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300多台发动机赢利上亿 交完知识产权费剩几百万

2014年10月20日 10:52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微博 收藏本文     

  王锋:自主船舶发动机创造记

  中西部一家国企造了300多台中速机,赢利上亿元,交完知识产权费就只剩下几百万元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钱贺进/上海报道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路有多长?中国第一台自主品牌船用发动机研发负责人王锋,对此深有感触。

  “自主研发最为关键,只有自主品牌打入世界主流市场,才能告别低水平重复。”43岁的王锋是中船重工第七一一研究所(以下称七一一所)研发中心主任,他带领团队打造出了中国自己的船用中速发动机。

  与汽车、飞机一样,船舶最核心的设备是发动机。能否独立研发、生产发动机,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

  许多中国人也许并不知道,航行在中国大江及沿海的大中型船舶,发动机多数来自国外。其中主流的中速机,被德国、日本、芬兰等国垄断。

  2011年春天,位于上海的七一一所院内,当中国第一台自主品牌船用中速机一次点火成功时,王锋站在主持仪式的工信部官员身后,眼眶湿润。

  “自主品牌船用中速机诞生,标志着中国制造已开始向中国创造转变。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王锋说,自己有幸赶上了七一一所做大做强柴油机主业的大好时光。

  亦步亦趋还是弯道超车

  自主品牌船用中速机项目立项于“十一五”末,业内希望船舶动力不再受制于人。

  一直以来,中国船用发动机以两种方式依赖外国制造商:直接进口或购买授权生产许可证。

  购买许可证的中国生产商每卖出一台,需交出约相当于售价10%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而在机械类产品中,净利润能达到10%就已十分不易。所以船市好时尚有微利,船市不好时,多数中国许可证制造厂家是不挣钱的。

  业内盛传的一个例子是:前几年中西部一家国企造了300多台中速机,赢利上亿元,交完知识产权费就只剩下几百万元。

  国内研发的船用发动机主要见于内河航运。20年前,王锋曾先后参与开发了一些本土船用发动机。虽然技术指标低、油耗较高,但因价格低廉,受到了中小船东的欢迎。

  2008年,国际航运进入萧条期,中国造船步履维艰,大而不强的现状更难言改善。到了“十一五”末,工信部、原国防科工委出台《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支持中国造船业及船舶配套业做强做大,王锋及其团队参与了自主品牌船舶动力发展规划的研究。

  作为船舶最主要的配件,发动机占到船舶造价的10%~15%。相对于高速机、低速机,中速机可用于大型船舶发电,也可用于中小船舶主动力,用途广泛,所以他们决定从中速机突破。

  研发自主品牌中速机有两个选择:亦步亦趋或是弯道超车。

  工信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认为,既然自主研发,就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将各国正在研发的新一代中速机作为目标。

  作为中国唯一的船用柴油机研发机构,王锋和他的年轻研发团队承担了此项任务。

  研发做到“知其所以然” 

  为提高研发水平,七一一所整合内外部资源,先后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基础设计研究。

  2009年3月,王锋带领同事抵达德国,与对方一同办公。起初,他们能接触的仅仅是前台总体组的几位研发人员,很少见到其核心专家团队。只有偶尔遇到难题,专家才会露面。

  “对方有保留,能否在做好项目的同时,学到更多先进经验,取决于我们的用心程度,不问他们是不会说的。”王锋回忆,“最好是有自己的观点,遇到问题,各执己见,人家才有兴趣讨论,我们才有机会学习更多。”

  王锋的团队在国内也开展同步设计,每周召开视频会议,主动提出技术方案和技术问题,及时与德国团队沟通、协调。历时一年,2010年3月,基础设计告一段落。对于接下来的详细设计,七一一所的团队并不陌生,只用时四个月。

  第一台中速机的零部件除了高压共轨系统、增压器、轴瓦等少数从国外购买,基本出自国内企业。肤色黝黑的试验经理任林负责对各个零部件的可靠性做试验、检测。

  “第一台中速机起点比较高,我们设计的关键零部件基本没有问题,反倒是国外知名企业的高压共轨系统出了问题。这个系统全世界只有两三型产品,对方也是第一次生产新一代产品。”第一次点火的日子日益迫近,任林心急如焚。在七一一所的催促下,对方连夜修改产品,空运而来。

  临近点火,试验团队通宵达旦。“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感觉很孤独,外面很难找到技术帮助,都是自己摸索。”王锋说,“这些经验教训是最宝贵的财富。因为我们做的是正向研发、原始创新,仅仅知其然远远不够,需要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

  2011年3月,七一一所自主研发的中速机首次点火,在评审专家和工信部领导的注目下一次成功。

  2012年12月,人头攒动的上海国际海事会上,七一一所正式发布了中国自主品牌的船用中速机。这个3米多长、17吨重的庞然大物吸引了众多中外专业人士驻足。 

  一代人的蛰伏

  上世纪90年代的发动机行业,正是日本辉煌一时、韩国日益崛起的时代,中国同行当年际遇如何?

  1993年,王锋大学毕业来到七一一所,作为为数不多的几名新进大学生,被一群年逾半百的老工程师当成了宝。

  但当时的七一一所,由于国家缺乏资金,已经很久没有领到新的科研任务了,科研经费困窘。

  各部门发挥技术优势、自谋出路,“下海”为能源、化工等领域的企业设计设备、产品。对于主业船用发动机研发,七一一所里仅保留了一支基本队伍,等待时机。

  在蛰伏的日子里,他们先后与外面企业合作开发了230系列船用中速柴油机和G32系列柴油机,在传承已有经验的同时,保存了发展本土船用中速机的基本力量。

  2002年前后,中国船舶工业开始走出低谷。七一一所决策层重新集合研发力量,打造核心研发团队,再次举起做大做强中国船用柴油发动机主业的大旗。

  起于行业大发展的自主品牌中速机,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诞生后却也同样要面临艰巨的挑战。

  “目前市场遇到一些困难,船市不景气,2008年之前,船东都是带着现金到门口订购。”任林说。

  立项之初,为了帮助自主品牌中速机打开市场,中船重工整合七一一所及几家柴油机企业组成中柴动力公司,负责中速机知识产权的运营。

  中速机发布两年来,中柴动力取得了山东一家造船厂和远洋渔业公司的订单。最近有两个订单正在谈判中,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对此,王锋不否认船舶发动机在中国已产能过剩。“全国央企、地方企业、民营企业,甚至连原来造酒的公司,也都进入了这个行业。无论是购买知识产权还是进口的,产品已经很多。” 

  但王锋及其团队相信自主品牌的长远竞争力:“它与国外最新的技术水平相当,技能指标超过国内市场产品,我们正在优化,提高性价比,唯一欠缺的是知名度和用户口碑。”设计经理李新才说。

  七一一所2015年初计划上市的八缸型自主品牌中速机,成本可降30%。“十二五”期间完成系列化产品,“十三五”做成家族化的产品,它同时还参与了高速机、低速机的研发。

  王锋说,发展自主品牌,需要坚持再坚持。“我们需要学习韩国的先进经验,深入推进国轮国配政策,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合力,进一步推动自主研发,中国创造就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文章关键词: 船舶发动机知识产权费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十八届四中全会今召开 或涉重大人事调整
  • 体育国安压哨点杀2-1仍落后6分 毅腾提前降级
  • 娱乐张柏芝被曝搭新欢陈冠希牵线 经纪人否认
  • 财经北大前校长:转基因争议阻碍产品造福于民
  • 科技上海禁打车软件显示乘客目的地
  • 博客红烛:曹操儿子曹丕是好皇帝还是暴君?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毕业生制6米卷简历亮瞎了 国考最热职位
  • 林伯强:油价暴跌对中国利大于弊
  • 石建勋:欧洲“人民币热”说明了什么
  • 徐斌:全球通缩通胀变化或在一瞬间
  • 易宪容:央行救市难扭转楼市下行趋势
  • 邱林:中国能成为全球石油的主宰者吗
  • 洪榕:看懂新三板才能看懂A股未来
  • 傅蔚冈:公积金制度升级还是卸载?
  • 水皮:A股有的是故事 而且是大故事
  • 洪榕:退市制度公布给A股带来的机会
  • 冉学东:央行是否出售了美元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