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恒天然曝出部分原料检出肉毒杆菌,一时间“连累”了多美滋、可瑞康、雅培等诸多洋品牌产品。通过这件事,不少家长不再信任这些品牌,但是也没有将购买需求转向国内奶粉。
记者走访发现,一方面,三聚氰胺事件让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不信任”。另一方面,洋品牌的销售渠道快速延伸,让更多的消费者转投洋奶粉。
上世纪90年代
喝洋奶粉“倍儿有面儿”
“我记得当时商店里有雀巢的奶粉,觉得特别洋气,价格也不低。就买来给孩子喝。后来又出了别的奶粉,也会买回来尝试一下。”孩子今年已经18岁的苏女士说,当时购买洋奶粉只是觉得自己消费得起,喝这个“特洋气”。“有时还会拿出来招待小朋友。”
看着朋友羡慕的眼神,苏女士觉得当时倍儿有面儿。北京人一直有喝液态奶的习惯。“奶粉当时就是给小孩子或病人当营养品吃,对于我来说,还没有成人和儿童不同的概念。”苏女士回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奶粉作为营养品,开始在市场上引起一阵风潮,当时看望老人或者病人都会带奶粉,就像现在选择箱装牛奶一样。
而记者了解到,上个世纪90年代,雀巢、美赞臣、多美滋等品牌均已经在中国注册公司或者建厂生产奶粉。产量从1990年的316吨猛增到1994年的l万吨。而那时,国产奶粉还是市场上绝对的主角。
本世纪初
国产奶粉经历“黄金十年”
陆先生是国内一家大型乳企的中层。十几年前进入这个行业时,正好赶上了国产奶粉的“朝阳期”。
“那时正赶上厂子大发展。”陆先生说。当时,老百姓还信任本地牌子,价格实在,国企也让人放心。他说,由于当时的超市出现全国连锁的还很少,奶粉也很难做到南北互通的局面。而本地或周边省区生产的奶粉自然成了普通市民的首选。
“我孙子是2000年出生的,断了母乳之后,家里一直给孩子喝三鹿。”市民刘先生回忆,当时比较困难,他自己刚刚下岗,儿媳妇要外出工作,没有办法哺乳。奶粉对于他们来说,比鲜奶便宜,而国产的奶粉的价格只有洋奶粉的一半甚至更低。而当时的三鹿可谓是奶粉中的巨头。在2008年前,曾经连续15年全国产销量第一。
就是凭借着低价位和人气,蒙牛、伊利、光明,包括三鹿等国产奶粉打进了一二线市场,更是全部覆盖了二三线市场。
“2008年以前,中国奶粉品牌占据了七成以上的国内市场,外国奶粉品牌只占三成。这个阶段可谓中国国产奶粉的黄金十年。”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
2008年
三聚氰胺带来“信任危机”
但“三聚氰胺”事件成为我国奶粉行业发展的分水岭,从此中高端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份额“彻底颠倒过来”。
在陆先生看来,这个转变完全是一场信任危机。“当时,国人一听到是国产奶粉,就有一种不信任的情绪。到现在,这种不信任的情绪还存在。”
除了信任上的因素,零售行业的规模性发展也给了洋奶粉渗透进二三线市场的机会。
“现在你随便去一个地级市,买到雀巢、美赞臣等洋品牌奶粉都不是什么问题。”陆先生说,由于目前奶粉企业都会与大型超市集团的总部签订合作协议,只要是超市开店,洋奶粉就会给其供货。而随着超市往二三线城市下沉,洋奶粉凭借其营销、广告,不费力就拿下了市场。
文/记者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