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BN记者 郭安丽 北京报道
近年来,随着国内频发的乳业事件,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安全信任度大幅降低。如何保证乳制品安全,也成为了公众关心的焦点。乳制品安全首要就是保证奶源的充足和安全,面对国内奶源紧缺、成本过高等问题,一些国内乳品企业纷纷选择到海外寻求优质奶源。
近日,有消息称,雅士利国际在新西兰怀卡托地区建设婴幼儿奶粉工厂已经获批。同时,9月5日,光明集团又证实了有意收购以色列最大的食品生产商Tunva。此前伊利集团也宣布,与美国最大牛奶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国产乳业饱受诟病,监管从严,行业面临重整的大背景下,企业加强奶源建设不遗余力,至此,国内前三甲的伊利、蒙牛、光明在奶源方面全部有了海外动作。
蒙牛旗下雅士利新西兰寻奶源
奶源的重要性对乳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全球优质的奶源成为目前乳品企业竞相争夺的焦点。面对国内消费者倒向消费“洋奶粉”,国内多家知名乳企将目光瞄准海外,抢占海外优质乳源。其中,最近的雅士利进军新西兰寻找奶源的新闻备受关注。
有消息称,雅士利国际在新西兰怀卡托地区建设婴幼儿奶粉工厂已经获批。近日,新西兰怀卡托区议会透露,早在7月底到8月初,怀卡托区议会曾在Ngaruawahia举行三天聆讯,决定是否批准雅士利进入的资源许可。区议会监管委员会指定了Michael Savage为这次申请的独立专员。
有雅士利内部人士透露,雅士利已经获得了资源许可申请的审批,该项目属于雅士利在海外的一期项目。不过,这一消息尚未得到蒙牛和雅士利的官方证实。雅士利公共事务部总监张培喜表示,雅士利是上市公司,披露信息要走程序,一切以公司公告为准。
早在2010年11月,雅士利在香港上市前发布的招股说明书中已明确提出,企业未来将不断加速国际化战略部署,包括在海外建立奶源生产基地。据了解,三年前雅士利集团从海外供应商处直接购入的原料奶粉就已经超过了90%,而新西兰是其最大奶源基地。
另外,雅士利在今年1月对外发布公告称,雅士利国际集团将投入巨资在新西兰建立工厂,但还需等待政府方的相关审批工作。今年4月的时候,雅士利的建厂计划已获得新西兰海外投资办公室批准。
雅士利新西兰工厂预计在2014年下半年落成投产,年产能约为5.2万吨,新西兰工厂主要负责婴幼儿配方奶粉成品及半成品的生产。随着8月15日蒙牛以近百亿的价格获雅士利89.82%股份,雅士利的奶粉业务将极大弥补此前蒙牛的短板。
伊利签约美国最大牛奶公司
伊利集团与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DairyFarmersofAmerica)在7月初共同对外宣布,双方已签署合作备忘录,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认为,蒙牛收购雅士利之后,在市场份额和海外奶源两方面都有明显增加。如今伊利与DFA合作,也有奶源方面的考虑。
事实上,此番并不是伊利首次海外淘奶源。去年底,伊利公告称,拟投资超过11亿元人民币在新西兰新建年产47000吨婴儿配方奶粉项目,预计2014年6月份投产。
奶业专家宋亮向记者表示,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在乳清粉、大包装奶粉等产品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对伊利的奶粉产品利好。此外,伊利未来可能参股DFA旗下某一产品品牌,在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推广,以扩大DFA在亚洲的市场份额。
公开资料显示,DFA集团是美国最大的牛奶公司,拥有分布在美国48个州的18000个大型农场,占美国乳品供应的34%。DFA的主要品牌有Borden、CacheValle、Guida'sDairy、Kemps、Keller's等,产品以奶酪、黄油、牛奶为主。
宋亮表示,DFA的乳清粉和大包装奶粉在国际上具有优势,也拥有乳清方面先进的加工工艺。通过合作,伊利一方面可以得到优质原料,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并引进DFA先进的技术工艺。而此次伊利与DFA合作,在宋亮看来,有益于伊利在全球奶业资源的布局。
光明集团有意收购以色列食品商
9月5日,光明集团证实了有意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生产商Tunva。此合作一旦洽谈成功,光明奶源供应地将填上“以色列”。
光明集团新闻发言人证实传闻并表示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生产商Tunva是光明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尽管光明集团方面并没有透露此次收购具体价格,但从市场估值看,该笔交易可能超过61亿元以色列新谢克尔,约合100亿元人民币。
乳业专家宋亮也认为,Tnuva的产业链较完善,涉及乳制品上下游产业链,“通过收购,可以提高光明集团在乳制品方面的技术实力,也可以借此开拓欧洲市场以及国内市场”。
食品营销专家博盖咨询总经理高剑锋指出,在中国市场,高端乳制品几乎被外资品牌掌控,而通过对外资品牌的收购,利于光明集团借助Tnuva的技术、品牌开拓国内高端市场。
近年来,光明在海外并购动作频频,从2010年至今参与了8项海外并购案,并购对象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2012年11月,光明食品掷约70亿元收购英国知名谷物类食品公司维多麦,一时创下国内食品企业的海外收购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