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举行的上海食品安全宣传周首场主题日活动上传出消息:今年一季度,沪上4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销售业绩比去年同期增长67%。当记者询问是否听到过“能健乐”、“贝智康”、“聪尔壮”这些上海婴幼儿奶粉品牌时,许多家长却摇摇头。
沪产婴幼儿奶粉产业正陷入“怪圈”——外地二三线城市广受欢迎,本地市场却难卖,甚至不为人知。为何沪产奶粉会遭遇“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
消费者还是不放心
三聚氰胺事件对业界造成的“创伤”至今尚未恢复,许多消费者已难信任国产奶粉。
市食安办副主任顾振华表示,近两年的监测中,沪产婴幼儿奶粉合格率达100%,4家本地婴幼儿奶粉企业都建立了乳制品工业诚信体系,并通过了国家认可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评价。
据晨冠乳业董事长涂醉桃介绍,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针对乳制品的各类监督抽查甚至比国外还要严苛,上海对奶粉生产企业实行了食品企业中最严格的监管。例如生产的每批次奶粉出厂前,要对原料和成品进行检验,指标达60多项,在此基础上,晨冠还增加了“左旋肉碱”、“双氰胺”等20多项额外指标,合格方可放行。
“消费者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顾振华指出,在最严监管的倒逼下,本地乳制品企业已从5年前的20家锐减到如今的11家,质量相对是安全可控的,但消费者不知道,也就难言信任感。
性价比不敌洋奶粉
事实上,随着各种监管信息公布力度的加大,上海消费者对沪产奶粉产品的信心正在逐步回升。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乳制品已经“跌出”市民最担心的三大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消费者跑到境外采购奶粉,其中一个原因不是担心本地奶粉的安全问题,而是性价比使然。”上海奶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说。上海4家婴幼儿配方奶粉获证生产企业中,除了晨冠在福建等地自有牧场,可实现内地供应部分奶粉原料外,其他3家企业的奶粉“基粉”仍依赖从新西兰等国进口,或直接在海外设立奶源基地。算上物流、人工、关税等成本,沪产奶粉成品的价格自然较高。
这一现象在全国乳制品行业十分普遍,有些国内奶粉企业采购的原料几经辗转,中间商先后抬高价格,造成奶粉成品价格虚高,消费者“打飞的”买洋奶粉反而更划算。沪产婴幼儿奶粉为何那么依赖外国原料?曹明是坦言,一是上海婴幼儿配方奶粉并非乳品产业重点,本地年产的30多万吨生鲜乳全部用于供应市场,而非用作奶粉基粉。二是从国内其他产区购买基粉,要比从新西兰、法国等乳业发达国家进口多出约20%至60%的成本。
流通领域成本太高
沪产奶粉“墙内开花墙外香”,还有流通领域成本太高的无奈。花冠负责人告诉记者,要打入上海一些大型商场超市,必须支付数百万元的 “进场费”,一旦销量低于这些卖场的标准,“进场费”将血本无归。因此造成部分沪产奶粉品牌转战二三线城市,反而在本地市场见不到。
以婴幼儿奶粉目前的产业结构,沪产奶粉短期内要摆脱目前状况很难。曹明是表示,之所以国外基粉性价比高,是因为国外的草场环境相对更优质,奶牛品种改良也早,因此单头奶牛的产乳质量和效率也更高,这直接决定了国外生鲜乳性价比的优势,进而形成了洋基粉的高性价比。
可见,在安全问题基本解决的前提下,沪产奶粉要重回沪上,还要从产业的源头抓起,才能赢回消费者的信心。记者 陈玺撼 刘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