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恒天然乳品检出毒菌 专家提醒莫迷信洋奶粉

2013年08月05日 04:4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芳曼制图 张芳曼制图

  核心阅读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日前通报部分产品检出肉毒杆菌,引起国内消费者广泛关注。8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4家进口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产品的企业。目前,有关部门已开展检测、封存工作,涉及企业也已经对问题产品采取追查、召回等措施。

  从双氰胺到肉毒杆菌,顶着“洋奶粉”光环的恒天然,已非第一次冲击消费者的信心。专家称,选择婴幼儿食品应当科学,不能迷信国外品牌。

  国家质检总局4日公布,现初步确定有4家中国境内进口商进口了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的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产品。分别为: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和杭州娃哈哈进出口有限公司,进口浓缩乳清蛋白14.475吨;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进口浓缩乳清蛋白4.800吨;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进口原料乳粉208.550吨。

  相关部门紧急开展“消毒”行动

  4日上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约谈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3家企业相关负责人,要求尽快查明情况、分析原因,迅速采取措施,立即停止销售并召回问题原料加工的全部食品。

  恒天然集团3日在新西兰公布了更多此次在乳品中检出肉毒杆菌的详情。恒天然集团新西兰奶制品公司执行董事加里·罗马诺说,有3批浓缩乳清蛋白出现质量问题,这些产品是去年5月在新西兰本地一家工厂生产的,涉嫌被污染的产品总量为38吨。据介绍,这种浓缩乳清蛋白被广泛用于婴儿奶粉、儿童成长奶粉和运动饮料中。

  据了解,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常温、低酸和缺氧环境中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肉毒杆菌食物中毒在临床上以恶心、呕吐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中毒者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3日,据新西兰官方通报,部分原料销往中国。虽然恒天然集团解释称,一般的乳制品如鲜奶、奶酪、酸奶和经过超高温消毒的牛奶产品,不会受到影响,且目前还没有收到问题产品引发的健康问题报告,但受波及较大的中国已经开始采取紧急的“消毒”行动。

  8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上海市、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质量技术监督局,立即开展对新西兰浓缩乳清蛋白粉肉毒杆菌问题调查,布置进行系列检验检测,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将密切关注事件发展,有关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超市下架问题批次产品,涉及企业启动追查召回等措施

  记者4日从上海家乐福获悉,多美滋问题批次产品已全部下架。4日下午,多美滋婴幼儿食品有限公司在官方网站上贴出声明,称已查明部分优阶贝护和多领加二阶段产品有可能受到影响,共涉及12个批次。其中部分已经被迅速封存,未流入市场。多美滋已启动召回程序。

  4日晚,记者从上海质监部门了解到,经查实,多美滋公司采购新西兰恒天然问题乳粉共计208.55吨,用于较大婴儿及幼儿配方乳粉的生产(已使用105.45吨,库存103.1吨),已制成较大婴儿配方乳粉成品664.118吨(已售420.188吨,库存243.93吨);幼儿配方乳粉成品62.434吨,尚未售出。目前,上海质监部门已经全部封存多美滋公司现场涉及问题乳粉的原料及成品。

  上海市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4日发表声明,已全面开展排查与产品溯源。据介绍,进口代理的该批次产品共计4.8吨,相关产品的最终客户为可口可乐饮料(上海)有限公司。经与可口可乐饮料(上海)有限公司确认,在4.8吨原材料中,25公斤仅用于2013年3月5日生产的一个批次的果粒奶优产品,其余4.775吨尚未投入生产,已被安全隔离。目前追查和召回工作还在进行中。

  娃哈哈集团4日表示,对使用该乳清蛋白产品的出厂检测记录进行了复查,未发现肉毒毒素,目前已委托国家权威机构对产品留样进行检验,涉事产品召回也已经同步展开。

  问题乳制品冲击消费者信心,专家提醒莫迷信“洋奶粉”

  新西兰95%的乳制品用于出口,而乳业巨头恒天然控制了新西兰90%的奶源,对中国市场影响不小。但近年来,其乳制品安全问题频发。就在今年1月,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宣布,恒天然集团生产的奶粉中曾被检测出含有微量双氰胺。

  4日,在北京世纪城一家超市,正在为自己4岁的孩子选购奶粉的郑女士表示,起码自己很长时间内不会再选购产自新西兰的乳制品,“肉毒杆菌可绝不像说不清道不明的‘双氰胺’,危害太大了!”

  有不少网友表示,肉毒杆菌连国产奶粉都没检出过,而恰恰在大家无比信任的洋奶粉中发现了,很让人震惊。看来奶粉以后不能以国产、进口来划分质量了。

  专家指出,消费者盲目迷信国外品牌的心态亟待改变。消费者应该建立更为科学的消费观,科学合理地选择婴幼儿食品。而国内乳业企业更需要潜下心来重建信心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对进口奶粉的替代力度。

  (综合本报记者左娅、王珂、励漪、顾春及新华社报道)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上海4名法官涉集体招嫖被停职调查
  • 体育世游赛孙杨1500自夺冠 获最佳男运动员
  • 娱乐韩红因涉嫌挪用汽车牌照遭罚款5000元
  • 财经娃哈哈多美滋涉进口恒天然毒菌乳粉
  • 科技国资委调整央企考核指标:中移动夺魁
  • 博客钟凯:奶粉里的肉毒杆菌哪来的?
  • 读书1949年后乱搞男女关系的三大高官(图)
  • 教育清华生笔试第一当城管 高考录取
  • 永新人:调控17年钢铁产量增加7倍
  • 姚树洁:债务危机与地产泡沫的祸根
  • 徐斌:中国未来在体制内自然逆淘汰
  • 思朴:创新是A股最大的红利
  • 谢百三:中国房地产政策似有重大变化
  • 金岩石:国资的党性与寻租行为
  • 刘步尘:董明珠为何坚持不道歉
  • 张捷:中国私有化面临沉重历史包袱
  • 罗天昊:“大陆经济”走投无路?
  • 齐格:美国如何惩办丑闻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