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证券报:上广电败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1日 07:18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上广电集团总部 摄影/黄俊峰 制图/王春燕

  12年前,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肩负着重振上海家电业雄风的梦想而诞生;12年后,上广电陷入资不抵债的梦魇而崩盘,成为我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

  本报记者 黄俊峰 上海报道

  2009年5月15日,上广电“双雄”——广电电子(600602)和广电信息(600637)股票停牌一个月后公告称,目前由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国资委成立的工作小组已制订了工作方案,方案已获上级相关部门原则同意。

  据中国证券报了解,上海市政府成立的托管小组(对外称工作小组,实为托管小组)进驻上广电已经将近两个月,根据市领导指示精神,制定了挽救上广电“三步曲”,首先注入流动资金,其次进行债务清理,第三进行资产和股权重组。

  液晶五代线成祸首

  上海闵行经济开发区金都路,上广电总部乳白色大楼在初夏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办公大楼后面的停车场,停满了大小数十辆车。表面看去,一切平静如故,丝毫看不出内部隐藏的巨大动荡。

  “现在公司照常上班,跟原来没有什么两样。上海仪电的领导每天都来,好像有两三个,都是托管小组的成员。”上广电内部人士介绍说,解决上广电危机的工作小组由八人组成,上海仪电五人,上广电三人,组长为上海仪电董事长蒋耀,副组长由上广电总裁傅新华担任。

  “就是资金链断了,原来寄予厚望的第五代液晶生产线,不但不能造血,还成了出血点。”广电电子董秘胡志奎说,上广电的第五代液晶生产线拖垮了集团。无论是上广电内部还是业界同仁,大都认为导致上广电今日败局的罪魁祸首是广电NEC有限公司。

  作为上广电运营第五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平台,这家合资公司也是上广电转型平板显示行业的最大载体。从2003年至今上广电在第五代液晶项目上的投资前后超过100亿元,资金绝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

  公开资料显示,2003年底广电NEC获得工行、中行为首的银团首期50亿元左右的贷款,2006年广电NEC增资扩产又获得银团贷款超过20亿元。期间运营费用,到底还有多少借自银行尚不可知。

  据了解,广电NEC液晶五代线自2005年投产到2007年连续三年亏损,总计亏损超过5亿元。原本对2008年寄予厚望,却遭遇了液晶面板价格雪崩而巨亏18亿元。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2008年全年上广电一方面为化解资金危机而焦头烂额,一方面却殚精竭虑地为引进高世代线项目而落实资金,并获得上海市政府的原则同意。在旧债没还的情况下,上广电获得银行贷款难度很大。

  尽管液晶面板项目是压垮上广电的重要原因,但是上广电旗下公司数十,横跨数个行业,绝大多数却都亏多盈少,能够实现“造血”的盈利性资产寥寥无几,行业研究员认为,这亦是上广电败局不可忽视的负面因素。

  烫手山芋无人愿接

  1997年上广电正是从上海仪电分离出来重组而成。折腾了12年的上广电,伤痕累累地回到上海仪电的怀抱,这样的庇护仍为行政主导。如此结局,颇有些造化弄人的意味。

  “按照股权关系,上广电归口上汽集团,现在上海仪电出面托管实际上并非自愿,而是政府指定的任务。”上海仪电下属一家股份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上广电控股股东上汽集团不愿意接手,其他国企也避之唯恐不及,后来市政府指定跟上广电有着历史渊源的上海仪电作为托管人。

  1997年2月27日,上海市政府为重振上海家电雄风而做出关于上海广播电视(集团)公司划出重组方案的决定,把上广电从上海仪电公司分离出来实施资产重组,实行投资多元化,实际上通过资产划拨的方式,把股权分配给上海几家龙头国企。

  最初上广电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上海文广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仪电集团共同持股,注册资本8.29亿元。后来又经过几次增资和股权变更,目前上广电注册资本为人民币34.54亿元。

  其中,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出资21.04亿元人民币,占60.91%;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6.82亿元人民币,占19.75%;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出资2.62亿元人民币,占7.58%;上海文广投资有限公司出资2.03亿元人民币,占5.88%;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出资2.03亿元人民币,占5.88%。

  上述上海仪电股份公司负责人透露,作为财务投资者,包括上汽集团在内的其他股东,无心于上广电的日常经营。自2007年上广电被液晶五代线套牢后,上海国资委曾经跟上汽集团协商,希望上汽能够在资金上支援下上广电,但是碰了软钉子。

  2007年10月上广电原来的两位主要领导徐为熩和顾培柱因年龄关系退休。在任命新领导班子召开的干部会议上,上海市国资委强调,上广电集团董事会工作由大股东方——上汽集团主要领导、广电集团副董事长胡茂元主持。

  但是,事实上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除了参加上广电例行董事会外,对上广电的经营管理基本上不参与。不过,曾经在上汽集团做战略规划工作的人士透露,上汽后期之所以愿意继续增资成为上广电的绝对控股股东,与上汽当年制定的“跑步”进入世界500强计划有莫大的关系。

  “已经注入了10亿元,用来维持上广电尤其是五代线的运营。”接近托管组的上海仪电内部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这笔钱是上海市政府委托上海仪电注入上广电的。

  另外,上海市政府还做了债权银行的工作,要求他们未来一段时间别向上广电逼债,更不能申请司法冻结其经营性资产。

  重组纠葛广电NEC

  5月18日,广电电子最新公告称,控股股东上广电集团提交临时提案,要求公司董事会将“终止定向增发购买五代线股份议案”提交6月2日召开的股东大会审议。

  去年,上广电曾经计划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将五代线资产全部注入广电电子,以打通资本市场融资通道,后来因为证券市场走熊和五代线经营急剧恶化而无限期延后。

  广电电子董事会秘书胡之奎说,重组肯定是自上而下的,上市公司并不掌握具体的进展和详细计划。对上市公司而言,最希望重组能够剥离亏损资产,止住出血点,尽快扭亏为盈。

  广电电子2008年报显示,营业收入8.16亿,同比下滑51.45%,净利润亏损8.55亿。公司参股的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2008年亏损14.3亿,导致广电电子产生2.02亿的投资亏损,为去年亏损的主要原因。亏损9.91亿元的广电信息,同样把糟糕的业绩归咎于广电光电子。

  申银万国持有广电电子150万股流通股,其自营部有关投资经理表示,广电电子和广电信息盈利性资产很少,内涵式增长无从谈起,未来的出路只能是资产重组,有一定的交易性机会。

  据悉,先厘清资产债务情况,后资产股权重组,是上海处理上广电后事的指导原则。而在债务尚未理清之前,不可能贸然启动大规模的股权重组,不过上海仪电向上海市政府提议,为了止住两家上市公司的亏损,工作组将会把广电光电子股权先从广电电子和广电信息中剥离。

  一位参与上广电清产核资的评估机构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现在还处于进场清查资产债务的初步阶段,上海好几家资产评估公司正在日夜加班清理上广电资产状况,光是这项工作可能至少也要一两个月。”

  “最头疼的是如何处理广电NEC,是继续投入还是卖掉,还是引进战略投资者,至今上海市政府还没有给出明确的指示。”上海仪电相关高层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鉴于广电NEC是广电集团债务和亏损的焦点,如何处理它是化解上广电危机的关键。

  去年上海市国资委确认公布的出资监管企业主业目录中,将平板显示器件和上游组件、材料、下游整机业务以及电子与器件业务确定为上海广电集团主业中的核心业务。据了解,上海市政府可能考虑把液晶面板相关资产打包,装入一个新公司,然后通过注资和引资,力保五代线继续运营下去。

  从2006年下半年,上广电开始酝酿与论证第二条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建设。2008年一季度,上海市政府审批通过上广电关于高世代线项目的申请。4月下旬,由广电中央研究院、广电NEC、广电光电子三家公司第一批20多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广电集团高世代TFT-LCD项目技术筹备组成立,初期的项目建设技术准备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上广电原计划要上六代线,但后来竟然提出要上八代线。今年2月,就在上广电资金链断裂曝光,其还在与日本夏普接触,准备收购夏普的八代线,眼下自身难保的上广电不得不放弃上马高世代线的设想。

  “现在不该是讨论上广电未来要如何发展的时候了,当务之急就是还债。在我看来,工作小组该做的只有3件事,那就是处理债务、处理人员、处理资产。”上海仪电集团原董事长张林俭在接受某杂志采访时称,“对于那些有发展前途的优质资产,可以尽快剥离,使其另谋出路。”

  张林俭的这一表态虽然并不代表上海官方的意见,但也透露了上海可能分拆上广电的思路,因此短期内冀望上海再投入重金发展高世代液晶生产线可能性显然不大。

  上海仪电有关负责人称,眼下要着力化解五代线造下的巨额债务,力保五代线不停产,才是工作重心。当然谁都明白,上广电能否起死回生,取决于上海市政府的态度和施救力度。单凭上海仪电一己之力,根本救不了上广电,弄不好还会被拖下水。

  上广电的发展战略是,到2010年收入达到100亿美元,SVA品牌成为国际著名品牌,公司成为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世界级公司。这一战略在上广电内部曾经被称为“做中国的索尼”,如今不过是大梦一场罢了。

  TFT-LCD市场换技术

  远离现实的梦想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介入LCD(液晶显示器)产业,并于2000年在长春正式投产了国内第一条LCD生产线。2000年后,为了占据和控制平板显示产业与技术的战略制高点,以夏普、三星为首的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巨头携技术垄断推行全球扩张,对中国大陆面板企业实施了战略围剿。在国外对手激烈竞争和技术封锁的打击下,国内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产业十多年来的发展艰难而缓慢。

  截至目前,国内正式运行TFT-LCD生产线仅有4条第5代线,一条4.5代线,两条2.5代线和一条5代TFT彩膜生产线。至今,国内仅能生产电脑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用中等尺寸和小尺寸面板产品,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0%,尚没有液晶电视用大尺寸面板的生产能力。与几乎同时起步的韩国和台湾相比,我国TFT-LCD产业存在巨大差距,亟须大力发展。

  京东方与上广电是国内最早介入高世代TFT面板的企业。与京东方直接收购韩国生产线并获得了核心技术不同,上广电通过与外企合资的方式发展其面板产业。2003年11月,上广电与日本NEC合资成立上广电NEC,借助NEC的核心技术于2004年底建成了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条5代TFT生产线中的一条。

  上广电的经历向我们表明,要发展我国的TFT-LCD产业,仅仅单纯依赖与外资合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坚持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首先,要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缺失一直是钳制国内面板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开发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投入,建立产学研技术研发平台。

  二是政府需要加大对面板产业尤其是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建设一批高世代TFT-LCD生产线。一条高世代TFT生产线投资巨大(如一条6代线需要资金150-300亿元),而国内面板企业规模小,投资力量较弱,只有依靠政府的巨额资金支持,国内面板产业才能向更高代线发展。韩国三星在发展TFT初期曾连亏七年,但韩国产业银行始终给予支持,甚至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一次注资上百亿美元。

  三是促进配套产业发展。根据日、韩、台的产业发展经验,TFT-LCD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同步发展的原则,否则,发展是难以持久的。目前,国内面板企业所需关键材料完全依赖进口或外企,整个产业链明显失衡。因此,国家应加大配套产业扶持力度,促进整个产业的均衡发展。

  四是需要促进产业整合。面板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规模优势在该产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日、韩、台等全球领先的面板企业均具备很大的规模,最甚者已拥有十多条生产线。而反观国内企业,均只有一条生产线。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规模小、产量少、成本难以压缩、市场话语权轻。欲摆脱这种不利状况,产业整合是当务之急。无论是内资企业之间的整合还是同台湾企业的整合,只有把规模做大才有可能成为面板市场的定价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天相投顾 赵磊)

  ■ 记者手记 “突而不破”局

  上海国资国企改革30年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978—1992年的“探索启动”,1993—2002年的“先行先试”,以及2003年至今的“突破再探索”三个阶段。至今,上海国资总量超过万亿,而上海国资委监管的48家企业集团目前涉及79个行业。

  第三个阶段的启动以2003年上海国资委成立为标志,提出争取在3年内完成上海国企在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的改革目标。彼时上海国资改革看上去风雷激荡,颇有几分敢为天下先的气势。

  然而随着上海社保大案的爆发和上海电气窝案的现形,上海国资国企股权多元化的突破和探索铩羽。依靠行政力量搭建所谓大型国企航母的形式主义国资改革依然风行上海,成为过去几年上海国企改革的“代表作”。

  上海的做法就是把从事同一类行业的国资企业合并在一个集团之下,打造国企航母,美其名曰“合并同类项”。于是商业航母百联集团,旅游航母锦江集团,食品航母光明集团等“大块头”纷纷出笼。

  上海荣正董事长郑培敏表示,“形式大于内容,有的就是政绩工程”,上广电集团也是历史上合并同类项的产物。这种没有市场化的股权多元化,行政主导的大企业集团战略,最终难以避免大而不强的恶性循环。

  去年9月,上海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上海国资调整方向将从目前过宽、过散的状态向有限的领域进行集中,而相关企业集团主要经营方向相应地从目前的79个行业进行收缩。若干意见强调,今后上海国资改革更加注重“开放性”和“市场化”。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上海GDP增幅16年来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上海市GDP为3150亿元,同比增长3.1%,在东部沿海省份中上海GDP一季度增幅排名最末。

  分析人士认为,危机面前上海国资改革需要更加开放的姿态和胸襟,尽早走出“突而不破”的怪圈。上海国资改革应该突破原有以行政性行业控股公司为主体、国企之间相互持股的旧瓶颈,让市场真正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把手”。(黄俊峰)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