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产经 > 通用将悍马品牌售给四川民企 > 正文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日说,已经和中国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协议,向后者出售旗下著名越野汽车品牌悍马。
腾中重工当天证实,正与通用汽车就收购悍马展开深入谈判。
达成初步收购协议
按照通用汽车的说法,腾中答应保留悍马高级管理层和营运团队,同时计划和通用汽车就悍马车辆总装、关键部件和材料供应的长期合同举行磋商。
声明没有提及具体合同金额等细节。
通用汽车说,预计这笔交易今年三季度末完成,并提请相关监管部门批准。
合同规定的过渡期内,悍马品牌将继续和通用汽车签署车辆制造等合同。同时,通用汽车位于美国什里夫波特的悍马工厂将继续组装悍马,至少维持至2010年。
腾中重工证实这一收购协议。这家公司中文网站上一篇文章说,将在全球拓展、优化悍马的经销网络,“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待开发市场”。
文章援引腾中重工总经理杨毅的话说,腾中重工“将对悍马品牌和产品研发投入资源”。
通用汽车和腾中重工都没有谈论合同金额。
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亨德森1日在通用破产保护申请文件中说,2008年6 月计划出售悍马时,当时估价大约 5亿美元。
路透社分析,悍马身价行情大跌,现阶段能为通用汽车换回大约 1亿美元现金。
悍马的品牌效应
一些分析师说,在某种程度上,悍马车从风光到尴尬,折射出通用汽车甚至整个美国汽车业的荣辱史。
悍马车给人的印象是车体大而重、油耗惊人,可看作美国汽车业的缩影。
按照一些汽车业分析师的观点,相比之下,在小型轿车和经济型轿车生产领域,美国落后于日本和欧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汽车业遭受沉重打击。
不少人看好悍马的品牌效应。
通用汽车北美地区总裁特洛伊·克拉克说:“悍马仍然是一个强势品牌,它出售后将继续得到发展。”
出售悍马品牌是通用汽车重组计划的内容之一。根据重组计划,通用汽车将只保留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和GMC四大核心品牌,这4大品牌汽车销售量占据通用汽车总销量80%。
悍马则与萨博、土星、庞蒂亚克等一道“沦落”为非核心品牌,通用汽车计划予以出售或停产。
■相关链接
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腾中重工是一家民营企业,总部设在四川省成都市,在成都所辖的新津县、双流县的工业开发区,均有其生产基地和车间。主要生产重型机械设备,包括路桥、建筑和能源设备,同时涉足特种车辆生产。
“油老虎”悍马
作为通用汽车著名品牌,悍马车一度风光无限,霸气十足,占据美国汽车文化一席之地。
悍马最先由美国汽车综合公司研制,最初为军用轮式车辆,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美军大量装备军用悍马。1999年,通用汽车将悍马品牌购入,开始生产、销售民用型悍马车。
民用悍马主要包括3种型号,悍马H1、悍马H2和悍马H3,车体重量分别为7600磅(3447公斤)、6600磅(2993公斤)和4700磅(2131公斤)。悍马H1已经于2006年停产。
由于车体过重,悍马车是“油老虎”。先前经济形势好、石油价格低,悍马销售火暴。但受经济衰退、油价上涨等影响,悍马销量持续下滑。2008年,悍马车销售出27485辆,比2007年下降51%。悍马车价格不菲,主要在美国销售。(据新华社)
分析
驯服“悍马”不易
在美国等发达汽车市场,民用悍马的突出卖点是其强大的越野性能和与恶劣环境对抗的能力。然而,悍马性能的强悍依托的是大排量和高油耗,这也是典型的美国车的特征。在高油价时代,在通用等美国汽车企业的产品被迫向更节能、更小型、更环保转型的关口,悍马的品牌DNA、技术DNA都属于小众中的小众,是一种逆潮流的另类车型。因此,中国企业对悍马的收购比印度塔塔对捷豹、路虎老牌豪华品牌的收购市场风险更大。
从悍马品牌近两年在美国本土和全球的销量看,下滑速度惊人。因此,悍马的收购方不但要承担交易涉及的现金,还要考虑所有债务,以及如何尽快使悍马摆脱失血状态。根据双方达成的初步协议,悍马公司总部和生产部门仍将设在美国,公司计划在全球扩大销售网络,其中包括尚未开发的中国市场。这对“新悍马”控制成本、提高竞争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更对收购企业的后续资金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中国,利于收购方的因素也有一些。例如,长期以来,由于悍马在国内价格高昂,而且屡屡被曝成为煤老板等的“坐骑”,其品牌形象被蒙上了一层豪华的外衣。但是,这种浮华、浅薄的豪华缺乏品牌文化的深厚积淀,随着汽车市场的成熟,也存在逐渐失去光环的风险。
腾中重工表示,将为悍马品牌及其研发进行投资,生产更加节能的车型。但是,作为一家没有乘用车研发、生产和营销经验的企业,对乘用车研发所需的天文后续资金要有心理准备。在知识产权保护非常严格的美国市场,真正的创新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此外,企业还要对美国越来越严格的油耗、排放法规有所准备,那意味着研发成本的升级。
从中国汽车企业对海外汽车企业收购的案例看,尤其要对收购达成后劳资双方的摩擦阻力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上汽收购双龙后陷入这方面的泥潭,不得不“断腕”退出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
此外,收购方需要警惕的还有因为不了解当地法规而容易掉进的一些陷阱。例如,工厂如果搬迁涉及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等。
(据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