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9日10:27 新金融观察

  创投圈的风口好似早高峰的北京地铁,一个字,挤。想要上车,需要使出“洪荒之力”。上一次,削尖脑袋都没挤进共享单车的班次中,怎么办?无妨,三分钟之后又是一班,这次要共享的是充电宝,没时间解释了,先上车再说。

  新金融记者 韩煦

  资本先至

  没有风口,制造风口也要上。单车的热度尚未消减,新的“风口”又要来了。

  3月31日,移动电源租赁企业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亿元级别的A轮融资,由 IDG 资本、欣旺达领投。此外,充电宝租赁企业北京伊电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对外产品品牌为“小电”)已获得金沙江创投、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跟投的数千万元天使投资。

  一天之内,两家“共享充电宝”公司宣布获得融资,这其中除了融资额带“亿”之外,巨头入局也让这门生意赚足了眼球。紧接着,4月5日消息,充电宝租赁企业“来电科技”已获得2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SIG和红点中国领投,九合创投和飞毛腿董事长个人跟投,系迄今为止行业最大金额。

  要知道,去年单车行业的融资战打得天昏地暗,也尚未达到亿元级别,而真正在融资额度上迈上新的台阶还是在今年年初。而这一次的充电宝,起点早已超越各类“共享家族”的前辈。资本摆出了一副与外界舆论截然不同的姿态,重金扶持之下,是外界普遍不看好的局面。

  毕竟,共享充电宝,怎么听怎么像共享经济黔驴技穷之策,大家都拥有的东西,还有什么值得共享的意义?且不说充电宝作为一种技术不完善时代的“过渡品”而言,将会有多长久的生命力,单就入局者所鼓吹的由线下向线上导入流量的模式还有何空间可为也是一个未知数。当内容创业者们纷纷遭遇瓶颈,试图逃往线下,流量还算得上是值得在意的事情吗?

  技术壁垒

  显然,我们尚未深究何为共享充电宝,仅仅是听见名字就已略觉“无厘头”。但若是静下心来听一听创业者们好好讲故事,会不会像投资大佬们一般“茅塞顿开”呢?

  一位北京的消费者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我之前逛街的时候看到过街店的共享充电宝,就是在商铺的某一个位置摆放着一个类似于小柜子的东西,这个柜子里装的就是充电宝,需要借充电宝的时候,就扫描柜子上的二维码,手机就会跳转到它的微信公众号,然后就可以按照提示进行操作,充电宝可以拿走充,不需要了就在任意网点归还,有一点像现在的共享单车模式。”

  安全性,这也正是大部分用户所关心的一点。

  一位不愿具名的计算机硬件开发从业者坦言:“这种模式风险非常多,短期内还可以接受,但长期并不看好。”她向新金融观察记者解释道:“首先就是安全性的问题,尤其是对安卓这种非封闭系统而言,很容易交叉传播‘病毒’。至少就我个人而言,首选一定是自己带充电宝,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公用充电设备。这就和现在机场、火车站的公用充电桩和无线网络一样,方便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安全隐患。”

  其次,该人士指出,充电宝本身的生命周期也许很短,其最显著的对手就是无线充电,“据我所知,包括索尼、博通、高通,甚至是苹果等许多大公司都在开发无线充电技术,且预计离产品化已经不远,一旦充电技术被革新,充电宝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炒作不休?

  这样看来,关于充电宝的生意,更像是一场转瞬即逝的烟火,重要的是能否抓住这一刻的绚烂。毫无疑问,这一刻的需求是旺盛的。

  来电科技CEO袁炳松信心满满:“大部分充电宝有1斤重,随身携带是反人性的;而用户对充电的刚需、高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共享充电宝存在较大机会。”且不论这种所谓的“刚需”是否真的过硬,即便真的如创业者预期的那样能够成功普及,这将会是一门能带来盈利的好生意吗?

  打着“共享”旗号的生意越来越多,又有多少算得上真正的共享经济?

  “从共享充电宝所描述的模式来看,这就是普通的租赁交易,只不过融入了移动支付,就好似和共享沾边了。”业内人士分析道:“共享经济不是单纯用线上操作来替代人工服务,从滴滴到摩拜、ofo,关于伪共享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神奇的是,越是争论,越是难挡‘共享’的热情。”

  共享经济的主旨,是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轻社会负担,而非像如今这样再投入更多的新设备进来。正如有人评价ofo那样,“从它走出北大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共享经济的范畴。”

  无论如何,“共享”的热度让充电宝甘愿与其“攀亲”,然而在享受了其带来的光环同时,势必也要接受它的不足之处。平均每小时1元钱的收入微乎其微,且入局者多不需要押金,一旦烧钱战如约而至,接下来就是拼耐力的时候了。

  然而,留给充电宝的时间不多了,无线充电技术虎视眈眈,业内猜测很有可能在两三年内迎来技术革新。若是未能在此之前结束厮杀,实现盈利,共享充电宝的命运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责任编辑:戴明 SF006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