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委力推乳业兼并重组:127家乳企或仅剩50家

2013年06月21日 03:40  证券日报 

  编者按:以蒙牛宣布收购雅士利为开幕剧,一场中国乳业兼并重组的大戏连日来正紧锣密鼓地上演。群雄逐鹿,谁是胜者?同时,近年来陷入严重信任危机的中国乳业能否在这番“易经洗髓”之后获得重生?各方拭目以待。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政策将对洋奶粉企业产生较大影响

  ■本报记者 夏 芳

  6月20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奶粉安全生产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的九部门联合指导文件正式下发。其中,加快乳粉企业的兼并重组、对进口奶粉企业的监管、采用药品管理办法来监管乳粉企业成为意见中的亮点,并成为未来乳粉行业的主旋律。

  《意见》中提到,严格婴幼儿配方乳粉新建和扩建项目的核准,并提“五不准”来要求企业必须执行。

  两年内不再审批乳粉企业

  自从6月14日食品安全周启动以来,每天都有大量乳粉行业的信息被报道,乳粉的未来成为时下的热点话题。

  九部委相关负责人及部分专家昨日在《加强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安全工作媒体座谈会》上,对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做了详细的说明。

  与会专家认为,虽然目前我国乳品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稳定向好,但影响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问题的隐患仍然存在。

  而在乳业专家宋亮看来,这次在乳粉的整合治理中,把婴幼儿乳粉纳入参照药品管理是一大亮点。加大企业犯罪成本以及发挥社会舆论监督这方面,显示了此次九部委在乳粉行业的整合力度,对乳粉企业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乳粉行业的整合是大势所趋。但是,乳粉行业未来是一个怎样的景象,在相关细则没有出台之前,目前还不好说。

  近日,媒体纷纷报道的“未来国家将不再审批乳粉企业”一事,在昨日的九部委与媒体的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巡视员高伏做了澄清。

  高伏对记者表示,不审批是暂时的。未来两年内不再对新报项目进行审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不审批,对积极参与兼并重组的乳粉企业的扩建等,还是要继续支持。

  127家乳粉企业或剩50家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份,国内共有127家乳粉企业,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市场上大约有200家乳粉企业。而这127家乳粉企业的未来发展命运如何,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我国婴幼儿乳粉行业存在的问题中,除了诚信问题,小而乱也是这个行业的写照。滕佳材表示,以婴幼儿奶粉为例,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五不准”:不准委托加工,不准贴牌生产,不准分装生产,不准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准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而纵观国内的乳粉行业,有的企业是在国外购买品牌委托加工,也有国外企业出口大包装原料粉到国内,在国内加工并重新灌装。

  对此,北京普天盛道企业策划机构总经理雷永军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乳粉企业完全自建奶源的没有几个,但都可以说是自控的。

  对于127家乳粉企业的未来发展,是否会像美国乳粉企业那样仅剩下4家?在雷永军看来不太可能。雷永军表示,美国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是市场竞争下的结果,而不是政府特许经营的结果。

  不过,在宋亮看来并非如此。宋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内没有奶源、贴牌的乳粉企业将成为被整合的对象,127家乳粉企业中受政府主导、市场自我淘汰的情况下,两年内会剩下50家企业。

  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整合乳粉企业后,乳粉价格会上涨。“乳粉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一些品牌退出市场,供需失衡后,涨价理所当然。”

  而宋亮认为,此次政策可能会较大影响洋奶粉企业。前几大外资奶粉品牌,如美赞臣、惠氏、雅培、多美滋等,他们在这次的乳粉行业整合中将受到一定影响。因为这些品牌在国内的工厂生产线有的是干粉混合包装设备等,即只负责分装进口奶粉。而这部分不符合目前国家对乳粉行业实施的政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北京部分经适房被曝成部委福利房
  • 体育NBA-热火4-3马刺夺总冠军 詹姆斯获MVP
  • 娱乐俞灏明回应杨幂绯闻 称对不起刘恺威
  • 财经国内油价今迎调价窗口 每吨或上涨超百元
  • 科技三星发布9款新品:高分屏变形本成亮点
  • 博客德国人:中国官员工资太少 小贝引发踩踏
  • 读书草根男欲惑美女局长:终极高手
  • 教育亮瞎网友双眼的毕业照(图) 高考分数线
  • 育儿我国婴幼儿奶粉将试行药店专柜销售
  • 张庭宾:中国金融崩盘 金价可能暴涨
  • 张捷:美国QE的走向分析与替代工具
  • 叶檀:国家统计局局长变成干衣机
  • 张化桥:中国急需加息减肥
  • 赖伟民:中国威胁还是中国崩溃
  • 李崇周:为何一辆出租车贵过一套房
  • 李光斗:中国企业迎来并购潮
  • 刘杉:央行如何应对市场钱紧
  • 叶檀:中国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
  • 徐斌:财政货币化是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