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奶杀牛”背后:国内乳业如何解决内忧外患
近日,恒天然持有的环球乳制品交易网进行了2015年第一次拍卖,总体价格指数上涨3.6%。不过,近万公里之外的中国乳业市场,并没有因为这个数字而兴奋,反而是部分地区奶农“倒奶杀牛”的局面。
继《第一财经日报》记者2014年9月对山东胶东半岛奶农困局率先报道后,深受进口奶粉冲击的国内奶牛养殖现状备受业界关注。日前,山东、青海等地的奶农纷纷向本报记者反映,部分乳企在当地以各种理由拒收、限收生鲜奶,在转投无果后,只能靠倒奶杀牛这种极端方式来抗议合作乳企,并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
奶农之殇,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乳业畸形格局的周期性阵痛,如何从根本上根治,2015年,饱受进口奶粉袭扰的国内乳业面临哪些隐忧,上下游乳企又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行进?
上游急需炼内功
经济全球化的确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国内乳业龙头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并大量从新西兰、澳洲和欧洲等地进口原料粉,国内大小牧场和奶农无疑会不同程度遭受“冷落”。
2013年国内进口大包粉85.4万吨,同比增长49.08%;2014年上半年,进口大包粉同比增长75.2%至68.2万吨,有专家预计全年会达到100~110万吨。与此同时,国内部分地区原奶价格2013年下半年因“奶荒”而一路走高,2014年2月达到5.6元/公斤后,随着进口奶粉价格走低而一路下滑,目前大部分降至3~4元/公斤,个别奶农因被拒收不得不以低于2元/公斤的矿泉水价格处理。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乳业专家认为,原奶价格继续下行仍是大概率事件,在某个时点触底反弹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会维持“U”型的价格走势。
“今年3~9月,国内原奶价格依旧会处于深度调整的过程,牧场和奶农要做好心里准备。”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认为,现阶段牧场和奶农继续修炼内功,通过淘汰病牛和产能效率低的奶牛,进而提升产能,熬过寒冬就会迎来春天。
对此,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国内奶农单产提升空间很大,“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奶农每头奶牛每年产奶3~4吨,而中小牧场单产在6~7吨,个别大牧场会达到8~9吨。”他认为,奶农通过养殖技术培训和提高管理水平,单产提高0.5~1吨是很容易的。
不过,根据本报记者对山东等地走访了解,在弱市的环境下,多数奶农都在为止亏而奔波,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很难有精力花在提高产能上。
一位山东奶农透露,加上土地租赁、设备维护、人员工资等费用,3.4~3.5元/公斤的收购价对养殖场来说是微利,甚至低于成本价。王丁棉介绍,广东地区生鲜奶的饲料成本就达到2.7元/公斤,加上各项费用支出,每公斤的成本在3.4元以上。
面临困境,国内部分中小牧场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本报记者日前在山东、四川等地走访发现,部分2000头牛规模的牧场,通过在附近省会城市建立“鲜奶吧”等方式来消化产能。
下游促销战不止
在张志民看来,提振消费需求是上游供给难题的解决之道。
2013年全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为26.96公斤,“这个时候就出现‘过剩’,确实很难理解。美国、德国出现过‘爬坡顶’,怎么也上不去了,但是背景不一样,它们是在人均占有量为260~300公斤的时候出现的。”张志民分析称,还是要努力让老百姓都喝得起奶,目前乳企一味依赖高价奶的路径不可取。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曾坦言,“我国已经进入高奶价行列,产品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受国际市场影响越来越大,高奶价已成为制约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按理说,上游原奶价格走低,下游生产加工企业可以坐享其成,不过,烦恼已经向下游袭来。
“价格战在所难免。”昨日,龙丹乳业总经理高扶良向本报记者表达了他的忧虑,“受进口奶粉冲击,国内原奶价格持续下跌,而这对于大部分通过外部采购的乳企来说,成本压力自然会小很多。但是,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
对此,乳业专家宋亮认为,“价格战”的表现形式并不一定是下调产品价格,而是激烈的促销战。
“过去,企业之间存在恶性竞争,会打价格战,但如今都形成默契了,不再打了。”宋亮介绍,乳企之间大多是进行促销战,例如,光明、伊利和蒙牛去年以来一直在白奶和酸奶领域进行促销,今年这种形势仍将持续。
但是,他分析,因为在2013年“奶荒”前后,国内乳企高价进口了大量原料粉,2014~2015年需要消化,这就意味着价格不可能下调。“一般情况下,乳企会通过推新品的方式来进行品牌溢价,进而消化成本。”
事实上,下游乳企一直都在千方百计控制成本,比如通过扩建超高温灭菌奶产能来调整国内市场布局,同时加强对海外奶源的利用。国内部分全产业链企业,则往往出售自有奶源的原奶,然后转向小牧场和奶农那里低价采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