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7日21:59 央视财经频道

  99%的人不知道的致富路:养海鸭蛋,一年纯赚200万!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在传统增长方式持续乏力的背景下,海洋经济的总量是稳中有升。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总量达到了646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9.6%。

  广西属沿海地区,北部湾海域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500多公里,海洋资源丰富,特别是钦州湾的内海茅尾海,形状呈倒葫芦形,外小里大,是几条江河和海水交汇的地方。这里海岸线曲折,250多公里,浅海滩涂多,盛产各种经济鱼类600多种,贝类500多种以及被称为“海洋生态调节器”的红树林,面积达3800多公顷。

  那么这些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条件,究竟孕育着什么样的宝贝?又能给当地养殖户带来哪些新商机、新财富呢?来看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广西钦州、北海的调查。

  99%的人不知道的致富路:养海鸭蛋,一年纯赚200万

  在广西钦州市康熙岭镇横山村,有一样特别的宝贝——海鸭。这些主要生长在浅海滩涂上,以小鱼小虾小蟹和蚬、海藻等小海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鸭子,当地人把它们称做海鸭,而这些海鸭产下的海鸭蛋,因为富含蛋白质、钙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等,营养价值超出了普通鸭蛋,目前市场价格是每斤12元,而普通鸭蛋每斤也就5、6元,差不多贵了一倍。

  广西钦州市康绿宝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宝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他现在总共3个鸭舍,一共10800只海鸭,每天正常产海鸭蛋,大约1000斤左右,王中宝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他今年3月份开始第一次养海鸭,9月份第一次上市销售,到现在不到两个月,10800只海鸭,每天产蛋大约6、700斤,每天毛收入有6、7千多元,每月收入大约18万元左右。算下来,一年纯赚200万。

  王中宝说,卖海鸭蛋的收入虽然和原来养鱼虾差不多,但养鱼虾要喂饲料,风险更大,而养海鸭是在浅海滩涂散养,不喂人工合成饲料,所产海鸭蛋是天然绿色产品,风险小。

  这让他十分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而下一步他最希望做的事是去帮扶、联合当地更多的海鸭蛋养殖户,建立起一个统一销售平台,一方面在实体店销售,另一方面通过网络销售,让更多的老百姓都能吃到,钦州产的正宗海鸭蛋。

  如果说农民种地是向土地要收成,那么海岸线上的养殖户则是向海洋要财富。记者在钦州采访了解到,钦州的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养殖业,钦州特产除了海鸭蛋,还有大蚝、青蟹、对虾、石斑鱼等当地海产品。

  而这其中,养海鸭、卖海鸭蛋还不是最多的,当地养殖最多的海产品是——大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牡蛎,这也是广西海洋养殖的一大宝贝。那么,养大蚝的养殖户中又有什么样的能人高手,他们又是靠什么过人的智慧,最终发家致富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养蚝大王”——郑宏明的故事。

  国企员工辞职下海养生蚝:从工资20元年入上百万

  10月27日,当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码头见到58岁的养蚝专业户郑宏明时,他正忙着召集几名员工,将一船新鲜的生蚝,一筐一筐搬运上岸,过秤称重,卖给前来收购的经销商。

  把大蚝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郑宏明,每年都有上百万元的收入,而他本人更是钦州当地养殖大蚝名副其实的领头人。郑宏明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他最初养殖大蚝,是在1989年,那时候他还在当地一家国营水产公司工作,每月工资20多元,为了改善生活,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养蚝。

  郑宏明:那时候养了两年多一点时间,三千块钱投下去,大概差不多,赚的时候,有超过一万块钱赚。

  这1万来元,是郑宏明挣到的第一桶金,他自己也没想到,第一次养蚝,就让他一下子变成了当时很多人羡慕的“万元户”。紧接着,他又投入一万元养蚝,很快又挣了3万元。

  这之后,郑宏明对养蚝的兴趣越来越大,1993年,他干脆辞职下海,承包200多亩滩涂全身心投入养蚝。可没过多久,问题出来了,他发现自家养殖的蚝生长越来越缓慢、个头也是有大有小。爱动脑筋的郑宏明开始琢磨起来。

  “把整个20个蚝连接起来,它这样有生长的空间。”

  经过反复实验,1999年,郑宏明用他这种极具创新的串吊养蚝法,赚到了100多万元利润。这一大发明不仅吸引了国内外养蚝的专家学者和养殖户的关注,而且彻底改变了养蚝的历史。

  产量翻番了,但是又一个新的烦恼出来了,那就是销售跟不上产量增长的速度。原来生蚝成熟后,都是统一加工成蚝干后销售,现在产量大量增加,原有市场的干蚝销售渠道出现了饱和现象。酷爱钻研的郑宏明又该怎样破解销售难题呢?

  2004年夏天,郑宏明在广东跑销售时,看到有人摆摊卖烧烤,他由此得到启发,尝试着把生蚝做成烧烤卖,没想到一推出,不但口味不错,还迅速获得了市场认可。烤生蚝也从广东流行到了全国,鲜蚝变成了市场上的紧俏货,仅广东湛江市这样的一个档口,一天就有50多万斤鲜蚝销往北京上海等城市。

  郑宏明:现在做了烧烤的时候,一天就10车,一车它最少有4万斤,10车就40万啊。每天最少都有几十万斤出去,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以后的十来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郑宏明的养殖业也是一年一个台阶,每年收入都在百万元以上。到2014年,他已经拥有5艘渔船,其中一艘价值1千多万元;在浅海投放了82个养蚝的蚝排,总共养殖面积大约150多亩。但是,也就在这一年,郑宏明遭遇了养耗以来最大的一次灾难。

  2014年的夏天,17级特大台风——“威马逊”卷走了他大量的蚝排和养殖的全部生蚝。

  “我损失800几万,连蚝、连排都不见了。”

  坚强的郑宏明没有被困难打到,他四处筹集资金,凭借自己的养殖经验和智慧,不到两年时间,生意就彻底恢复了元气。并且,为了抵御台风等恶劣海洋天气,他又开始琢磨、研发一种新的养蚝设备,他告诉记者,已经快要接近成功了。

  现在,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郑宏明对养殖大蚝更加信心百倍,在郑宏明眼里,钦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就是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是他继续发展的动力。

  郑宏明: 现在全国各地,都来这边拉那个蚝,就是大蚝的市场可能占半壁江山,最少一半。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副区长 梁莲:“大蚝,我们五年做的规划,大蚝我们这个种植面积,要达到200万亩,那么产量应该达到30万吨,产值超过20亿。”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广西北部湾海域,气候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具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性质的海洋季风特点,年日照1800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21-23℃,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适合发展多种特色海水养殖。

  正是看中这些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一些养殖户还在当地有关单位的帮助下,引进新品种,养起了以前从没养过的独特海产品。广西北海的宋建强,就养起了很多人都没听说过的——海葡萄。

  海里长出奇珍异宝:种下一串“海葡萄” 投入1万赚3万

  “海葡萄”,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很多人都以为是在海里长的葡萄。直到宋建强把真的“海葡萄”拿给记者看,记者才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海葡萄”。

  广西精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宋建强:本来叫葡萄球藻,长茎葡萄球藻。它是一种藻类。

  有很多的名称,比方说鱼子酱,法国叫它绿色的鱼子酱,它吃起来的口感就像吃鱼子的感觉,你拿个一簇两簇,一起放在嘴里嚼,有吃鱼子的味道、口感非常相似。

  宋建强告诉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种海葡萄,原产于日本冲绳,是一种海藻,具有一定地美容、抗衰老等保健作用;因为形状和葡萄比较相似,人们通俗地叫它海葡萄,食用也很简单,通常就是生吃。

  宋建强介绍到,海葡萄由于其营养价值高、稀有等因素,经济价值也相应较高,目前国内市场价格每斤100多元,批发价也是50元一斤,养殖海葡萄利润很可观。那么,最初宋建强是怎么想到养殖海葡萄的?他又是如何引进和养殖的呢?

  46岁宋建强,从十几年前开始,就一直从事电子产品、眼镜等加工制造,可以说干的事跟海产品养殖完全不搭边。但就在四年前,就在他的企业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时,有一次,他和北海市几个搞科研的海洋博士聊天,偶然听说了海葡萄的营养和经济价值,而国内还没人搞商业养殖,是一个空白。生意人宋建强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就这样,门外汉的宋建强设计建造起了一个适合海葡萄生长的养殖池。他也以一个16平方米大的养殖池为例,大致给记者算了一笔投入、产出的账。

  一个16平方米的养殖池,产量为600斤,投入一万元,一年后的毛收入为3万元。今年7月底,宋建强的第一批5000斤成熟的海葡萄被空运到杭州,因为是第一次上市销售,宋建强自己也拿不准市场反映究竟怎样,心里一直忐忑不安,连手机视频、照片都没忘了拍,就匆匆忙忙送货了。那么这批海葡萄到底交出了怎样一份成绩单呢?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卖了多少斤?

  宋建强:运到了全部销光了。除了运费50元,5000斤,卖了25万元。

  市场对海葡萄的认可,给了宋建强极大的信心。目前,宋建强的海葡萄养殖池已经扩大到 400个,产品仍然是供不应求,利润达到80%,和原来做电子产品相比,大约提高了50%。他告诉记者,现在他正在为今后的海葡萄养殖做长远规划和打算。

  【半小时观察】

  据广西海洋局公布的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98亿元。

  其中,北海市海洋生产总值415亿元,同比增长20.3%,占北海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6.5%。海洋经济已成为北海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新的增长点。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本文编辑:姜美羊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OPPO胜利因智能手机技术停滞

OPPO完全地复制了过往二十多年来,在饮料、保健品、家电和服装市场上一再发生过的“营销奇迹”。那么,为什么仍然会出现OPPO式的胜利?

人民币不会也不该大幅贬值

此轮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是自我实现的预期在起作用。应对这一措施,短期内必须坚定地管理投资者预期与资金流动。中长期来看,必须从现在开始采取切实措施,逐步调低中国的货币存量,从根子上稳定中国的金融。

为何德国对中国投资态度突变

“德国作为商业重镇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政界和经济界有个互不干涉的传统,这就保证了商业活动的独立性。如果德国政府对中国投资筑篱盖墙,只会让自家企业懒惰。”

东北地区已陷入“资源诅咒”

营商环境恶化实际上是东北经济困局的一种表象,是结果而非原因。之所以出现营商环境恶化这一结果,是因为“资源诅咒”、劳动力外流和人口老龄化、体制机制滞后等掣肘性因素的存在。东北要实现振兴,需正视与解决好这三大掣肘性因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