,福特汽车(Ford Motor)宣布,指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牵头的财团,作为旗下瑞典汽车品牌沃尔沃(Volvo)的首选竞购方。随即,沃尔沃对福特这一决定表示欢迎。
一小时后,吉利集团积极回应。在公司声明中,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说:“我们很高兴看到与福特的协商取得进展。如果双方达成最终协议,吉利将维护和加强沃尔沃世界级品牌的传统地位,并继续发扬此顶级品牌在安全性和环境技术方面的全球声誉。”
半年多来,双方进行了多次磋商。
此前有传闻称,双方的谈判在如何处理出售交易中某些知识产权的问题上出现紧张气氛。从相关各方相继发表公开声明及声明内容看,双方已经消除了有关原则性分歧,福特与吉利正就沃尔沃收购展开独家谈判。李书福则称之为“充满战略意义的一步”。新华社资深记者李安定撰文称,声明“固化了谈判对象,固化了谈判成果”。
汽车业界一权威人士称,尽管还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但这宗交易如能最终达成,那将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事件。受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打击,全球汽车业深陷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中,而中国汽车企业则有机会参与全球产业重组。11月7日,李书福告诉记者:“这是中国汽车企业的战略性机遇。千载难逢啊!”
舆论内冷外热
最早在今年3月海外媒体透露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新闻后,各种传闻、猜测、质疑就从未间断过。令人颇为费解的是,对于这宗跨国收购交易,海内外舆论明显呈“内冷外热”的鲜明反差。
国内有媒体先是习惯性猜测吉利收购纯属“作秀”、“炒作”,而后质疑“吉利钱从哪里来?”、“福特都经营不好,吉利能玩得转吗?”,甚至还有臆想者断言“沃尔沃的高成本将拖垮吉利”、“吉利的低端品牌形象将毁了沃尔沃”等。
据分析,双方可能达成的最终收购价为15亿~20亿美元。吉利控股在香港的上市子公司吉利汽车总市值不过5亿美元,去年实现净利润8.79亿元。事实上,按11月6日每股2.90港元的收市价计算,吉利汽车总市值达211.35亿港元,约合27.27亿美元。
一个多月前,吉利汽车成功获得高盛旗下一家私募基金约2.5亿美元投资。了解内情的人士明确告诉记者:“吉利收购资金没有问题。而且,海外并购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进出口银行也可以提供资金支持。”
在广泛的质疑声中,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一专家称:“印度塔塔能收购捷豹、路虎,中国吉利为什么就不能收购沃尔沃?别的不说,吉利能迈出这一步,其勇气和决心就值得肯定。”
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当事人和利益相关者,福特和瑞典方面对吉利的收购诚意和能力表示了足够尊敬和高调肯定。
福特首席财务长布斯(Lewis Booth)发表声明说,福特相信吉利有能力成为沃尔沃未来负责任的拥有者,在推动业务前进的同时维护这一瑞典品牌的核心价值和独立性。
据海外媒体报道,双方发表声明后,瑞典副首相、企业与能源部部长Maud Olofsson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于双方的决定,瑞典政府对此表示欢迎,“政府的想法是找到一位有资金和长远打算的买家。中国的市场有强劲的需求,沃尔沃的未来拥有者需要来自这个重要的市场”。“瑞典政府将会考虑向沃尔沃提供欧洲投资银行的贷款担保事宜。”
此前,沃尔沃工程师工会对被收购后的可能命运表现出担心。截至今年6月底,沃尔沃共拥有21000名员工,去年一年裁员超过3000人。
对此,吉利明确承诺,沃尔沃目前的工厂、研发中心、工会协议和经销商网络将得以保留。未来的沃尔沃将由独立的管理团队领导,总部仍设立在瑞典哥德堡。吉利的竞标得到了中资银行的支持。吉利还承诺会增强沃尔沃在增长迅速的中国市场的销售网络和采购商机。
声明显然是经过字斟句酌的,专业、严谨而简明。除了交易谈判的细节,吉利明确回答了各界此前关心的所有核心问题,比如收购后如何整合运营、如何恢复沃尔沃盈利能力等。
海外媒体评论称,“吉利在实现其堪称中国汽车厂商迄今最具雄心的全球化扩张计划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又好又便宜
哥德堡市前市长、社会民主党议员Goran Johansson表示:“我认为这是目前沃尔沃所能遇到的最好的事。中国公司需要沃尔沃的知识,因此我认为交易会进行得非常顺利。”
自吉利决心收购沃尔沃以来,李书福有两个比喻常挂在嘴上:“农村青年爱慕国际明星。描红造句写短文,最后争取拿诺贝尔文学奖。”前一句话可直接解读为沃尔沃值得收购。后一句的解释是,吉利非常有必要收购沃尔沃。
为提升吉利品牌,李书福自2007年起策划史上最大规模的战略转型。吉利转型初见成效,成为最具创新力的汽车企业。如果说前一句表达李书福的战略雄心,那么后者则透露其战略路径。
国际一流品牌、业界领先的安全技术、丰厚的技术和知识产权积累,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沃尔沃的诱惑力大到让任何一家具有战略雄心的企业都无法抗拒,除了巨额亏损。这是吉利脱胎换骨,进行全球化扩张的大好机会。
收购沃尔沃是自主品牌加速全球化扩张的重要途径。
据称,当年福特买下沃尔沃花费64.5亿美元,其后又投入数十亿美元,加之此前积累,沃尔沃以100多亿美元形成了丰厚的技术积淀。本刊学术顾问、北京大学教授路风告诉记者:“专利技术是一方面,欧美企业至少有高达70%以上的非专利技术知识,还有依附于高素质员工的缄默知识。而这些往往是他们保持产品品质和竞争力的核心能力所在。”
沃尔沃的软肋是盈利能力不足,原因是高企运营成本遭遇销量下滑。而吉利的核心能力在于领先业界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对中国汽车市场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据悉,吉利未来运营沃尔沃的战略安排很明了,瑞典哥德堡总部进行全球制造、营销,在国内新建一个沃尔沃基地,以看家本领造好车、卖低价。
购并的一个成功基础在于资产及资源的互补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分析称,通过收购,中方企业可以提升自己的品牌与技术,提升管理、运营水平;外方也可以借此进入中国市场,享受中国经济增长、市场规模扩张的蛋糕,两方面相得益彰。
通用等欧美企业的没落表明,全球汽车业的未来在于又好又便宜。而李书福的吉利模式嫁接沃尔沃优势,无疑是一条可行路径。风险和机会都在于产业链资源的整合。
英雄要问出处
10月20日,年内第1000万辆汽车下线,有关部门终于补办了去年就准备就绪的隆重庆典。这肯定是个值得铭记的数目,然而,脸上的兴奋难掩内心的尴尬:技术哪里来的?自主含量有多高?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分析称:“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汽车业走了一条‘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在市场被外国汽车品牌瓜分殆尽的同时,换来的技术始终拿不上台面。我们只分享到了汽车工业带来的一小部分好处。”他给出的政策建议是,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扶持民营汽车企业的发展。
千万辆仪式上,工信部主管苗圩副部长为此提出了汽车强国的三个标志条件: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知名的世界企业和品牌;要学会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并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要掌握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然而,原则前提只有一个,创新而且自主。
的确,中国汽车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参与世界汽车竞争的格局中,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门发挥了重大的促进、推动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等负责汽车产业和相关核心零部件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更是呕心沥血地积极培育,支持自主创新,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自己。
今年年中,工信部破天荒为一家民营企业举办了自主创新的主题经验交流会,这家民营企业正是吉利集团。这些经验则来自吉利乃至业界一次次“一出去就挨打”的教训。
“中国汽车业需要尊严。”李书福告诉记者:“从更深的层面讲,吉利通过对具有深厚技术积淀的国际著名品牌的收购,明媒正娶地获得一个好出身,彻底改变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海外靠‘模仿秀’、‘山寨版’起家的坏形象。以根红苗正的技术渊源,产品不但进入第三世界,而且堂堂正正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路风教授告诉记者:“自主需要多层面共同努力。企业要做的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创新,积累内生的技术能力外,当务之急在于政府方面,如何提高工业规划甚至工业行政能力。”
当今世界,很少有一个产业像汽车业这样,既是创造国家财富的永动机,更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保证。在中国试图成长为汽车强国之前,有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甚至韩国、印度等从正面创造了经验,也有墨西哥、巴西、加拿大等从反面验证了教训。
由此看来,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深远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这宗交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