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的路径审视

2013年05月13日 16:18  《环球财经》杂志 

  ■《环球财经》资深编辑 刘艳涛

  当文化遇到产业又会面临什么的机遇与尴尬?在政策的指引下突然崛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又会路向何方?一切都是面临机遇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在焦躁、迷茫和扩张中延展开来,但是当我们用冷静的目光去判断和审视的时候,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10年前,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少数几位学者的内心独白,如今却变成了“众生哗然”的焦点。与西方工业文明一起繁荣的是西方的文化产业,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中国也正试图从一个文化进口大国向文化出口大国转变。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创意经济的活跃不是在某个领域异军突起,而是全面开花。据股权投资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基金数量已达100余家,已披露募集资金总量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 “从IPO角度来看,预计最快于2013年前后,中国文化创意及其相关领域企业将迎来一波上市潮。”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亚男表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而在此之前的2006年,似乎注定要成为中国创意经济发展元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意义的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北京和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都相继制定了发展创意产业战略规划,紧随其后的一批创意产业园区相继建立。仅北京一下就冒出18个创意产业基地,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则多达30多个,还有广州、杭州、深圳等城市也都建起了一批创意产业园区。 面临机遇与挑战的文化创意产业在焦躁中延展开来,但是当我们用冷静的目光去判断和审视的时候,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当意识形态遇到产业 “我认为文化创意包含了以前的一个名词——意识形态。而其中又有三个层面的考量:第一,意识形态需要市场化,才会有强大的竞争能力来抵御他国文化的冲击。第二,低成本、规模化是行不通的,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高精尖的产业;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再走下去本身是一个商业化、工业化的过程,但是其结果又是针对人感性感知的。”全球动画大师、点石数码董事长邓博弘向《环球财经》坦言,文化创意产业可能会是一个终极产业。因为当社会变得稳定、富足之后,人们才会真正寻找自己内心的需求,文化、艺术相应的东西开始值钱。 正如邓博弘所言,哈佛商学院教授罗布·奥斯汀也曾指出:“当商业变得更为依赖知识来创造价值时,工作也变得更像是艺术。”奥斯汀的意思是,当商业基础从现代性的“物质资本”,转向后现代性的“知识”后,经济范畴的基础就从“理性”转向了“艺术”。理性范畴内物性的创新就必然转向“艺术”范畴内生命性的创新。 而文化创意向产业的转变首先从电影界开始介入。美国好莱坞电影无疑是先行者,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在生产理念上借鉴了汽车工业的做法。 反观中国电影,从19世纪至今,我们已推出了许多好莱坞电影,所有的电影给我们的导演,演员和观众深深的印象。与好莱坞电影相比,中国电影开始改变他的生产模式。在接受好莱坞电影冲击的同时,中国电影业也开始了市场化、工业化的探索。 “其实目前除了电影产业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分量之外,其他文化板块却没有体现中国的优势。例如动漫产业,虽然从动漫公司的数量以及规模都有增加,但是从设计到质量都没有话语权。”

  一位张姓业内人士如此告诉记者。 虽然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化和工业化存在不足,但中国广阔的领域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却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尤其是目前从国家层面对文化的支持,更是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确提出在5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 而在城市化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意产业可以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已经超过了单一的产业层面,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手段。”著名经济学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告诉记者,创意产业本身并非只是文化产业单一层面,但文化创意产业正处在良性发展期。 他分析道,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千城一面和各种“城市病”。“高产值、低能源、绿色无污染”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国将来实现70%的城镇化率后,新增人口将会深刻影响社会的整理消费需求和规模,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的转型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委员、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从香港和内地的合作层面就曾表示:繁荣两地的文化交流,对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济,不仅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还能传播民族文化、宣传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繁荣与弊端 正是基于政策对文化领域的重视和倾斜,文化创意这个十几年都没有“正式身份”的产业似乎一夜之间成为各地级政府以及投资界的“宠儿”。十八大报告为文化产业勾勒出一个巨大的市场,陆续出台实质性政策,文化创意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回顾2012年,在全国宏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文化创意产业依然高歌猛进,保持了大约20%的增速,增加值预计达到1.6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据银联信预计,未来1~5年内,针对文化及电影产业的投资将日趋活跃。资本将多层次参与产业投资,同时,将迎来影视产业相关企业上市潮。目前,已排队上市或未来可能上市的企业数量超过十余家,此波IPO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刺激外围资本不断进入。 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对接也在2012年初现端倪。中行、建行、农行、北京银行等均加大了对影视产业的介入力度。截至2012年10月,中国银行金华市分行“影视通宝”已累计为14家东阳影视文化企业核定授信总量11.3亿元,先后支持了《悬崖》、《北京爱情故事》等20多部影视作品。 同时,银行信贷资金“杀入”文化产业的热情不减,截至2012年6月,我国文化产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已经达到980亿元。资本的介入也推动了文化企业上市的高峰。截止到2012年10月底,文化企业上市数量已达到18家,远高于2011年全年的10家。其中人民网[微博]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 除了资本灵敏地嗅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春江水暖”,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高潮持续升温。2012年9月,文化部颁布了第四批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69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同时,再加上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数字出版、动漫基地等27家、国家版权局批准的版权示范、贸易基地等14家、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动画等基地37家,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广告产业园区9家和各地政府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总数达到7500家左右。 但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热席卷全国各地的同时,繁荣背后隐藏的弊端、泡沫等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体现为同质化现象严重。16家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基地中有14家将动漫游戏作为主导产业,很易导致供过于求问题。其次,重形态、轻业态、地产化问题突出的一些产业园区定位不准确,服务功能建设滞后,多重“形态建设”而轻甚至忽视“业态建设”;再次,企业研发活力不强,盈利模式创新性不足的短板也日益凸显。虽然我国已有LBS+团购、LBS+精准推送等LBS商业模式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但整体上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原创性的文化产品,主要以模仿为主,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专家指出,创意园区是把双刃剑,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园区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促成各种“越界”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而绝不是简单的管理。 “避免硬件式思维、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占用过多土地资源、缺少财政收入从而需要财政长期补贴、个人艺术家为主、重点不突出、企业发展无力等的做法和项目,实现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告诉记者,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冷静的态度和现实的考量,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繁荣和盲目相悖的状况呢?是行业本身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因素主导,还是外面在运行中的作为决定?各有说辞。 “如今我们消费行为很多仍出于很初级的诉求,当消费者只肯为一个产品基本功能而买单的时候,不去关注其中的品位、设计、文化含量时,文化创意工作就无法具备价值,也就不具备长出参天大树式公司的条件。”邓博弘说。 “中国人并不缺创意,我们灵魂里也不缺乏创意与文化的优良的种子,但是现在显得比较贫瘠是因为土壤需要去改良。”邓博弘认为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不再是我们传承的文化,他有一些新的概念。市场化和工业化都是以前没有过的,但为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产业。这些元素都和我们以前对文化的理解不同,所以产品和结果也会有区别。 工业化路径拷问 《启蒙辩证法》一书首次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在他的《文化工业再思考》(1967年)一书中对其进行系统论述,他说:“在我们的草稿里,我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后来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了那个表述旨在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和大众文化概念拥护者相一致的。” 但是普遍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如何做到由意识形态向市场行为转变,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是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面临拷问。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必然是先产业化、市场化,之后产业本身也必须是由工业产品艺术化向艺术产业工业化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工业产品艺术化是首先考量的层面。也就是说,怎么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地把好看的东西呈现出来至关重要。”邓博弘向《环球财经》坦言道。文化创意行业的核心价值就是要触动人感性层面,作为产品结果就是要好看,要感动观众。但他既作为产业,就应有产业规矩,而不能仅仅是艺术创作。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说:“文化工业时期,由于资本和商业操控的介入,艺术的娱乐功能被极端地放大,审美意蕴、批判尺度、人文关怀和对现实与自我的反思都逐渐的淡漠。实际上,无论是对传统的艺术创造和文化模式,还是对人们的审美体验方式,文化工业时期的‘大众文化’”都在对其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解构”。 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艺术创造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从个体的灵感性艺术创造变为集体的社会生产行为;第二,从手工作坊变为大批量的工业复制:第三,工业时代的艺术创造是个“去精英化”的过程 —“形而上”的精神产品让位于大规模的机械复制,商品属性得到空前突出。 “好莱坞成功进行了工业艺术化和艺术工业化的转换,尽管这一模式一直被诟病,但不可否认其强大的产业模式和有一整套成熟的产业链。”邓博弘向《环球财经》分析说,好莱坞在工业产品艺术化这方面做得不是特别好,但他做得好的地方是将工业艺术化的时候又将艺术工业化了。 但是工业艺术化的路径如何实现?在我们认知和评判好莱坞电影时候,自然会引申到中国文化元素上。中国元素会不会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的支撑尚不可知。 被誉为“创意产业之父”的英国人约翰·霍金斯认为,中国的创意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在政府的“自上而下”和民间“自下而上”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的“创意热”已预示其前景不可限量。 不过需要考量的是,文化艺术的生产始终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操控着,而市场本身也具有其自身的弊端。在文化工业时代,由于对文化艺术品功利性的过分追求,从而导致了艺术品个性的丧失和品位的低俗化倾向的难题,或许会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所有参与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河南鹿邑原法院院长和女儿在家中被杀
  • 体育弗格森告别演讲哽咽 勇士胜马刺总分2-2
  • 娱乐谢霆锋为小儿子庆生 张柏芝未出席(图)
  • 财经刘铁男被举报始末:情妇提供关键信息
  • 科技手机QQ新版被指二手微信 3万网友打差评
  • 博客菲律宾军舰为何敢扫射台湾渔船
  • 读书非常仕途:女市委书记的男秘
  • 教育500北大保安考学深造成新时代“扫地僧”
  • 育儿女童遭生父虐待5年:开水烫头鱼线缝嘴
  • 金岩石:从鬼城看中国城市化前景
  • 水皮:热钱醉翁之意不在酒
  • 谢作诗:真反腐就惩受贿而不要惩行贿
  • 罗天昊:土耳其改革是中国最好的榜样
  • 刘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乱象
  • 叶檀:金融风险正在逼近
  • 陈虎:地方政府投资几十万亿是否疯了
  • 张明:如何应对新一轮短期资本流入
  • 陈序:过剩产能急需瘦身
  • 西向东:食品安全监测技术难点在哪